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合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其价值实现

2023-03-26张平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张平

摘 要:“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能实现各方面力量的有效整合,“尚和合”精神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国之大计,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艰巨任务。“和合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夯实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提升思政教育的文化认同。探索将“和合文化”理念贯穿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和合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

“和合”既蕴含着阴阳辩证的思维模式,又是整体观与差异性共存智慧的集中体现。探讨将“和合文化”融入当代思政教育,既要正视当前思政教育中“和合”背离的现实问题,又要借鉴“和合文化”在处理异质因素时的和谐并存智慧,还要思考解决思政教育的当前困境,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蕴中汲取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

一、和合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思政教育传承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重要的文化力量,其生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将其借鉴为思政教育所用,有助于提升文化认同。

(一) “和合文化”的思想溯源

“和”源于《周易》中“冲气以为和”。“和”在《国语集解》中被释为“以他平他谓之和”[1]。“和”一开始就强调异质多元的协调共存,是一种消解对立的存在,因其特指差异、多样事物的统一而有别于“同”。“和”与“合”虽都含有差异性事物相融合之意,但“和”倾向于差异性因素的共存,在哲学理念上体现为认同事物矛盾的先天存在,在差异基础上合理融合,最终达到和谐共存。这种对事物多样性存在的认同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观。“合”则着重于各个差异因素的互融,强调对立双方彼此的相互配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将“合”释为辅助、配合。

在“和”“同”之辨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思维上的辩证,先肯定“不同”,进而在存在差异化的情况下追求“和谐”,故“不同”的最终目标是“和谐”。这虽是“和”“同”之辨的典型,但作为入世之学,其侧重点是君子入世的原则。君子虽然能與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内心仍持有不同的观点;小人善于迎合别人,但其实内心并不秉持和谐友善的态度。“和而不同”肯定了事物的矛盾与对立,符合唯物辩证法。这类似自然界各种不同生物通过食物链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构建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应该做到求同存异。

(二) “和合文化”内蕴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

1. 坚持德性为本

传统文化的主流教育理念是“仁厚”[2]。关于仁厚,儒家有两个原则: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人如恕己的理念,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入世原则。20世纪末的《全球伦理宣言》正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类和谐共存的原则。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自我生命存在的追寻,也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共处共存的生存哲学。第二条原则的核心是推己及人。孔子从五伦血亲推广到社会他人,自己立得起也要允许别人站得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进步。其思想既包含对他人的仁爱,也包括自我的进步,这是具有普遍性和同理心的处世教育理念。

2.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当代人工智能兴起,重体力劳动岗位逐渐被解放,当代社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前所未有地凸显,这使得教育向传统文化汲取的精华有了现实可行性。在从儒家“和合”理念中获得向善、重和等“入世”精神的同时,我们也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促使全社会注重受教者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如何塑造“和谐”的人,这种思考表现在中国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上就是“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提出。“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塑造“和谐”的人:第一,教育目标上,“五育”教育要塑造自身认知、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一致的“和谐”个体。教育体系中的“人”是包含多角度、多层面的共同体,任何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要以人文素质为载体与他人在接触中传递,在接触、协作过程中并不能明确区分哪部分属于德智培育、哪部分属于体美劳培养,个体表现出来的是各种教育共存的融合状态;第二,实施内容上,“五育并举”使得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拥有生存能力、懂得做事做人的综合性人才,达成此目的需要辅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也需要重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要把个体存在问题的思考贯穿始终。简而言之,任何一个想要进步的国家,其完整的教育体系一定是培养人文和科技并存的全面德行人才,既掌握各种技能,也具备必要的品质与德行;既有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又具备处理现实人生的智慧。

3. 主张“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创造性提出的教育理念,既指教育不分等级,即不因阶级、贫富、贵贱、智愚而将人分类;又指通过教育可以消除原本“类”的差异。“有教无类”的理念,是具有创造性的教育主张,它突破了社会等级森严的教育壁垒,通过兴办教育弥补社会因素区分的“类”。这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强调一视同仁的教育来发现和培育人才,有利于为国家输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的人才。另外,孔子自言“非生而知之”,故应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敏以求之者”原则。用“每事问”保持质疑与自我反思的态度,是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的内在动力。孔子在教育理念上创新,在治学中保持质疑和自我反思,在创新与质疑中进步发展。我们看到“和合”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不断吸收不同的理念。这种勇于创新、认可创新、吸收新事物有效价值为己所用的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值得继承与传承的重要理念,是“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天思政教育需要借鉴和吸收的重要内容。

二、“和合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一) “和合文化”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

“和合文化”从思维方式或根本观念的角度,改变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分离性”的现代性风险。

首先,“和合文化”传递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理念。“天人合一”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般指个人通过修养达到自身和谐进而与天地自然融合,最终把自我、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把“天人合一”带入当代思政教育,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个体与自然建立起了休戚相关的联系,有利于顺应环境保护的时代理念。尽管历史上的代表人物用“道”“气”“性”等多种概念阐发自己的主张,但共同点都归为人文精神,把个体的修养提升到了与天等同的地位,反映出对个体仁爱、友善事物的推崇和克己复礼的目的。这与思政教育相一致,意在培养人文与技能融汇一身的人才。思政教育需要贯穿“和谐”,达到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和谐、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和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和谐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值得思政教育借鉴。

