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的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策略

2023-03-13朱小冬

教育界·A 2023年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当在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实践工作中,尝试将学科特性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在小学阶段,将适合儿童身心发展情况的哲学思维渗透到科学课堂,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结合校本课程,分析了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儿童哲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

作者简介:朱小冬(1991—),男,江苏省吴江市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

小学阶段的哲学课程着重对儿童哲学思维进行培养,力图加深儿童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深化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引导儿童逐步形成积极、客观的世界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但小学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综合性这一课程性质以及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堂特点,使教师可以利用科学课堂进行哲学思维的培养。

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中校区近年来积极组织体验式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基于此校本课程,探讨了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策略。

一、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方向

相较于其他学科课堂,小学科学课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儿童可以进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进行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培养儿童的哲学思维。

(一)有兴趣—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儿童的好奇心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也是执教者殚精竭虑加以利用以引导儿童发展的利器之一。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热切意愿,无疑会促使儿童加深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导儿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小学科学课堂具有引发儿童好奇心的天然优势,儿童在接受引导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探索未知的渴望延续和扩展。教师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利用成体系的提问促使儿童进行逻辑思考,让他们发现理性思考是满足好奇心的绝佳方式,并不断就此进行实践。

(二)会质疑—不盲从权威

曾经,“书上说”和“老师说”被儿童奉为无可置疑的“真理”。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儿童对于“权威”的理解和态度变得更加理性,部分儿童甚至热衷于寻找书本或是执教者的“破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儿童思维的批判性。小学科学课堂有着极佳的思维培养土壤,但对于大部分儿童而言,课本上的概括式观点并不容易理解。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引导儿童验证甚至推翻课本上的观点,让儿童的质疑推动教学活动发展,同时让儿童逐步形成批判式思维,养成勤思考、勤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能创新—拒绝照搬成功经验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通过思考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实践的能力。在鼓励儿童进行探究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创新,而非照搬教科书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教科书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固然是根据儿童发展水平设计的,但仅依靠教科书进行探究存在十分明显的弊害:探究实验变成了“按说明书操作”的“情景再现”,探究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成功经验绝不是照搬,教师要反对经验主义的教学行为,让学生相信实践第一,相信实践是创造力的源泉。

二、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意义

儿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确实存在发展哲学思维的空间,但利用科学课堂培养儿童的哲学思维是否有实际意义呢?笔者认为,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儿童哲学思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强化儿童的实证意识

实证是解开疑惑的重要方式。儿童的好奇心源于天性,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在科学课堂上强化儿童的实证意识。当儿童对某个科学现象展现出浓厚兴趣时,他们往往很愿意探寻其中的奥秘,甚至会主动进行探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儿童结合教材的编排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解开他们的疑惑。借助这样的探究和思维活动,儿童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猜测,而不是依照结论去寻找与之匹配的“证据”。儿童由此树立的实证意识也将成为其科学素养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促使儿童形成批判性思维

敢于质疑是批判性思维萌芽的良好起点。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对所见所闻提出质疑,并引导儿童养成科学的质疑习惯,促使儿童形成批判性思维。在科学课堂上,儿童通常需要做出猜测和推断,需要考虑是否全盘接受同学以及教师提出的观点,甚至是课本上的观点。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鼓励儿童进行表达,描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尽量给予儿童机会进行论证。当然,教师要明确,儿童的论证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儿童的困惑能够得到合理解决才是真正重要的。

(三)促進儿童的创新能力发展

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面,这类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积极尝试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在科学课堂上,教材不能等同于说明书,教师在说明科学探究实验时,还应引导儿童从更多角度去探寻实验的可能性。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儿童是否能够完成实验探究,也要关注儿童提出的想法,关注儿童能否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虽然很多时候儿童的想法并不一定可行,但是在此过程中,儿童的思维可以得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儿童适当的表达空间,有可能的话,还可以鼓励儿童进行实践操作。由此,儿童不仅仅能感受到自己的合理意见受到重视,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三、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儿童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对简单,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不够深,积累的生活经验也有限。在培养儿童哲学思维时,教师要注重加强儿童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儿童体会到科学知识不是自动出现的,是人类智慧果实的部分体现,并且它们不是独立、无关联的。当儿童开始关注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产生对认知本身的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他们也会对现实世界有更多的感知和看法,从而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为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尽可能挖掘知识背后的故事,并尝试在引入新知识的环节介绍知识背后的故事,加强儿童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儿童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的“简单机械”单元时,教师在教室里悬挂了一盏长绳灯,并向儿童抛出引导问题:“同学们,大家认为这盏长绳灯对于我们计量时间手段的改进有什么启发吗?”此时,教师并不需要儿童一步到位了解机械的发展历史,只需要其对现象进行观察,产生某种有探究方向的思考即可。在儿童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之后,教师适时地介绍了伽利略通过观察长绳灯发现钟摆规律的故事。这样的科学小故事不仅能推动课堂的进程,还能让儿童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代入感,从而引发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更多关注与思考。

