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3-03-10王敏

江西教育C 2023年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审美能力核心素养

王敏

摘   要:要想构建语文学习的审美课堂,教师就要找准语文与审美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经历理解、感知、鉴赏与创造,从浅表认知走向深度认知,在丰富的思维活动中,提升审美素养。本文提出,要精准理解,筑牢课堂审美的认知基础;深入体验,点燃课堂审美的情感“火焰”;品味鉴赏,激发课堂审美的思维动力;“创生”表达,打造课堂审美的生命亮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   审美能力   培养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倡导“素养导向”,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内涵。其中,构建语文学习的审美课堂,需要找准语文与审美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经历理解、感知、鉴赏与创造,从低阶迈进高阶。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一谈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精准理解,筑牢课堂审美的认知基础

真正的美,不可名状,需要用心体会与感受。所以,理解美是所有审美活动的基础。只有在理解的状态下,掌握了美学的素材和资源,才能为后续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应该从审美教育的价值驱动和学生的可行性出发,准确、全面、深入地开掘文本中蕴藏的丰富美感,既在合理解读中进行必要的预设,又进行合理的拓展与补充,丰富学生内在的审美感知,助力学生对人生哲理、人性之美的充分认识。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例,作为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该文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刻画了经典的真善美的形象。其中,巨人的形象经历了几番变化,从原本的自私、孤傲和蛮横,逐渐变得善良、可爱和温情,尤其是在课文最后,巨人对待小男孩的态度,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对巨人前后的言行举止进行解读,探寻其中所蕴藏的真实美感。首先,巨人“轻轻地走下楼”“静悄悄地打开前门”,从中可以看出巨人对自己前面的言行进行了反思,愿意用自己的诚意打动孩子们,展现了他温柔、善良的一面。其次,巨人“悄悄地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抱起他”,将巨人改过自新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小男孩“亲吻着他的脸颊”,一方面,表明巨人内心世界发生了转变,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接纳孩子们;另一方面,表明了孩子们内心真诚的感恩。这个片段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笔者紧扣语段中的关键字词,融合具体的故事背景,解构语言文字的内涵之美。

二、 深入体验,点燃课堂审美的情感“火焰”

对美感的体验,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解的层面,还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介入。因此,教师要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审美态度,依循文本美感的特质,创设与文本内容和情感相契合的语境,不断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为体验语文之美奠定基础。

比如,郑振铎先生的《燕子》,这是一篇经典之作,其中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的盎然生机,堪称经典。在教学这个片段时,很多教师都会借助语段中的关键性词语,去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景色之美,但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对文本中蕴藏的美,所感知的维度和层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笔者根据文本语段的内容,通过幻灯片一方面出示鲜活而直观的图片,另一方面播放相关的音乐,在课堂中营造真实的氛围,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将自己浸润在语段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虽然学生阅读的是语言符号,但是脑海中却已浮现多维、立体的画面。这时,笔者组织学生在理解品味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在这一教例中,笔者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原始经验,以及阅读文本语段所形成的真实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在鲜活情境的浸润下,展现和还原了文本的内在之美。

三、 品味鉴赏,激发课堂审美的思维动力

美感不仅要理解和体验,还要品析与鉴赏。鉴赏与感性的理解不同,需要运用具体的标准,开掘美感所蕴藏的内在本质,通过综合性辨析、概括性把握、对比性鉴别,精准把握内在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只是布置任务的“甩手掌柜”,也不能越俎代庖,全程包办学生的认知体验,而应该与审美鉴赏有机融合,巧妙激活学生思维的触點,让学生的思维意识浸润在文本的语境之中。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短诗《繁星(七一)》为例:“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在这首短诗中,诗人冰心构建了三幅“永不漫灭的回忆”,即园中皎洁的月色、绿色的藤萝和母亲温暖的怀抱。由于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凝练,具有较强的跳跃性,不仅对学生的理解形成了较大障碍,还难以让学生感知诗歌的美感。在教学这首短诗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还原诗歌所描写的画面。有了真实的生活经验介入,学生对这首短诗所描写的内容,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解读。首先,学生还原了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之美:在一个幽静的夏夜,皎洁的月光洒在园子里。园子中的一草一木,在月色的浸润下,都显得十分柔和。其次,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了浓郁的人情之美,诗人趴在母亲的膝上,与花草一起感受着月色的美好……在这一教例中,笔者找准了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探寻诗歌内在之美的障碍点,巧妙地借助生活经验,触发了学生内在思维的动力,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景色之美,还对这种美进行了辨析和品鉴,将学生的思维从诗歌的文字表面引向了思维的深处,为“创生”美提供了支撑。

四、“创生”表达,打造课堂审美的生命亮点

相较于理解美、体验美和鉴赏美,创设性地表达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学生在理解体验、品味鉴赏的基础上,经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充分运用审美活动的原始经验,以具体的生活实践作为补充,以个性化、多元化和创造化的表达为基础。这种“创生”表达绝不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教师需要参透作者蕴藏其中的原始价值,点燃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感体悟。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设置的人文主题是“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该单元所编选的小诗《江上》,描绘了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首小诗由于表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很容易触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对此,笔者借助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丰富资源,助力学生个性化的“创生”表达。首先,在学生理解了诗歌大意之后,鼓励学生紧扣诗歌中关键性词语,进行拓展补充(如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戏水经历,进行了清晰、细腻的展现,以创造性表达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美感,注入诗歌的内核之中)。其次,进行情境置换(如读了这首诗,让你想起了童年时代的哪些游戏活动,并将自己感受到的快乐表达出来)。

审美意识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要依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不同维度的审美活动,积极推动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徐艳.用热爱和专业照亮母语启蒙教育的智慧之路[J].教育视界,2017(18):40-41.

[2]宣礼根,杜琴玉.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J].安徽教育科研,2022(5):64-6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云湖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审美能力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