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工作的“深浅”艺术

2023-03-03陈洁沈慧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3期
关键词:误区德育工作特征

陈洁 沈慧

[摘要] 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受各方因素影响,德育工作常会走进教条化、功利化、形式化的误区。针对德育工作误区,本研究从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的主观判断和了解、活动成果的追求和预设及矛盾的处理和探究三方面,提出走出德育工作误区的方法,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德育工作;误区;“深浅”;特征

一、德育工作的误区及特征分析

1.缺少亲和:德育内容教条化

德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条化特征显著。现行的德育教科书已改变了德育教科书长期以来内容呆板、脱离实际的问题,增加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德育逐渐回归生活化。然而,很多任课教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教学理念陈旧,导致德育课所讲的内容仍然缺少号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德育依然存在着“高、大、全”的政治导向,弱化了德育的实践价值。因此,我们应努力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促进德育与时俱进。同时注重协调好德育过程中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德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层层递进,和谐发展。

2.缺少体验:德育形式知识化

德育是教育的根基。但如果把德育纯粹知识化,就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甚至是灌输与接收。于是,学生就成了“美德填鸭”,任由教师灌输各种各样的美德,缺少了机敏的灵动与创造。

德育的过程,与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并不相同。离开主体的生命体验与感悟,也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道德知识就像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很难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营养”,更谈不上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这种缺少主体体验的德育是僵化的。

3.缺少人本:德育目的功利化

现代社会的浮躁风气给校园带来很多影响,校园的教育愈发功利,包括德育。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期望,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但无形的升学压力及背后的利益诱惑,引导家长和老师逐渐把目光投向所谓的主学科,让学生承受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本该是接受熏陶、获得成长的阶段,却被作业、考级填满了;再加上社会的浮躁气息,无不使德育有意无意地遭遇冷漠和轻视,德育常常成为点缀、工具和表演。学生在台上激动地宣誓,而走下台来,就把誓言丢之脑后。这样虚假的、充满功利的德育,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甚至大于它所传递给学生的德育信息。

4.缺少实践:德育过程简单化

现行的德育更多依赖于教师的言传和书本的阅读,往往缺少实际训练,学生也很难在实践中亲自去体验甚至寻找做人的道理。另外,现行的德育实践过于依赖已有经验,往往在实践之前就给了学生过多的信息,使他们先入为主,对事物的认识过于主观,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缺少创新和真正的实践知识,同时实践工作也会因主体的盲目、保守而频频导致错误。经验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有它的宝贵之处,但千变万化的社会会使这些经验主义者措手不及,让学生找到真正的实践成果更有必要。

综上,学校德育工作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要走出这些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处理好德育工作中一些充满辩证的关系。

二、德育过程中“深”与“浅”的辩证解析

德育是一门艺术。有时候,浓墨重彩写不出师生之间最纯真的感情;有时候,看似随意的轻描淡写却已经勾勒出向往蓝天的双翅。

当学生稚嫩的脸庞和幸福的欢笑声让我沉醉,我总在思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他们营造怎样的成长氛围,才能让他们更信任、更亲近我?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该怎样充满智慧地“深”入“浅”出,才能教育好这些学生呢?基于上述,本研究将从以下三点展开论述。

1.德育的“浅主观”和被教育者的“深了解”

教师不是律师,更不是审判长,因而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一些主观的对错评价。

“老师,淇淇把小飞推倒在地,两个人扭打在一起!”值日班长惊慌失措地跑到班主任面前告状。

“啊?这个淇淇,真是太过分了!”班主任怒气冲冲,赶紧来到教室。

可想而知,班主任口中的淇淇,肯定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也许,他以前就给班主任带来过不少麻烦。一听学生汇报淇淇的事情,班主任出于一种惯性思维,主观上已经认定是“淇淇惹事了”。

教師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差异巨大的不同生命个体,难以做到一视同仁。但是,作为一位教师,正是得知了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学生的不同,不能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如果老师仅凭直觉去解决事情,难保处理结果不会有偏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德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要使德育获得好的效果,要抓好班级工作,教师必须“深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了解学生,我们既要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又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既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这样的感受:

用爱心和责任,找寻生命的灵动。班里的学生就是一个个精灵,他们有的活泼,有的聪慧,有的善解人意,但总有那么几个,反应迟钝,调皮捣蛋,让我们伤足了脑筋。其实,他们也是精灵,只不过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是多么聪明可爱。上文中的淇淇,其他任课老师口中古怪精灵的他除了调皮,也常有热心的一面——社会实践活动时,有位同学不小心掉进了小池塘,裤子湿透了。淇淇见状,主动拉着同学来到厕所,将自己贴身穿的秋裤脱下,给同学穿上。这么热心、善良的学生,怎能随意地给他戴上“惹事”的帽子呢?如此灵动的生命,相信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他一定会让期待的目光闪亮起来。

如果教师爱着班里的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存有一份指导成长的责任,就会细细地去观察、去走访、去思索、去研究,小精灵们身上闪光的品质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用坚持和追求,体验生命的感动。给学生一个小小的舞台,他们会还你一个大大的惊喜。了解学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与时俱进: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总有新的了解学生的任务——工作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还有他们的思想动态、校内外的交往情况等。你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孩童世界的精彩。

时时关注学生,时时把充满爱意的目光聚焦到学生的身上,才能细致入微地感受到他们成长的喜怒哀乐,才能体会到他们生命成长带给你的丝丝感动。

用真情和信任,等待生命的涌动。教育是“等待花开”的艺术,教师是辛勤的耕耘者,也是忠实的守望者。真正的园丁,不会因为玫瑰的晚放而怀疑它是一棵杂草,也不会因为乱长杂枝而放弃一棵果树。

学生小王,刚与他接触时,他的眼神中总是充满戒备,像一只恐惧的刺猬。我并没有因为前任班主任“远离他”的忠告而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我给他的关注和帮助比任何学生都要多:当他深秋时还光着脚穿着一双凉鞋时,我给他准备了一双厚实的袜子;当他渴望参加足球训练却被爸爸拒绝时,我主动联系他的父母,最终实现了他小小的心愿。慢慢地,他不再戒备,不再叛逆,甚至乐意跟我说他的秘密。

别以为学生还小,他们不会猜透你的心思,其实在与老师的相处中,他们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与否。只有相互信任,灌输真情,我们的教育才会涌动出一股股勃勃生机。

2.成果的“浅追求”和活动过程的“深预设”

我们常能看见一些热热闹闹、风风火火的班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人叹服。但活动过后,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老师们议论纷纷:这样的活动看似精彩纷呈,实则僵化,缺乏真实性:每个活动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一些对话、辩论也是设计好的,甚至一些学生“突发”的争论,也满是设计的痕迹。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无法感受到学生的灵动,也无法看到学生的成长。

班队活动是师生相互沟通、互相了解的一个好形式,也是老师了解学生能力和思想状态的好时机。好的活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加油站,它可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使学生扬长避短,常能达到活动前预期的目的,也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那些由班主任包办、由一小部分学生绘声绘色演绎的班队活动,又有多少个学生会真正喜欢它呢?

因此,我们不如把这种对成果的过分追求再淡化一点,再真实一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活动前的“深预设”上来,使活动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那么,我们在活动中见证的会是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

我刚接了一个新班级,就接到活动展示的任务。但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大多数学生很羞怯,也没有哪个学生有不凡的才艺。那么,该举行怎样的活动来展示他们的风采呢?