(二)利用实践探究,促进哲学思维生长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而培养儿童的学习习惯,提升儿童的探究能力[1],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因此,在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考虑帮助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完整地体验真理被发现的过程。

为此,教师需要先设计良好的教学问题,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给出一个好的答案更具价值。就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而言,让他们解决有丰富隐含意义的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教师仍应鼓励儿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逐步引导儿童自主提出问题。当儿童变成课堂提问的主体,儿童也就顺利地打开了探究之门。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当注意问题的多样性,这些问题可以是对真理的验证,可以是对教材观点的质疑,也可以是对未知世界的理性窥探。合理的探究问题是哲学思维发展的良好起点,也能激发儿童的探究热情。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科学实践的重要原则,很多令人惊奇的科学发现都源自充满想象力的假设。在教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神奇的能量”单元时,教师可以介绍经典的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让儿童亲身经历奥斯特设计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奥斯特是如何打开大规模应用电能大门的。当然,教师也应提醒儿童,大胆假设是基于逻辑思考的,奥斯特并非仅凭一次偶然现象进行假设,而是已经历非常多的合理实验论证。由此,儿童能够意识到,大胆假设不可脱离逻辑的框架,而应基于诸多科学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哲学思维的培养,告诉儿童哲学的思考亦是如此。在進行哲学思考时,人需要把自己置身于更宽广的思考尺度之上,仰望浩瀚星空也好,回顾人类文明也罢,有意义的思考都离不开逻辑和方法。

由此可见,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儿童哲学思维生长的重要助力,拥有更大的视野和更好的思维能力之后,儿童对世界的思考也将更深入。

(三)通过合理引导,让儿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小学阶段的儿童是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的。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尊重客观事实,让他们明白,对任何事情的认知都要基于客观事实,不尊重客观事实是没有办法触碰真理的。在面对问题时,也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进行哲学思维的培养,因为在进行哲学思考时,一个人对于事物的主观认知也受到这个人对该事物客观存在的态度的影响,而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能让一个人更好地看清事实。

(四)鼓励小组合作,让儿童掌握合作技巧

在科学探究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与人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掌握良好的合作技巧能让儿童的科学探究、哲学思考更加顺利,与此同时,在合作中儿童可以产生认知碰撞,进行观点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习得更优的方法。

在教授高年级儿童时,教师可以采取“无领导”小组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样的小组模式鼓励会走在前面的儿童自发地带领同伴前进,在发生观点分歧时,儿童需要以客观事实为裁决标准说服同伴。这种模式下,儿童会形成自我监督的意识,同时明白没有先天的绝对权威,权威应在一次次的小组合作中自然建立,违背科学事实很难让同伴继续认同自己的意见。

(五)从更高站位思考,增强儿童责任感

除了教授知识技能,教师还应让儿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儿童从更高的站位去看待人与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理想的家园”单元时,教师可以展示当今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的自然水域污染问题,并鼓励儿童进行分析与讨论,找到污染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提出解决建议的环节,儿童纷纷给出了解决方案,然而这些单看都很合理的方案却无法让所有人认同。此后,教师通过逐步引导儿童思考,让儿童意识到,我们并不一味地追求人类发展的便利,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到人类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需要考虑解决方案对整个社会不同人群的影响。好的问题解决方案绝不是带来更多的问题,不考虑这些,也就意味着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客观规律。

结语

思维的形成是困难的,但思维是能力发展和实际行动的引领,所以思维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能忽视利用学科教学启发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机会,应抓住时机促使儿童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思考习惯。与此同时,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意识到,无论是在科学课程中进行哲学思维的培养,还是以哲学的思想影响儿童的学科学习,都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开展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工作时,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仍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正确引导,并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而更好地推动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