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经济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指向

2023-03-04焦连志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素养

焦连志 程 璐

(上海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

创新经济时代已然来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创新经济时代最激荡人心的时代号角,鼓动着创新经济时代的时代脉搏,引领着创新经济时代的时代大潮。高校大学生作为人才后备军,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浪潮中一支有着巨大潜能且日渐活跃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从国际趋势来看,除传统的教学与科研之外,大学正被全社会赋予新的角色期待,也正在履行第三种职能或使命,那就是“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Etzkowitz,2002),高校要发挥这一作用,满足社会对高校的角色期待,就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1]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养是创新素养,高校是大学生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培养适应创新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地,肩负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要求高校充分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动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肩负起培养国家和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让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的重要生力军。

一、创新的本质及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创新的本质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新组合包括引入的新产品或新质量、新方法、新市场、新的材料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等。在熊彼特看来,对于新组合的执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的,它只能是少数人的事业,熊彼特把这部分人称之为“企业家”[2]85。但他所认为的企业家并不是泛指经营企业的人或者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雇佣人员构成的一个阶层,而是指某种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执行新的组合”职能的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最重要的精神气质就是他们是“不断打破均衡状态”“执行新的组合”的执行者,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核心精神气质就是创新精神。巴内特(H.G.Barnett)在他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1953)一书中认为,创新是在质的方面所出现的不同于现存形式的任何新思想、行为或事物的总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创新的本质来看,创新涵盖了如下几个方面:对原有观念或事物的更新、演进;创造新的观念、事物、制度、技术等;对原有事物、制度、技术等的改变。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以创新为基本属性的过程,“创新”的含义既指“无中生有”(产生出以前没有的新事物),又指“有中生新”(对现有的事物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事物),它显然比“创造”更宽泛,创新包含创造,创造是高层次的创新[3]。创新的本质就是打破原有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顺应不同发展需要,创造或者发展出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技术形式以及事物等。从创新的本质来看,创新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意识活动,体现着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能够利用自身的意识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体现着人类意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和自我确定,也体现着人类意识的不断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创新教育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素养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发展驱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遵循创新规律,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以充分挖掘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把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美国在二战以来之所以长期领先世界,并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创新国,除了其以全球视野大量吸纳全球优秀人才外,也与美国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相关。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科技革新层出不穷,产业结构也发生着与之相适应的巨大变革。科技革新及其所引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美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由此催生了美国的“创业一代”,他们在“美国梦”的感召之下,紧紧把握新科技和新产业革命的机遇,开创新产业,创造新的产业机会,为美国二战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力。多年来在全球商业院校、创业教育排名第一的美国百森商学院被誉为美国乃至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该校闻名于世的是其与全球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贯彻着杰弗里·蒂蒙斯所主张的构建“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的企业家精神和专业素质,实现培养最具革命性企业家的目标。

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评估美国研究型大学领导力的重要内容,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的《研究型大学与美国未来》(2012)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断创新……而最终导致就业和美国更大繁荣的新思想、创新和未来的创造力都将来自于我们的研究型大学。”面对中国等新兴国家在科技创新和经济领域日趋激烈的精准发力,美国愈发强调重视政学产企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呼吁联邦政府增加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投资,美国人文与科学院2014年发布的《恢复基础:研究性工作对于保护美国梦的重要作用》的报告中提出:“现在不是躺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休息的时候……因为与我们竞争的国家正在复制我们成功的模式来挑战我们的领导力……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其他国家将很快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导者。”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可以说是充分把握了创新经济时代的“创新密码”和“财富密码”,使得美国科技和美国经济在二战以来长期独领风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在21世纪高校要重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教学理念和模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9 年发布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方法》等。这些政策文件为高校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政策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和对21世纪高等教育变革趋势的把握,国家也着力推动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理念的高等教育变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教育发展要紧密结合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使命,必须要顺应创新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深厚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与创业相互促进的“双生关系”

从创新的本质含义来看,创新的指涉宽泛,创新活动并不直接指向创业活动,但是创新与创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创新教育的重要指向之一即是指向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就创业而言,“经济学家强调的是创新、风险和信息;心理学家强调的是创业者的个性心理和认知特性;管理学家强调的是资源组织和价值创造。”[4]可见,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各种素养都与创新素养密切相关,创业素养的培育也与创新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从二者相互指向关系的角度上来看,创业指向了创新的应用属性,而创新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性,可见创新与创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双生关系”,因此,在很多语境中,创新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通常在宽泛意义上通用的。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的创业来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5]9。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6]4,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Shane和Venkataraman (2000)认为,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的个体所发现或创造的,这些人如何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7]。Timmons (1999)认为,创业已超出了传统的创建企业的概念,在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中都存在创业活动,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不仅要受机会的制约,还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讲求高度平衡技巧的领导艺术[8]。尽管对创业的界定角度有所不同,但在创业的核心要素的理解上,总体上差异是不大的。综合各种关于创业的界定,我们可以将创业界定为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综合运用各种资源、要素,进而通过新的组合形式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的过程,它既是思想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产物,更是实践创新的目标指向。但在创业的理解上,人们有一些错误的理解,比如,“将‘创业’直接等同于‘科技创业’,又将‘科技创业’直接等同于‘获得专利’,是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者中一种较为多见的想法”[9]。这种狭隘的想法影响了人们对创业的理解,虽然许多创业的确与科技创新有关,与将科技专利付诸生产生活的实践领域有关,但是,创业有着更为宽泛的内容。“传统上所说的创业是指新企业的创建,但实际上,创业包含的内容比这要多得多。我们很难说创业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唯一重要力量,因为它是以商机为中心的,并且只对高水平的才能和业绩给予回报……它促使人们去追求并实现他们的梦想,去一次次地尝试;去寻找适合他们自身现状和愿望、适合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地点的商机。”[10]5可见,创业并非我们一般理解意义上的“高大上”,它是创新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素养。199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创业教育国际会议通过的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开创性个性,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11]可见,创业的内涵比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内容有着更为宽泛的外延和内涵,它也需要创业主体各方面的素养以及相应的各种机会、资源做支撑。

