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3-03-26王华郭玲霞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王华?郭玲霞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当前,劳动教育在社会、家庭、学校中的地位被弱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对青年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被虚化。因此,我们通过高校劳动教育来加强当代青年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对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意义以及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发挥劳动教育在落实国家培养目标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青年 劳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2]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通过劳动教育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促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铸牢教育根基。

一、青年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分析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思想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劳动与思想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劳动教育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功能等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互融、互通、互助、互促的育人体系。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劳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解决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并以此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4]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的价值。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劳动教育可以通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同时具备生存和发展必备的技能,培养青年创新实践的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任务,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以及实现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6]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理想信念,促进个体的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知,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前提是二者均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虽然在教育途径、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不同之处,但二者在帮助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一以贯之,相互作用,具有内在统

一性。

(二)教育内容的相关性

首先,劳动教育理论教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与相关性。所以,实施劳动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理解,帮助学生从实践出发,去解决理论较难理解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商品的基本概念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内容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知。[7]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包含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及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所呈现的教育内容有很大相关性,目的都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虽然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教学内容之间是互通的,只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劳动道德品质,同样也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道德品质,才能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与把握。

(三)教育方式的互补性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在教育方式上各有侧重,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论教育、说服教育、事实教育等教育方式,教育场所以课堂教育为主,“偏重社会功能而忽略个体功能,偏重理论说教而忽略实践养成”[8]。因此,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教育,侧重于让青年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深化对已知哲理的理解,同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提炼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更重视实践,强调理论从实践中来,充分运用实境体验等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摆脱了理论的说教,教育效果具有更强的穿透力,教学过程栩栩如生,使受教育者印象深刻,体验感更强,育人效果更佳。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的互补性,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方面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落实,同时让青年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提炼升华,走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建立二者互联互通的渠道,为探索二者的实践路径开辟学理支撑与实践支撑的道路。同时,这也有利于调动青年接受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

二、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青年学生要实现自身的价值,需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充分认识到只有劳动才是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实现自身价值就要增强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只有在劳动中,青年学生才能不断锻炼自己,铸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增强自己的本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9]

新时代的青年身肩时代重任。艰苦奋斗是青年应具备的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作为最基本的劳动素质,艰苦奋斗起着推动个体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的需求和发展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专业技术融合在一起,在专业上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不畏工作的艰难险阻与压力,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肩负起时代与历史的使命。广大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劳动实践塑造人格、磨炼意志,在实践中明确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助于大学生养成优良品格,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教导青年养成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调动青年学习和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有利于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从劳动教育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角度来讲,劳动的过程就是锻炼自身、锤炼品格意志、塑造自身的过程。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助于青年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进而在投入实践活动中时,能够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部分与劳动教育的实践部分融合,深刻理解两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本质与意义,从而树立并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角度出发,将劳动教育全面系统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形式上的丰富,还有助于推动“劳育”“德育”二者在育人层面实现同向发力。[10]

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方面讲,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式,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拓宽青年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途径,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劳动教育是开展这一渠道的重要形式。劳动教育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劳动技能,还能够使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

(三)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1]富有活力与朝气的新时代青年,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相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贡献力量。

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当代青年深入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劳动中服务社会,开辟前进道路,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此外,劳动教育对于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广大青年用双手来创造,以辛勤劳动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可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当代青年高质量就业,以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有利于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即便是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也基本上是在教育实践基地接受理论教育,而劳动教育的加入,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劳动教育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开展实践活动,不能“纸上谈兵”。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包括目前在高校比较常见的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助农活动、技能实习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参加这些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劳动能力,而且能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同时,劳动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家庭,不管是读书期间还是在假期,这一行为随时都可以进行。因此,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進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思路都具有积极作用。

(五)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而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也一直彰显着中国人民理想坚定、信念执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永不气馁的劳动精神。[12]

首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能够使当代青年将劳动精神化作思想动力,在学习以及工作岗位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社会公德,促使劳动精神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在校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劳动文化。

其次,劳动教育是伴随着文化教育而产生的,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推动青年的高质量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帮助青年树立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延续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一代代中国人民延续了中华民族精神。劳动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完善青年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