班队活动的教育性原则告诉我,一节好的班队活动课,可以实现“五育并举”的功效——它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可以开发智力,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劳动技能等,这就是一节好的班队活动课可以发挥的教育综合功能。

于是,我细心分析了班级情况:学生管理班级的“主人翁”意识、“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都有待加强。何不依照学生发展的需要,来个“民主竞选”,让学生们找一找当家作主的感觉?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尝试策划“相信我 我能行”这一活动,并在最后获得了成功。

在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德育的真谛,认识到学生成长中真正需要强化的东西,设计并指导学生策划、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民主竞选形式的班队活动。

3.矛盾的“浅处理”和事件成因的“深探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内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德育是一项包罗万象的复杂工作,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前途、发展。同时,也正是因为德育的综合性、复杂性,在实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许多师生间、生生间的矛盾,在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中同样存在。若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会消耗老师许多精力,还会引起师生之间的隔阂。

有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男孩子,突然要辞去体育委员的职务,并且拒绝参加这次的运动会。班主任问他是怕平时训练太辛苦吗?他回答不是;是担心集训耽误学习吗?他也摇摇头;是和同学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吗?他继续摇头。最后,老师没有耐心了,不再愿意花心思、花时间在这个原本讨人喜欢的男孩身上。

慢慢地,老师发觉这个男孩变了,犯了错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课上很少发言,成绩也下滑了很多,而且他变得不爱和同学沟通、交流。老师非常失望、遗憾,再去跟男孩沟通时,他已经坚硬得像一块石头,再也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就此,师生间的矛盾也就开始了。

后来,事件演变为家长跟老师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夫妻俩甚至将老师告到校长室。老师很不明白:那个男生怎么了?在他不断蜕变的过程中,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这是一个我始终关注着的案例,它就在我的身边。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能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弄清事情的起因,事情不会愈演愈烈。男孩的“怪异”,只是因为他去做了一个“男孩子的手术”而已。自尊的男孩怕同学们取笑他,死死地守著这个难以启齿的秘密;而自尊的老师因为学生的“轻慢”,再也不愿原谅那个学生,也就没法再去“浅处理”这个矛盾。于是,一路“穷追猛打”,不止不休。

面对矛盾,我们往往会失去一颗平常之心,不依不饶地认为“一定要弄清楚”,毫无理智地任矛盾发展,这就像去点燃一场不可救药的大火。这个时候,如果能冷静地进行一番“诊断”,仔细琢磨这件事背后真正的原因,对矛盾的根源进行一番“深探究”,再处理这个矛盾时,老师必定是胸有成竹,又怎么会让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如此不利的被动地位呢?

“冷”——冷却情绪。老师不是圣人,当矛盾发生时,不激动、不生气,不太可能。但心里再生气,我们也得马上冷静下来面对这些突发事件。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与学生讲道理,才会让学生也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接受老师的引导,才有利于老师及时对事情的成因进行“深探究”。

“静”——静心分析。矛盾发生后,有的老师总是急于解决:训斥学生、找家长告状,甚至去学校领导处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此时心理很敏感脆弱的学生变得更加难以接近,增加了矛盾解决的难度,甚至会导致不可想象的结果。作为老师,要静静地观察、分析,更要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真”——真诚沟通。有了矛盾,老师觉得生气,学生也会不开心。所以,缺乏诚意的交流,不仅无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让“亲其师,信其道”大打折扣,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消极起来,甚至学生就成了老师德育工作中的一根“绊马索”。老师要先真诚地反思自己,从“真”心的一刻开始,矛盾才会迎刃而解。

“宽”——宽容相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老师做到这一点,不必多言,他磊落的行为就会让学生自觉对照老师的做法,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找到自己攀登的更高点——比大海更宽广、更纯净的,是人的心胸。

德育工作的“深浅”艺术还有很多。“深”与“浅”的辩证,“深”的是责任与关爱,“浅”的是约束和包办。通过对德育“深浅”关系的辨析,学校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学生情感、艺术和生存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适当降低教材难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政府亦可采取相应措施,适当提升高中、大学等录取率,改革校外学科性培训机构,降低社会的成绩压力,让教育回归本源。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一项工作,教育者应成为一群深谙“深浅之道”的艺术家,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绿地,我们也会收获更多快乐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刘慧.小学德育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朱永新.致教师[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3]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鉴文.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教科导刊(下旬),2017(21).

[5]魏云生.學校德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德育教学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8(15).

陈 洁 沈 慧   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误区德育工作特征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抓住特征巧观察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