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指向审美和表达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2023-02-21彭新春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朗读小学语文教学

彭新春

【摘要】本文建议教师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补充图片或背景资料、对比鉴赏等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与古诗系统深入地“对话”,领悟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朗读 想象画面 板块教学 对比鉴赏 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1-006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以前的语文教材,统编教材编选的古诗数量大大增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可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借助图片或背景资料、对比鉴赏等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与古诗对话,领悟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下面,笔者以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为例,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方法。

一、丰富形式,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古诗,发之于声,它是一种声音作品。最早的诗供人和乐而歌,它与歌自产生那天起,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古诗的音乐性决定了创作必须讲究韵律美,读起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通过形式多样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之美。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编选了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三首诗都描绘了祖国的壮美山河,内容相近,主题相似,教师可将三首古诗进行整合,以“美读多娇的壮丽山河”为思路,设计“名山大川诗中游”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诵山川之美”“品山川之美”和“绘山川之美”三个板块的活动。

教师围绕“名山大川诗中游”这一主题,设计了第一板块“诵山川之美”活动。通过范读、自读、叠读、合作读、齐读等形式的朗读,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笔下祖国山河的秀丽,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诵读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这三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和齐读,感悟节奏的划分,并能很快发现七言绝句一般的节奏划分规律是“二二三”。其次,古诗除了讲究节奏和谐,还讲究韵律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三首诗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找到韵脚。如:《望天门山》的韵脚为“开、回、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韵脚为“奇、子、宜”;《望洞庭》的韵脚为“磨、螺”。通过寻找、比对,学生又会发现七言绝句的韵律的一大特点是偶句押韵,并且这些韵脚字都是一二声,押平声韵。学生在朗读探究中一步步发现了古诗蕴藏的音韵之美,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此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情感,使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感情。这三首古诗虽然都是描写山川之美,但三位诗人笔下的山水之美不一样,因而对朗读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等处理就不一样。李白笔下的天门山要读得气势磅礴,适合采用赛读、叠读等形式,读出气势;苏轼描绘的西湖娇艳动人,可采用引读,让学生边读边想,将头脑中的画面转化成情感融入朗读;刘禹锡遥望的月下洞庭柔和宁静,读时声音要轻柔缓慢一些,适合分角色读,可让女生作为主角色,因为女生的声音更为柔和,与诗歌的意境更为贴合。

朱自清曾说:“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读而存在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地朗读,通过朗读将声、言、文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詩的音韵之美,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言节奏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

二、想象画面,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理解古诗?教师可从分析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通其情、悟其境。

开展第二板块“品山川之美”活动时,教师可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赏天门山的雄伟”,再抓住“断”“回”等字,让学生想象:湍急的水流似乎将天门山劈开,由于山势的阻挡,水流撞击天门山产生回旋,转向北流。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积极发言。有的说仿佛看到长江水流如奔腾的骏马,撞击在天门山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响;有的说仿佛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流向前,撞击天门山时激起几米高的浪花;有的说长江水比箭还快,撞击天门山发出狮子般的怒吼……学生在想象画面中感悟到天门山的雄伟高大,长江的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品析古诗的方法——抓关键字,想象画面。经过前面的实践指导,教师提供品赏诗句的方法支架(采用“我品  之美,我从诗中的   ,仿佛看到(听到)     ”的句式,从西湖、洞庭湖两景中任选其一,小组合作进行赏析),让学生迁移运用。在方法支架的帮助下,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在品西湖之美时,我从‘潋滟一词中仿佛看到了阳光照耀下西湖湖面像撒了一层碎金,金光闪闪。”“我从‘空蒙这个词语中仿佛看到了西湖云雾缭绕,像披了一层薄纱,若隐若现。”教师趁机让学生紧紧抓住诗眼“总相宜”,想象补白:“艳阳高照的西湖真美呀!看,     。烟雨朦胧的西湖真美呀!看,       。白雪茫茫的西湖真美呀!看,     。”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激发了创作灵感,有的想象西湖春风吹拂,杨柳拂堤的情景;有的想象西湖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有的想象西湖在朝霞的映照下像穿上了一件红色的纱衣……学生借助想象充分理解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在品赏洞庭湖之美时,学生能抓住“和”字想象秋月静静洒向湖面,银光点点,湖面像披上了一层薄纱的美景。借助想象,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描绘的意境。

在进行第三板块“绘山川之美”活动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给文中这三首诗或者课外描写自然风景的古诗配画。结果表明,学生既能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又将脑中的画面绘于笔尖,使笔下的配画内容丰富,形象美观,与古诗相得益彰。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诗歌重视意境的创造,古诗中蕴含着生动的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依托。要想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必须领悟诗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人描绘的意境之中,与诗人一起感受山河的壮丽、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过程。