其次,“和合文化”蕴含着“文质合一”的思想观。“质”指个人的天资或内在的道德品质,“文”指后天的学问教育或修为。据钱穆的《论语新解》,“质”是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文”是外表的文饰。“质胜文则野”是说天性中不好的部分如果没有经过后天诗书礼乐的教育就会暴露出来,显得粗野;“文胜质则史”是说如果后天教育过多掩饰了个人的天性,就显得呆板。“文质彬彬”中的“彬彬”是“配合、协调”之意,只有先天的“质”与后天的“文”适度和谐,才能达到君子的理想人格。这种内外兼修的观念在思政教育中就体现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文质彬彬”本质上是由个体思想内核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来决定和构建的,与当代共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同。

再次,“和合文化”彰显着“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知行合一”理念虽是明朝王阳明提出的,但其贯穿了中华文化发展全过程。“知”为知识或良知,“行”是行动或实践,这是传统文化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思想观。王阳明本为摒弃当时空谈盛行的陋习,倡导理论与实践的并行,但在其观点提出以前,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就有提及。“学而时习之”体现孔子认可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荀子言“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指君子内在的“知”需通过自省反思进而转化为外在的“行”。在道德教育上,王阳明认为意识与行动不可分割,道德应落实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同时,道德又可以指导行为,这是“知”与“行”的统一,只有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才是“知”的完成。“知行合一”理念亦是“和合文化”的体现,“知”与“行”本是异质事物,一个抽象,一个具体,但二者在道德规范的统一下成为整体。“知行合一”在当代思政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培养出知识与行为统一、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

(二) “和合文化”是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生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他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总结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3]六种精神。研究“和合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认知理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是我们基因里的烙印,面对当前信息全球化的网络新时代,多元文化传达的多元价值观使社会传统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因此向传统文化探寻出路既是必要的,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和合文化”蕴含着阴阳辩证思维,整体观和差异性共存的智慧,且随着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和合文化”能否成为构建唯物辩证法当代形态的思想源泉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另外,面对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局面,“和合”理念能为当代世界文明冲突问题提供解决对策,这亦是“尚和合”精神在文化自信角度的当代价值。

(三)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家国一体的爱国精神。无论是家国一体的入世理念,还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辩证思维,抑或是物极必反的适度中和理念,家国一体的大一统理念涵盖了家国不分裂的守和愿景。“和合文化”推崇整体而非分裂,推崇和而不同而非分崩离析,推崇仇必和而解而非仇必仇到底。中国历史上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大无畏精神、舍生取义的民族价值观,无不是以家国和合为前提的。

二是团结协作的入世精神。中庸适度、持中、守和的入世精神蕴含着有容纳大的入世准则。当代社會推崇合作精神,任何团队若要获得成功,都要重视团队成员的大局意识,以“和而不同”的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发挥最大限度的团队“合力”。这种向心力与凝聚力说小是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统一,说大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所有成员而形成国家实力的精神内核。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生活遇到逆境和挫折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将促使构成逆境的各异质因素“和合”,这是个体自觉、自立、自强奋斗精神的体现。每个人将这种价值观视作行为准则,就会由个体推及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就会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把传统“和合文化”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和合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和合文化”是当代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资源,总体来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型资源,在理念、课程、教学等多方面体现出教育价值。

(一) “和合文化”有利于培植思政教育的“和谐”育人理念

“和谐”作为教育理念,是人类社会向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整体进步的体现。“和谐教育”是很多教育家的终极目标,一般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提倡的思政和谐教育更侧重于个人与他人、群体、社会之间的和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培养“精神生活丰富、道德纯洁和体格健全三者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4]。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中,全面和谐教育必须在国家和整个社会活动、政治生活中进行。以教育过程而论,全面发展的个体培育最终必须回归学校教育,由学校教育决定最终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改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将和谐思想融入整个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二) “和合文化”有利于塑造思政教育课堂新模式

在互联网兴盛、自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单一的前提下,将“和合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来建立和谐课堂,是思政教学跟上时代潮流发展的一个尝试。高校思政教育目前处于较被动的局面,学生上课主动性不高,教师要每堂进行点名并与成绩挂钩才能确保学生的出勤率。以“和合文化”分析思政课堂各方面的优化问题,在多因素共同协作以达到整体最佳状态下,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和谐、课程微观体系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章节部分之间的和谐、人文课程与技能课程之间的和谐以及学生内心的和谐、教学大环境的和谐等。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积极入世,体现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就是既注重课程教学的设置要求,也要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知识储备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需要的人文素质进行融合。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理应将学生视为整体的、综合的个体,而非脱离现实把思政教育视为只要知识技能而不涉及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独立教育。

(三) “和合文化”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式发展,提倡当代思政理论课的守正创新。“和合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将个人的进步与国家建立联系,将天下兴亡与个人努力挂钩。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储备。思政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可借鉴传统“六艺”的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学可设置多样的实训内容,如去红色基地感受历史先烈文化,安排学生动手制作学习課件等,并将实践考量计入思政成绩。此外,思政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身心的觉察有重要意义,也与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主观体验与社会反馈等心理素质的建立有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讨论“和合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其价值,目的在于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来优化当代思政教育。当前思政教育应辩证地借鉴“和合文化”,摒弃落后的封建因素,汲取有利于新时代发展的理念,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470.

[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4] 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9.

基金项目:上海建桥学院博士科研经费启动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