从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来看,创新着重于理念的牵引、素养的储备,而创业则指向以创新为基本属性的实践性活动,创业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只有具备了各方面的创新素养,具有了创新的观念和动机,具有了创新的各种资源与要素的组合,才能够展开付诸实践的创新创业活动。可见,创业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创新与创业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有着紧密的“双生关系”,甚至某种层面上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二者共同融合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教育过程中。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指向

从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来看,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步展开的,因为两者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也不可能截然分开,就人才培养的素养与目标而言二者大体趋于一致,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由此也就衍生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范畴,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范畴也主导着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一)科学把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发掘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激发学生成就一番事业的欲望并指导、帮助其做好实现创业理想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储备”[12]。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创新素养,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变革的新命题。创新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或者进行教育内容的变革,而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是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从整体教育变革的角度来讲,它也是带有统领性的、结构性的甚至是全局性的教育变革,必将引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变革的方向,体现着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也体现着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养变革的要求。

创业教育在欧美被称为企业家教育或自我雇用式教育[13],创业教育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14]。就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而言,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发挥个体与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5]。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早,其创业教育实践早已经融入到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为学生素养培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其创业教育的成效来看,西方国家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也较为浓厚,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也比中国高。有研究指出:“中国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例达到20%-30%。”[16]可见,我国在推动创业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得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推动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活力,开掘蕴藏在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群体中的智力资源、创造性资源和发展性资源,从而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创新教育着力以培养和开拓人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素养为核心,它赋予整个教育过程以创新活动的属性,充分开掘人的创造性资源,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业教育也以培养人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更注重创新教育的实践属性,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发展社会和人的属性”[17]。可见二者在培养目标以及促进人的发展属性上的一致性。如有学者指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二者的总体功效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创业能力,它的实质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升华,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的体现。”[18]因此,要培养符合知识经济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科学把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更好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之中。

许多学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种涵义的简单合并,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包含的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开发,而创业教育的重点则是实践能力的开发与培养[19]。但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在教育实践中更有着内在的相互指向,即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各种创新素养,其中包括创业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素养和能力,而创业教育也内在地规约着创新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内在地规约着创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在教育价值目标上也是大体一致的。如有学者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20]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教育,甚至是以创新教育为前提的,而创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指向着创业教育,因而创新创业教育更能满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并在价值和目标统一的层面上指明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向。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统领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教育。”[21]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幅度加快,技术的进步、工作属性与工作技能等的不断变化提升着对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的创新素养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要跟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就必须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寄语广大青年:“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22]而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引导创新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理念、人才教育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式模式变革的“指挥棒”,要真正转向以创新创业素养为核心的教育,为创新创业能力的成长创造基础和条件。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中以人的创新创业素养为核心,着力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系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与创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合力构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21世纪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作为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要在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当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核心理念,要以创新创业教育统领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育,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去。课程是教学过程展开的重要依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要建立包括核心创业技能课程、行业创业课程、创立公司与企业发展课程为主的创新创业课题体系,以课程为抓手,全面系统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育人的关键,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方面,要建立由学者、技术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组成的授课团队,实现教育学习与生产实践、企业运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指挥棒,因此,还需要在学业考核方面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学业考核体系。此外,还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从而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统领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助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三)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人才,其培养过程必须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紧密融合,特别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锻炼中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锻炼的统一,任何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运用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进而外化为个人能力的成长,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着眼于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创新创业的实践锻炼过程。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最终也要经过实践才能得以检验。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杰出范例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与科技创业圣地“硅谷”的紧密关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更加注重实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知行合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与硅谷企业紧密合作,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走进学校,与学校教师一道合作培养学生,带领师生一起面对企业技术创新挑战,一起进行前瞻性技术研发,让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学习锻炼机会。企业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企业实践机会,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无缝对接,也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与能力成长的有机统一,培养了大批有着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厚创新创业素养及能力的人才,这种校企紧密合作不仅造就了美国硅谷传奇,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创新融合、校企结合的杰出典范。“截至2014年,世界上已有超过30200家公司是由MIT的校友创建或经营的,它们为全球460多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年收入大致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相当。整合全校优势资源的跨学科中心、可持续培养的创业核心竞争力、积极的学校——社区互动都是MIT能取得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2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效卓著的创新创业教育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换挡提质的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五大新发展理念,这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既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高校必须要创新教育方式,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符合创新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有以创新创业教育统领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又要积极推动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自觉认知和自觉践行,将对创新创业的理论学习付诸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以此促进所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的内化,加强对创新创业素养的锻炼,进而促进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努力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当然,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系,特别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学产企紧密结合的创新协作体系,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产业紧密协同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总之,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布局,合力推进,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系,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素养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