三、拓展资料,体会古诗的情感之美

《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古诗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抱负、志向或者情感。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诗人的心境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教学古诗时,教师可适当借助图片、视频或者补充背景资料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情感。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借助图片理解古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这些地方大部分学生没有实地游览过。仅靠诗人简单的几十字,学生很难感悟其中的意境之美,自然对古诗所抒发的情感不易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教师可适时播放天门山和长江水的图片或视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时,可补充相应的景点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跟随图片或视频感受苏堤春晓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曲院风荷树荫蔽日、荷叶碧连天,平湖秋月湖平如镜、月光融融,断桥残雪银装素裹、洁白素雅;领略洞庭湖上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飞翔,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一日之中千姿百态”的风光。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了古诗的内容,使诗中描写的意境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名山大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古诗,教师适当补充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适当补充李白创作背景的介绍: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虽然他对未来也有那么一丝忐忑,但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看见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顿时豁然开朗,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有了这一段资料的补充,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此时诗人的心情,朗读时感情就更容易充沛到位。

古诗内容凝练,教师巧借图片、视频或补充相关资料,既丰富了古诗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具象而非抽象的环境中去体味、感受山川壮丽之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感悟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四、“炼字”对比,品悟古诗的语言之美

古诗是极为精练的语言艺术,讲究遣词造句,在表情达意上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含蓄朦胧,有的雄浑轩昂,有的清新明快。教学古诗时,教师可采用对比鉴赏的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中体味古诗语言之精妙、造句之精巧,领略不同诗作的语言风格之美。

古诗语言精雕细琢,教学时可采用换字法,让学生在对比中品味古诗用词之精妙。以《望天门山》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比较“两岸青山相对出”与“两岸青山相对立”两句诗,针对这一字之差,感受它们所描写的意境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一个“出”字,化静为动,写出了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像大门一样敞开着,似乎在欢迎诗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此时喜悦兴奋、迫不及待的心情。一个看似普通的用词,实则体现诗人语言锤炼功夫之深,不着痕迹中自然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师也可以采用换句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古诗造句的精巧。在教学《望洞庭》时,让学生思考“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否可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学生联系上文,明白这首诗描写的是洞庭湖的美景,君山只是洞庭湖的美景之一,同时前句写到“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将月下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巧妙地运用比喻,将“君山”“洞庭湖水”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遥望洞庭,看到月下的洞庭湖面银光点点,湖中的君山朦朦胧胧静卧着,若隐若现的美景。而“君山好像一青螺”只写出了“君山”的形,没有写出月下洞庭湖之美。在比较赏析中,学生感悟了古诗造句之严谨,更深刻地感受到洞庭湖月下夜景之静谧迷人。

古诗教学还应适当拓展、迁移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鉴赏相关联的诗,让学生从一个“点”去观照“世界”,开阔思维与视野。在教完三首古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让学生迁移运用“抓住关键字,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白雨跳珠”想象雨点就像调皮的娃娃,跳进了诗人的船中;紧扣“忽吹散”,想象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通过这两首诗,苏轼向世人展现了西湖两种不同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展现了西湖细雨后的娇艳动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则展现了西湖夏雨之急、变化之快。在对比赏析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不管西湖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难掩苏轼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当然,同样的景色,不同的诗人,心境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诗作的风格也就不一样。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刘禹锡的《望洞庭》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抓住“波撼”感受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气势磅礴,让学生感悟其与刘禹锡笔下的月下洞庭的柔美宁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孟浩然之所以选择描写气势磅礴的洞庭之景,是想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张丞相能引荐自己。当然,这一主题对三年级学生而言,理解的难度太大,课堂中不必细说,只需让学生了解景因人异,情因人异,诗风也因人而异就可以了。

古诗教学中采用对比、鉴赏等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对作品本身、诗人情感等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纵横比较中探寻古诗意趣,并运用课堂所学的古诗鉴赏方法和技巧,自主地品味鉴赏古诗,丰富文化积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在比较鉴赏中感受到古诗巨大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古诗教学应重视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树立文化自信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在想象画面中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在借助图片和资料补充中体会古诗的情感之美,在对比鉴赏中品悟古诗的语言之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古诗学习中认识美、感悟美、表达美、传承美。

参考文献

[1]简春晓.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6):341.

[2]王祥连.立德树人:从“教育性教学”开始[J].师道,2020(2):19-21.

[3]贾煦添.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9):91.

[4]谢醒.不易·變易·简易:由《易经》寻法古诗教学[J].福建教育,2020(31):30-31.

[5]李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探索[J].中外交流,2016(4):264-264.

[6]张爱萍,冯慧丽.品读诗词之韵,传承中华文化:以《登鹳雀楼》为例[J].福建教育,2020(27):27-29.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朗读小学语文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