1. 加强劳动课程教育体系建设,明确劳动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首先,应加强青年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提升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开展,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学科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劳动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将与青年就业息息相关的未来职业规划、通用劳动学科知识作为重点内容引入学科体系的建设,并提高劳动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再次,劳动课程教育设计应当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需求,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劳动教育体系,积极参与其中、沉浸其中,不产生抵触情绪。这将有助于青年在劳动教育中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工作开展的效果,调整工作开展的方向,做到不偏离实际、不浮于

表面。[13]

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

首先,高校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中,并调整教学设计的定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视角去看待劳动与人类发展史的关系,认识到劳动是推动社会的发展与个人进步的重要力量;让学生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观、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的价值观以及“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劳动价值,进而用劳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劳动道德的学习,明白只有职业技能没有劳动道德是不会取得成功的。[14]

(二)丰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渠道

1.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劳动教育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高校应该在实践中增强青年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表现为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尊重劳动的具体日常行动中;可以在设置研究性学习以及现场教学示范的基础上,增加劳动志愿服务、田间劳作体验、职业技能提升、沉浸式工作体验等,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群众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辛勤劳动是紧密相连的,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激发青年探索劳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中更好融合,让劳动教育更具有精神内涵与价值使命,有利于加深青年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

2. 创新融合方式,开创沉浸式、零距离、接触式的教学体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也可以将其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技术的资源相融合,开创沉浸式、零距离、接触式的教学体验。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劳动教育专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探究劳动的价值,并通过平台及时宣传报道,加深大家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增加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可以借助社会性劳动资源,邀请劳动模范以及劳动榜样讲述自身的故事,以零距离接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发挥榜样的力量;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1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劳动教育便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让教育自然发生的教育境界便会达到。

(三)健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

勞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较好地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保障体系是否完善。所以,对于青年教育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有制度的约束以及利益的衡量。这就需要高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

1. 高校建立健全场所、师资、资金保障体系,形成教育良性循环

从高校的角度讲,要根据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劳动实践基地,为实践教育提供场所保障。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各学科专业特色,选择在该领域具有产业优势并且愿意加入高校青年劳动教育中的企业共同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6]这可以使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更具有实践操作价值,不会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脱离,增强其实干技能。其次,在此过程中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提供实践指导保障,担任校外的实践辅导导师,创建劳动知识丰富以及行业资源和知识资源顶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最后,要健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经费管理制度,为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此,要加强相关经费的监管,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同时,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报道,以便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品牌效应,继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品牌方进行投资,形成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

2. 社会建立健全介入、参与保障体系,提高劳动教育的时效性

从社会的角度讲,首先,应该给予青年更多的劳动与实践机会,让青年与企业对接,增加青年实践学习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意识。除了企业的就业机会,社区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积极动员和协调社会资源,有规划、有目的地组织学校青年参与到社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以此培养青年的劳动实践技能。同时,社区活动作为志愿活动的一部分,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其劳动情怀,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7]其次,社会组织和各种公益团体应该积极设立大学生相关的劳动教育基金,或者设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科研项目,以多种形式参与到青年的劳动教育中,加强与社会的交流联系,引入社会资助基金,推进校企合作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开展。通过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帮助,青年能够以更加实际的姿态融入社会发展中,在社会中通过劳作获得社会认同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所提供的劳作机会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

[2] [1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45,71.

[3] 冯单然,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4] 陈莲,张瑜娟.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与创新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4):158-163.

[5] 沈丹丹.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3(13):100-103.

[6] 张晓琳.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22(8):28-30,38.

[7] [13] 周兰珍,刘金芝.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9-11.

[8] 张鹏.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3(7):78-81,90.

[9] 梅俊强,王晓艳.融入与互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才智,2023(28):29-32.

[10] 黄绍绪.新時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与路径[J].巢湖学院学报,2021(4):144-149.

[12] 汪小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劳动教育精神根基[N]. 中国文化报,2023-08-26.

[14] 张瑀,姜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115-119.

[15] 张策,张耀元.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原则及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8):60-65.

[16]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17] 柳逸青,王鑫,刘晓,等.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剖析与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6):141-143,146.

猜你喜欢

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