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适应性缺失儿童的“三同”转化

2023-03-03徐碧辉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3期
关键词:适应性同伴班级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担任小学低段班主任多年,近年来发现多位学生有如下情形:脾气暴躁、易怒,爆发频率高,喜欢生闷气。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甚至老师沟通,容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且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年级班级里转进来一个学生小李,刚开始我就与他沟通不畅,他不能很好地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且稍有不如意就踢桌椅,并走到教室的走廊外独自生闷气。刚换了学习环境,学生可能不适应,所以笔者并没有马上以行为习惯偏差下定论,而是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做了以下记录。

根据这一个月的观察记录,这位学生已经不属于一般的行为习惯偏差,基本可以判定出这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沟通有障碍。

二、典型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社会适应性呢?社会适应性这个词语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学“适者生存”一词。后来专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内容。

初入小学的低段年级,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对于入学前不同生活方式的适应。小学紧张的学习、灵活多样的同学交往、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和生理的不适应,特别是个别有交流障碍、缺乏沟通技巧的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自卑——自我价值的否定

人的成长中需要自我肯定,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而学校是一个群体生活的地方,有的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与小学生活的转变,同时随着年岁增长,人际沟通能力没有同步提升。在交往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极易让学生对自我交往能力产生否定,再延伸到自我否定,转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信任他人,甚至攻击他人。

(二)孤独——朋伴关系的缺失

学校生活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善于交际的学生身边总是围绕着很多同学,他们谈天说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而社会适应性缺失的学生无法和别人正常沟通,很难融入伙伴们的圈子,长此以往,性格会变得孤僻、古怪、沉闷,成为班级中不合群的人。

(三)无助——学习方式的单一

社会适应性差的学生无法与同龄人很好地沟通交往,没有朋友,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在学校紧张而忙碌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无法求得别人的帮助,甚至不愿意请教老师,失去很多共同学习的机会,口语交际的能力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而学业成绩的落后会让学生更加没有自信,也更加不愿意迈出交往的步伐。

三、成因的分析

现在的低段学生中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社会适应性差、交往能力弱的人?有些学生甚至已经出现了心理疾病。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遗传影响——气质类型的敏感度

社交能力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仍会受到个人天生气质的影响,面对新的人、事、物,部分学生会带着好奇心开心地接触,愿意主动踏出第一步去探索。但也有部分学生必须要通过试探才会往前迈进,只要面对陌生人就会表现出敏感的情绪反应,甚至退缩、逃避。

(二)家庭影响——原生家庭的复杂性

现在的家庭结构主要是“124”或者“224”模式,也就是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或者二胎家庭的孩子会有两个父辈家长、四个祖辈家长的关注。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而一旦孩子在与同龄孩子接触时发生了矛盾和纷争,家长总是第一时间代替孩子去解决和处理。

一般来说,孩子性格发育形成的关键时期是3—7岁。有句老话说得好,3岁看大,7岁看老。当孩子3岁以后,也就是进入幼儿园就读的阶段,家长就要开始對他们的性格进行培养了。而大部分中国的父母都觉得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孩子自己发展的产物,对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也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指导能力,往往只满足于孩子对物质的需求,而忽视了社会适应性的培养,错过了这个黄金时间。所以,个别孩子进入小学后很快就暴露出社会适应性的缺失。

(三)社会影响——儿童社交的沙漠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加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这使得少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匮乏。

其次,现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重智商、轻情商。社会的评价机制比较单一,普遍认为学习好才有好前途。在孩子的空余时间,家长都会安排大量的补习班、课外课程学习,导致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参加周末社会活动,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

四、对策及建议

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交际能力弱,容易使他们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这时候的他们敏感、易怒,情绪容易崩溃无处发泄。所以,要想改善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生的情绪已经在爆发点时,老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他,或者告诉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自己的情绪呢?

