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创设数字问题情境例谈

2023-03-28李卫国

教育界·A 2023年4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问题情境数字

【摘要】当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古诗教学落入了模式化窠臼。教师可以从创新角度出发,运用“化形象为抽象”的手段,根据诗歌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提炼、利用抽象的数字,并结合诗歌内容、意境来创设新的有利于开展古诗教学的问题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古诗教学;数字;问题情境;生态语文

作者简介:李卫国(1971—),男,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校。

生态语文非常重视生态场的建设,相关理论认为如果将学生比作一颗颗种子,那么这些种子只有在合适的语文学习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创设和利用生态场是生态语文的重要研究课题。而课堂情境的创设则是一条绝佳的实践路径。

诗歌的语言总是凝练的、含蓄的,用来叙述情节、刻画形象、表情达意、感慨抒怀的诗句内部或诗句与诗句之间,总有许多内容、形象、情感上的空白。“文简意丰留白多”是古代诗歌的特征,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生态语文倡导用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而“化抽象为形象”是较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但笔者在古诗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化形象为抽象”的手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这种手段可以在古诗教学中架设感性形象与理性认知的桥梁。

一、用单个数字开展诗歌教学

目前的初中古诗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教学内容程式化、教学模式固化、解读方法缺少创新等。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形象、手法、主题意蕴的顺序进行教学,或带着学生逐字、逐词、逐句、逐联分析,使诗歌变得支离破碎,这既耗时费劲,又破坏了诗歌的整体之意、宏观之韵,诗歌的美感、审美价值几乎被消磨殆尽,让语文课堂变得无趣。要想改变上述诗歌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寻找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样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有很多,而给人单调平淡、枯燥乏味之感的数字有时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奇兵”,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不少诗歌的魅力体现在意境。而意境的构成要求有:主观与客观统一,主观层面的情、意与客观层面的景、境统一;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三者缺一不可[1]。例如,在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时,笔者发现该诗蕴藏了5种“境”,通过设置探索这5种“境”的问题情境,用一個数字“5”来开展课堂教学,引领学生领略诗歌意境之美。教学片段如下。

师:老师发现这首绝句里隐藏了5种“境”,你们能找到并分析这5种“境”吗?

生1:我发现诗中有一处环境描写,“夜阑卧听风吹雨”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某个夜晚窗外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恶劣环境(这是第1种“境”)。

师:很好。这是诗人描绘的黑夜大风大雨之境。

生2:我发现“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出了诗人陆游的梦境,即诗人梦见的战斗画面(这是第2种“境”)。

师:诗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梦境呢?

生2:我觉得有3个原因。一是诗人曾有过抗敌入侵的战斗经历;二是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不忘收复失地;三是风雨大作的环境促使诗人产生了这种梦境。

师:真棒!由此,大家发现古诗的第三、四句有怎样的关系了吗?

生3:第三句写现实,第四句写梦境,两者有虚实结合的关系,这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正因为爱国,所以在夜晚也难以入眠,所以才有这样的梦境。

生4:老师,我发现第3种“境”了。古诗的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总想着要保家卫国、抗金杀敌的心境。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

师:不错。还有吗?

生5:古诗的第一句中应该也有一种“境”,即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悲凉处境。

师:你能谈谈第一、二句的关系吗?

生5:这两句应该有对比关系,虽诗人处境悲惨,但他的心中有报国壮志。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已经找出了4种“境”。那么第5种“境”是什么呢?

生6:我认为是意境。

师:非常好!所谓“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本诗通过展现诗人现实的悲凉处境,借风雨大作的环境,抒发了诗人不忘国事的殷殷之心、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以及感人至深的爱国之志。

笔者基于诗歌审美特征,提炼出数字“5”并将其与“境”相连,以此设置问题情境,达到一字立骨之效。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究诗歌的兴趣和欲望。通过笔者的引导及学习支架的辅助,学生们进行了合作探究,先探寻到环境、梦境、心境、处境(其中环境、处境为客观之境,心境、梦境为主观之境),然后在由表及里、由境到情再到意的过程中,将客观上的景、境与主观上的情、意融合起来,体味出诗人对报国志向的执着与壮志难酬的悲哀,从而领悟到由本诗鲜明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之韵。

二、用排列的数字引领诗歌教学

单个数字引人注目,而排列的有规律的数字则充满着魅力。对于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诗歌,利用单个数字可能无法有效进行诗歌教学,而利用有序排列的几个数字来设置问题情境,有时可以引领整首诗歌的教学,从而为凝练的诗歌语言与有规律的数字建立联系,使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生态语文课堂之美。

古人作诗写文通常借助意象表情达意,在虚虚实实的情景交融中为读者创设别具韵味的审美空间[2]。例如,李白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虽只有四句,但内容丰富、意象多样。笔者依据本诗特点,以有序排列的数字来引领教学,另辟蹊径。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要学会寻找打开诗歌宝库的钥匙。以本诗为例,这把钥匙可以是3个数字。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来对“3__(量词)____(名词),2__(量词)____(名词),1__(量词)____(名词)”进行填空,看看谁填的最契合诗歌内容。(学生上台板演)

师:“3”没有异议,即杨花、子规、明月这3个景物(意象)。请同学们以习作的方式描绘这幅画面。(一位学生展示习作)

师:大家认为他描绘的画面与诗歌描绘的画面一致吗?

