APP下载

多重资源巧整合内思外辨显素养

2023-04-10梅杰松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道德与法治

梅杰松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想引导学生在明辨是非、多重质疑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就要从学科属性着手,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尤其要从信息资源、文本资源、生本资源、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中挖掘积极因子,对课堂教学形成正向的激发作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科价值,让他们在实践探索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认知和思辨意识,提升道德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资源整合;思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6-0035-03

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理念强调: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要想让学生积极健康愉快的生活,就必须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提升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特的个性化认知。思辨能力是学生素质修养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个性化认知的初始阶段。所谓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辨、判断的能力,是对某一事物做出的推理判断,属于高级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能够从思辨意识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课堂设计将会独具个性,教学也会颇有成效。

一、借信息资源启认知

学习是一项复杂、烦琐的探索过程,需要学生启动元认知能力,在多元探索中丰富自身认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活动的推进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思维认知启动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要想顺利启动课堂教学,就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认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妨借助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其声光影等方面的优势条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情境中激活思维,进而积极思考,强化认知体验。现在的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助学已相当普遍,也比较成熟。但无论如何操作,信息技术都不能喧宾夺主,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在激趣导学中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动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而且是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及提升学生品德认知、行为习惯和思辨意识的重要载体,其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伴我成长》是开学的第一课,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不大,他们甚至不愿意开学。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视频呈现全国各地不同年龄段的人读书学习的画面:有在图书馆学习的大学生,有在家中学习的老人,还有在单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中年人。看完视频后,学生受到了极大震撼,他们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在学习。学生情感受到触动,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在启迪学生认知时,教师从教学主题、学生兴趣点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具趣味性的资料展示形式,让学生在感官冲击中产生了主动学习、深度探究的意识。

认知启动最能体现学科价值,也最能彰显教师的设计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打破传统课堂的导学形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科特点,在多重感官刺激下,使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大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二、借文本资源促感知

当前,学科教学都是以教材为载体,这既能让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没有文本作为支撑,学习的趣味性、系统性就会大打折扣。要想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宽其知识面,教师就要从文本最基础的内容展开教学设计。文本内容主要包括标题、文字内容和插图这几部分,教师可以从这几部分内容着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如在感知标题内容时,可以采用质疑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并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释疑。对文本内容展开探索时,则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梳理,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学习插图内容时,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特认知。无论采用怎样的学习形式,只要学生能够有所得、有所悟,文本学习就是有价值的。

文本资源的利用是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有效保障。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学生能否梳理、探究,是对他们能力的检验。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这一课,主题看似单一,但学生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知识点展开梳理呢?这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从题目着手,进行反向引导:“我觉得有很多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如金钱、权利等,这些都比生命更宝贵。它们更实在,因为金钱和权利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话题一出现,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主动参与到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对题目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提升到更高层级,对知识点的梳理更加顺畅,很快完成了任务,顺利构建了知识体系。

文本内容是学习的根,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石。无论教学形式如何變化,教学手段如何升级,脱离文本内容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在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展开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索。只有对文本中的基础性内容有所了解和把握,才能为深度学习扫清障碍。

三、借生本资源强思辨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最全面的发展。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思辨式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从学生本身出发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传统教学形式中的师生关系出现了错位,教师一度被推到了课堂的关键位置,他们的作用被放大,似乎课堂是为教师准备的。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必须让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让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性格、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和学力基础等了然于胸,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采用多元教学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思辨能力。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最能引發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将文本思维与生本思维进行连接和融合,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感知知识点,教师就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为了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设置了一个趣味话题:“以前都说父爱如山,高大伟岸;母爱如水,细腻温柔。现在出现了一种‘虎妈猫爸’的现象。在你心中,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形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很快就明确,无论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形象,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文本主题有了精准把握,再学习文本知识时就觉得格外亲切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文本内容和主题与学生生活连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感知上升到了新的层级。

思辨能力的形成需要链接现实生活,当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文本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后,他们就能从不同角度展开思索,认知层级就会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辨角度有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无论课堂出现什么样的状况都能应对自如。

四、借生活资源塑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资源来源很广,教师借助生活渠道展开信息搜集,能够给学科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学生生活经历虽然不是很丰富,但对生活的感知和体悟比较深刻。教师围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资源整合,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学习特点和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化的学习资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动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生活有太多的融合点,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对学情展开客观分析,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理性设计,组织适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学习探究,从而建立全面的学习认知。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和思考:“我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亮点呢?你是如何看待我们校园的?如何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学生看到这些问题后,都能主动展开思考和交流。因为学生每天都生活在校园中,熟悉校园的一草一木,所以自然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演讲,主题是“我们的校园”,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特别是要重点说说“如何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互动交流,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并给出具体的意见。经过多轮的交流与展示,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对“如何让校园变得更美好”这个主题有了深刻理解。

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是学生最熟悉的,与学生的学习经历相关,其生活化特征十分鲜明。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交流,对“如何让校园变得更美好”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学生对学校生活最有感情,教师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设计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能够形成教学生长点,使学生在融合性学习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五、借社会资源升素养

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多元实践中形成的。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结束后还需要设置训练活动。实践训练需要一定的素材,文本中的素材是学习的依据,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则是训练活动的源泉。社会生活是文本内容的延伸,能够为学习活动提供更多材料,且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认知和观点也不尽相同。教师要以文本为依托,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训练的激发点,在引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延伸学习空间,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做铺垫。

设置实践训练时,教师要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展开设计,这样能够让不同层级的学生有多重选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案例所给出的观点和认知是不同的,教师不要着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要从学生的思想源头着手,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行针对性施教,矫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这一课,学生对涉及自己家庭的内容是比较熟悉的,然而一旦提升学习高度,将家庭的范围扩大,延伸到社会中,学生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这时教师从社会中寻找案例,展示各国华侨过年吃饺子、舞狮子的情景,让学生就这些材料展开分析研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学会“挑事”,用激将法引发学生的思辨欲望。当然,学生的思辨角度可能存在偏差,教师要学会引导,在尊重学生观点的前提下进行矫正。在趣味化的案例分析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中,教师应对教学情况进行深度思考,并展开延伸设计,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训练任务:“家庭生活有太多珍贵的记忆,回家之后,挑选一些典型的照片,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准备参与集体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都积极行动起来,从家庭相册中寻找一些值得怀念的记忆。这个设计带有生活属性,学生参与兴趣很高,从生活观察和思考中建立起的学习认知是鲜活的、立体的。

影响课堂教学实施的因子众多,但总有那么几个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明确关键因子,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训练活动形式多样,教师可从不同维度出发展开设计。如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的案例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带来多重思考。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案例解读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实现认知延伸,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本资源是激发学生思辨意识的开关,能够为思辨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生本资源是教学的核心,有助于学生多重能力的开发。社会资源则是教学延伸的助推剂,对夯实学生的思辨意识、形塑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科属性出发,对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发挥资源的最佳效果,让学生在多元实践中形成思辨意识,最终把握知识学习的本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马爱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7):18-19.

[2] 陈萍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1(22):44-45.

[3] 黄柠.思辨 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1(25):91-9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道德与法治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4.0时代初探
铁路货物运输资源整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