(一)同理——社会适应冲突时,人性化引导情绪调控

1.拥抱

与满怀关爱的照顾者进行身体接触,可以使学生不太稳定的神经系统安静下来。但更重要的是,拥抱能直接传达学生最关心的事情,他被人关心着、爱护着。也许有的学生不适应亲密接触,那么建议类似的温暖式的接触,摸摸头、拍拍肩,或者蹲下来和他平视,轻声交流。

2.建立和平“树洞”

有时候学生感到生气时,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去打扰他,想一个人独处。这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自我疗愈方式。我给我们班级的小李找了一个和平“树洞”,就是教室的一角。在地上放了一个布艺的蒲团,挂上一个布艺的书架、一个玩偶和几本书。我告诉他,那是他独享的和平地带,想发脾气时,想说话时,和玩偶说一说,或者通过看几本书使心情平静下来。

3.冷静手环

我郑重地把一个小手环戴在学生的手腕上,称之为“专属的冷静手环”。然后,针对具体的事情做一次冷静练习,等完成后,让他摸一摸手环,建议他把冷静的感觉倾注到手环中。“当你感到不安或者愤怒时,摸一摸你的手镯,回忆一下冷静的感觉多么美妙。”

(二)同行——社会适应平和期,“点线面”练习沟通技巧

当学生已经对控制情绪有一定的方法了,能冷静地倾听并和你简单对话时,我们可以抓住点、线、面三个维度来拓展学生沟通的技巧。

1.梳理交往点

家是温暖的港湾,妈妈是孩子温暖的怀抱,妈妈能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安全感。所以,起步阶段与家长预设孩子的沟通回应单(见表一)。基于家长的认知预设后,通过沟通与家长继续完善回应单并进行修改(见表二)。通过两次沟通回应单的预设,让孩子在与家长的安全感环境中实行模拟训练,使技巧成为孩子的“枕边书”和“耳边风”。

2.贯通交往线

教师作为学生从家庭到学校这个社会适应性交往的支点,既能给学生传递母亲的关爱,又有理性教育者的智慧。关注学生的点滴生活,通过空闲时间、课午间谈话,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校与人交往中遇到的困惑、难处,以及教给学生与人相处基本的规则和技巧。

案例:同学小乐站在过道中挡住了小李的去路,他挥手就是一拳,两个孩子的矛盾一触即发。我发现此事后,马上介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先不着急批评,不激怒情绪,而是引导小李遇事应该怎么处理,我们先要用嘴沟通交流,不能盲目动手动脚。告知小李刚才的行为是他不对。基于家中的模拟训练,小李马上向我道歉:“老师,对不起,我错了,下次我会注意的。”我转而引导小李应该向被打的同学道歉,他真诚地向小乐道歉,小乐接受并原谅了他。接下来,让小李进行实践操练,告诉小李同学挡道后应该这样沟通:“小乐,可以让一下吗?我需要过去。”小李、小乐重演事件,第二次模拟交往非常和谐,小李也从中学会了同伴交往的规则和方式。

3.构建交往面

通过情景模拟,由与父母、老师的交往,到一对一同学交往,最后回到班级中交往频率最高、范围最亲近的六人小组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互动对象多元的同伴环境,体验同龄人带来的交往乐趣,感受社会适应性提高以后带来的融入感和成就感。

案例:小李同學的六人小组安排,需找有一定交往能力且脾性相对温和、不暴躁的同伴。然后和其他成员交代好交往时的一些注意事项:(1)尽量不要批评他、逗弄他,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会激怒他的情绪。(2)要耐心听完他的表达,尽管这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3)当发现他需要帮助时,先询问,要尊重他的意愿,如不需要不能强迫他接受。(4)在他失败或者遇到挫折时多鼓励他,在他成功时多表扬他。同伴们遵循这几个原则,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与小李同学和谐相处,小组交流、体育锻炼总是带着小李,很快,小李已经非常好地融入这个六人小集体中。