生7:不一致,他的习作呈现的是春天到来的美好景象,而诗歌中杨花落尽了,子规“不如归去”的声音给人一种飘零、凄惨之感。

师:是的,诗人笔下的景是暮春之景,给人如离别一般伤感的感受。杨花和子规这2个景物蕴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感,我们称这样的景物为“意象”。诗中还有1个景物是明月,诗人想要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王昌龄的思念,那么这样的思念有什么独特之处吗?(笔者展示《七哀》《春江花月夜》《月赋》中写月的句子)大家比较一下这些句子中的月亮和本诗中的明月有什么不同。

生8:这些句子中的月亮就是指月亮;而本诗中的明月需要带着诗人的关怀之心,陪伴友人到远方。

师:很好。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明月当作知心人,让明月陪伴友人到偏远的地方去。我们接着看板演的同学的答案,诗中的“地方(地名)”到底是2个还是3个呢?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9:我认为只有“五溪”“夜郎”这2个地方,“龙标”在诗中指的不是具体的地名。诗人用了借代的手法,即用友人的任官之地来称呼友人。

师:那么诗中为什么要出现“五溪”“夜郎”这2个地名呢?

生10:诗人因为听说友人要去这2个荒远的地方,所以借助地名暗含对友人的担忧和同情。

師:板演的同学写的“1颗愁心”也没有异议。谁能根据自己对3个景物(意象)和2个地方(地名)的理解,归纳提炼这颗愁心的内涵?

生11:为友人远行而愁。

师:还有什么愁吗?(笔者在屏幕上展示写作背景)

生12:还有为友人怀才不遇而愁,为个人前途命运而愁。

这首诗有丰富的内容和意象,并牵动着诗人的情感,情感在情景交融中不断升华,诗歌诠释了对失意之人的愁思。笔者提炼出3个有规律的数字并将它们与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填空、比较中学会寻找答案,思考问题,探究诗歌意境,抽丝剥茧,逐步深入诗歌内核,从表面的景物与地名出发,到达诗人充满尚可言说的离别之愁与无法言说的自怜之怨的内心深处。本节课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生态课堂,形式、活动、思路有所创新,师生、生生互动灵活多变。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状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用数字的选择深化诗歌教学

人生总是充满着选择,不同的选择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学习同样需要学生进行选择,教师应该看重不同选择所呈现的不同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诗歌中有不少数字,通过对数字的选择来设计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平平常常的数字往往给人一种单调、枯燥的感觉,但诗人巧妙融入诗句中的数字可以使文辞生辉,别有意味,不会给人乏味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的选择创设教学情境,从与传统的炼字、品句不同的赏析角度启智激趣,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例如,在教学《秋词(其一)》时,笔者让学生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画面。于是,有的学生描绘了一只鹤,而有的学生描绘了一排鹤。笔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排”是“推开”之意,而提出一个数字选择的问题:“你认为诗人刘禹锡是写一只鹤好,还是写几只鹤好?”在激烈的讨论后,笔者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最终与学生形成共识:诗中只有一只鹤。诗人实际上以鹤自比,用一只鹤来突显自己孤独的现实处境。同时,从诵读的角度看,“一”发阴平声,可延长并提高音调,比上声的“几”读起来更有力度,可展现出一种孤军奋战之勇,表达出诗人愈挫愈勇的豪迈之气。这样的教学可帮助学生从独特的角度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词语的表现力。此外,在教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教师可从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中提取数字来教学。

教师还可以从与诗歌本身的体裁、格式有关的数字入手,如利用一句、两句、一联、两联中的数字,让学生进行选择。以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诗(共8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全班学生合作讨论诗歌中描绘洞庭湖景的作用。有学生根据“欲济无舟楫”这一句,联系下文,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首诗开篇先描写洞庭湖的壮阔之景,自然引出‘欲济无舟楫’这一句。此句暗藏比喻之义,旨在委婉地表达诗人希望得到丞相张九龄的引荐和录用,从而实现入仕为官的心愿。”这位学生能理解到这一层面值得点赞。此时,笔者继续追问关于诗句的数字的问题:“如果描绘洞庭湖景的作用仅限于此,那么应该用一到两句就足够了,但为什么这首干谒诗用了一半的篇幅(4句)来详细描写湖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比较、权衡、选择中产生了以下新的认知。

生13:诗人在前两联以洞庭湖的壮阔,暗示自己有雄才大略和兼济天下的能力。

生14:前两联展现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与浩大气势,以此来比喻张丞相有胸襟,对于诗人的自荐,能大度地接纳和积极地推荐。

生15:这两联也表明,诗人认为只有在开元盛世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师:可见,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景浓墨重彩的描写,委婉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作此诗的真正目的。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思考诗人选择用两联来描写湖景的深层原因,从诗句数目的多少来反复品读诗句的内容,联系诗歌主旨进行思维碰撞,并产生火花,获得关于谋篇布局、写作手法、深层内涵的收获。这样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在宏观的视野下明确诗句对揭示诗歌主题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教师、学生保持活跃状态,体现生态语文课堂的特征。

结语

教无定法,诗歌教学的方法何其多也。而关于诗歌中数字的教学亦无常态,要根据诗歌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展。用不起眼、易被人忽视的数字来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古诗教学,仅仅是笔者在生态语文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尝试。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教学,要突破审美教育下浅显化、模式化、教条化的藩篱,找准诗歌解读和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品质提高的切入口,遵循“品读—感悟—鉴赏—创造”的规律,这样才能在古诗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远军.诗歌散文教学中的“意境”挖掘[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05):22-23.

[2]吴秀菊.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路径: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35):39-41.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问题情境数字
答数字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