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2023-03-10王海生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王海生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其学习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思考的首要问题。文章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教学案例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旨在从实践角度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给出了细致的论述,映衬出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教学实践策略,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入手,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为其打牢思想基础,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一、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1.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表现为热爱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自觉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特殊情感和归属感就是政治认同,与其心理活动联系密切。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2. 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意识和行为方面的自我道德锻炼。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优良品行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可以让其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3. 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法治观念要求学生尊崇宪法和法律,同时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及必须履行的义务,做到自觉守法、正确用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需要教师从法律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学法、懂法、用法,做法治社會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4. 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正确认识自我,理性表达意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健全人格表现在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和友爱互助等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抗挫意识,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5. 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勇敢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良好的责任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做出实际行动,做到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维护国家安全、勇于担当和遵守规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担当精神,有序参与校园生活和公共事务。

二、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 巧设情境,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借助多媒体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在为学生带来感官上刺激的同时,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人大代表产生的流程入手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建构人大代表具有的职权知识,了解正确参与民主治理的方法,提升政治认同感。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全国人大代表的图文资料,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选举入手,分析参与投票选举人大代表的意义。教师要将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人大代表的职权角度思考问题:人大代表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人大代表有哪些职责?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理解人大代表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选民的意见和要求。

为了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教师还可以设计“开展社区基层治理座谈协商会”“响应人大代表微博征集‘民间议案的号召”“参加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的活动。这三项活动内容取材于民主治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人大代表的职权知识,调动其关怀国家大事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选举人大代表的流程图,向学生提出有关选举方式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民主治理相关的知识,强化学生对正确参与民主治理的理解与认知。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公民参与民主治理的方法与途径,联系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帮助学生强化自己对人大代表相关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学生树立当家作主的责任意识。

2. 生活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开展生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大有裨益。教师需要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触动心灵的学习体验和思考感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教师还应该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视角,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例如,在教学教材“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生活的角度解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联系“选举人大代表”“平等就业”“纳税”“服兵役”等事例,介绍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要求学生分析做事情必须遵守行为规范的意义,并结合生活实际畅谈自己对于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将以上事例与道德与法治知识建立起联系,由此帮助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其懂得行使权利、遵守义务是良好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各自范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接受教育、发表言论、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使学生明白依法行使权利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义务的范畴,结合生活中的维护国家安全、遵守交通规则、赡养父母等案例,详细讲解公民应尽的义务,使学生明白我国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我们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真正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权利和义务事例,发挥生活教学优势,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3. 渗透思想,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思想的渗透,可以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有积极影响。法治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和公平正义的意识,使之做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视崇尚者、自觉坚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教师可以广泛引用与教材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实践,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将一些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法律知识的同时,坚定正确的观念立场,明辨是非,树立法治观念。

例如,在教学教材“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国家机关的职能入手,向学生渗透法治思想,使学生明白国家机关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让学生初步建构法治观念。然后,教师可以设置“改善校园周边环境”的话题,引导学生详细讨论交通拥堵、违法经营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的职能,针对不同部门对以上问题的处理结果,分析权力是否受到制约与监督,由此使学生理解法定职责必须履行、法无授权不能行使。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案例,以联系实际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有范围、有要求。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市长热线”“一站式行政服务”,通过模拟体验、调查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向学生渗透法治思想,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机关对应的职能,体会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解权力受制约与监督的意义,由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

4. 合理设问,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理性表达建议,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由此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应该有积极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的意志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指向健全人格素养的问题,充分说理,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例如,在教学教材“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入新课,要求学生分析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然后,教师介绍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教学内容建立起联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六年级学生虽然心智上较低年级学生有很大发展,但是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够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认识自我并了解未成年人的相关信息,明白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及受保护的必要性,助力形成健全人格。

(1)未成年人有年龄界限吗?

(2)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3)法律为何要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哪些条款突出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

未成年人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教师要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思维品质和生活观念。同时,教师要遵循全面的人格标准来教育学生,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并结合具体案例来感受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使其形成健全人格。

5. 游戏教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生活经验,难以理解晦涩难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获得经验,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让其深刻体会不同职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职责,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并积极交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其责任意识。

例如,在教学教材“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法律与案例交流入手,设计“我是小法官”的游戲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的角色,对“广场舞音乐扰民”“足球场地被占用”“就诊恶意插队”事件进行评判,营造良好的知识学习氛围,让学生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形成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游戏。

(1)确定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等角色;

(2)提出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质证;

(3)当庭调查证据,全面查明案件事实,为法庭作出正确的裁判提供事实根据;

(4)开展法庭辩论,听取最后的陈述后进行评议和审判。

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广场舞音乐扰民”“足球场地被占用”“就诊恶意插队”事件寻找对应的法律内容,使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认识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做知法、守法的良好公民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法律分析生活中的其他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肩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积极落实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

综上所述,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巧设情境、生活教学、渗透思想、合理设问、游戏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多个切入点。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彪.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J]. 学周刊,2022(9).

[2]谢善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 新教师,2021(12).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