(三)同化——社会适应巩固期,多主体强化亲社会行为

当学生的改变让你感到惊喜时,不能太急于求成。我们对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仍旧必须时时关注,不能松懈。接下来,通过教师、家长、同伴三位一体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适应性提升和交往能力的改善。

1.教师——跟进式巩固

结合初期的研判继续跟踪观察记录:

以小李为例,通过一个学期的介入和引导,每周情绪的爆发次数基本控制在1—2次,表现也较之前平和许多,会生闷气,但是不再出现攻击别人的行为。有主动交流的意识,而且和周边六人小组中的三人成了经常玩耍的朋友。但是,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且会出现反复,所以接下来老师仍旧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及时跟进。

(1)多方式表扬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能极大地增强学生主动交流的积极性,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初期获得小小进步时,老师可以给予一对一谈话式的表扬,接下来在班级中公开集体表扬,提升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其他学生也了解到他的努力。还可以赠送一些小奖品,激励他进步。班级中的评优评先稍稍为他降低点要求,让他可以企及,体会到社会适应性提高带来的成就感。

(2)岗位体验

社会适应性有缺失的学生其实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所以当他取得一定进步以后,可以让他参与班级的工作,替老师收发本子、搬运物品、同学评优评先的记录工作、卫生监督员、食堂打饭员等,在岗位上体验到参与班级管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科联动

除了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的配合引导也很重要。班主任和各学科老师交流沟通,共同关注此类学生的各科课堂表现,适当鼓励,及时引导。各学科联动,引发蝴蝶效应,使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引导辐射面更广。

2.家长——拓展式巩固

家长作为孩子最安心的依靠,在家中继续关注孩子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多方面参与社会交往。

(1)家庭成员间的交往

现在许多家庭中除了父母之外都有二胎,而且很多二胎之间年龄差距并不大。家长要关注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增加相处机会,关注磨合的过程,让孩子从中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性交往。

(2)亲友间的交往

周末,节假日和祖辈相聚,谈论最近生活学习中的趣事,学着照顾长辈、关心长辈。传统节日是家族成员聚会碰面的日子,让家长多带孩子和家族里的亲戚长辈们相处,从中懂得与长辈之间的尊重式交往。

(3)社区性的交往

在自家小区里多和熟悉的小伙伴相约玩耍,增加学校以外的同龄交往。也可在父母的带领下参与到社会中一些相对简单且温和的志愿活动中,拓展交际人群,尝试学习和社会中不熟悉的人如何交往相处,体验陌生式交往。

3.同伴——接纳式巩固

天真无邪的孩子有时候会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些社会适应性弱的孩子的不理解和疏远。所以,同伴的悦纳对这类社会适应性弱的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积极正面的。

(1)日常性

利用班级中的10分钟谈话课、道法课等德育时间,和学生一起交流,夸夸他,以平时同学间相处的点滴进步感受他的改变。给他一个拥抱,送他一句夸奖的话,拉近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减少社会适应性缺失学生之前暴躁易怒等行为给同伴们带来的距离感。

(2)仪式性

开展“他变了”主题班会。班会之前搜集各种事例体现社会适应性缺失学生的进步,整合原来的碎片化表扬,体现仪式感,提升其他同伴的好感度。通过拍摄家中与亲人和谐相处的画面,给同伴与他们相处的信心度。再连续出示相处融洽和谐的照片和视频,用学生喜爱的影像播放的方式,卸下同伴们最后的顾虑。

对于社会适应性缺失的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判定,而是要通过观察记录从根源进行分析。在社会适应冲突爆发的初期用同理心去感受这类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人性化引导其情绪调控。在社会适应平和期,联合家长,共同辅导和支持学生慢慢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社会的适应巩固期通过教师、家长、同伴三主体,多维度地同化、强化其亲社会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人格特征。

徐碧辉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华山小学。

猜你喜欢

适应性同伴班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班级“四小怪”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寻找失散的同伴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不称心的新班级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