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常态化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模式探索

2023-02-21覃燕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学校

覃燕

【摘要】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全面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不断完善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社区、基地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常态化推进的“1234”模式,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探索劳动教育常态化推进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 常态化 “1234”模式 劳动素养 课程体系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1-0004-0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等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指明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内容、途径与评价以及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劳动课标》)发布,明确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课程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考验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要素的横向贯通,而且涉及各学段劳动教育的有序衔接。为了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我校基于自身“乐(yuè)乐(lè)”教育理念,在《纲要》和《2022年版劳动课标》指引下,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全面整合劳动教育资源,边探索边研究,完善了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社区、基地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乐乐”劳动教育课程及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了小学阶段新时代劳动教育常态化推进的“1234”模式(如图1)。其中的“1”,指的是“明确一个中心”,以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中心;“2”指的是“找准两个抓手”,一个是以劳动课程体系构建为抓手,另一个是以劳动评价体系构建为抓手;“3”,指的是“着力三个课堂”,包括学校劳动课程第一课堂、家庭劳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旨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4”,指的是“落实四个保障”,通过建立行政推动、科研驱动、基地带动、联盟互动的联动机制,保障劳动教育在相关人群中形成共识、扎实推进、高效实施。

一、目标导向:明确一个中心

学校以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中心实施劳动教育,是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也是实施《2022年版劳动课标》的应然要求。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第一次把“劳”写进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主张,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当中重要的一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培养要求。

《2022年版劳动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劳动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围绕劳动教育四方面核心素养,确立了“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四个总目标。

二、课程引路:找准两个抓手

我校基于多年劳动教育实践,在《纲要》和《2022年版劳动课标》指引下,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构建。

(一)以课程体系构建为抓手,丰富育人内涵

本着“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原则,我校从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入手,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这个核心目标,将学校多年开发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拓展延伸,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整合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构建“乐乐”劳动课程体系,开发《“乐乐”劳动课程学生实践手册》校本教材,建立劳动课程数字资源库,提供课程实施的多方支持。

1.厘清三层递进式课程目标。“乐乐”劳动课程设计了三层递进式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第一层,明确学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核心目标。我校坚定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向,与学校“乐乐”文化融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有所乐、乐有所长”,将劳动之乐自然融入学校“乐乐”教育体系。第二层,建立劳动课程分级目标。我校遵循学生成长轨迹,将劳动课程分为“乐启”“乐志”“乐行”“乐翔”四个序列,对应劳动意识启蒙、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训练、创造能力培养的四个分级目标,層层递进,螺旋上升。第三层,建立劳动课程分门目标。我校将劳动课程四级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序列的十二门主题劳动课程分别设计了启蒙劳动意识、传承劳动文化、丰富劳动体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素养等分门目标。

2.构建四序列十二门课程体系。《2022年版劳动课标》明确提出“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的理念,要求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我校结合自身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遵循劳动任务群建设的基本思路,系统构建了以“乐实践”为核心的“乐启”“乐志”“乐行”“乐翔”四序列十二门主题劳动课程。每门主题劳动课程都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都有对应的分门课程目标、劳动项目、课时安排、资源配备、活动评价等,整体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乐启课程”之“启”是启程之意,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启蒙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感受服务家人、服务家庭、服务同学、服务学校的快乐;“乐志课程”之“志”有立志之意,以服务性劳动为主,引导学生立志成為对他人和社会有用之人,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增强服务意识,感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快乐,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乐行课程”之“行”为学生成长助力,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弘扬勤俭节约、精益求精、发展创新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感受合作劳动的快乐;“乐翔课程”之“翔”有飞翔之意,意在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受到劳动和创新的快乐。

(二)以评价体系构建为抓手,多元激励促发展

劳动教育评价对学校破解劳动教育实践困境、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以及提升劳动教育地位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校为劳动教育建立了“劳动小先锋”评价激励机制,制定评价标准,汇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探索开展多元多维度评价,注重体现表现性评价和阶段综合性评价相结合,使抽象的评价内容具体化、开放的评价内容结构化、复杂的评价内容简单化,切实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在我校,日常生活劳动依托学生人手一份的家庭劳动清单,从家庭劳动参与率、熟练程度、劳动收获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劳动实践实施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家庭劳动的常态化推进;生产劳动以劳动任务单为评价依据,同时通过开展“劳动周”“劳动节”等方式,分年级定期组织“劳动小达人”“劳动技能秀”等劳动技能展示或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解决劳动问题的技巧及相关的成长体验,对学生进行单项劳动成果评价;服务性劳动以劳动档案袋为评价依据,结合服务对象的评语和多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因为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内容不同且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不同,劳动评价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区别。针对1—2年级学生的劳动评价,通常依托劳动绘本中学生所绘制的劳动过程及其所写下的零星感受,实施星级自评和家长、教师贴小红花评价;3—6年级则多采用劳动叙事、劳动作品展示等方式,由学生用文字记录劳动过程,配合劳动作品实物或图片展示,最终实施由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多元多维度评价。

为了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我校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设置了“劳动小先锋”特色奖章,依托学校劳动清单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家长、教师、同学、社区,围绕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每月一次对学生的校内外劳动实践进行“争章”评价并颁发“劳动小先锋”奖章。

三、合力育人:着力三个课堂

《纲要》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教育实践中,我校基于自身劳动教育四个序列十二门主题劳动课程不同的课程形态,通过夯实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丰富第三课堂,构建起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辅助、社区为助力、基地为拓展的“一主四翼”协同育人机制,开创了劳动教育多群体共创、多时长共存、多课型混搭、多场域共享、多维度评价的良好局面。

(一)夯实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以学校劳动课程为主导的课堂,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全面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1.立足课堂的三种劳动教育课程形态。在课堂上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授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我校采用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线上学习、线下指导,自主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形式,推行“必修+选修”“普及+提高”型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并为此开发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三种课程形态。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通过每周一课、每月一活动、每学期一评价,引导全体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启蒙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观念、接受劳动锻炼、养成劳动习惯、习得劳动技能、磨炼意志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劳动素养。每周一课通常从“乐行课程”中选择适合的主题,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开展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主题劳动,设计主题劳动清单,按照“感知—探究—实践—体认—评价”五步流程推进主题劳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要求教师和家长相互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劳动指导,对学生劳动开展过程性评价,并在劳动课上进行评价反馈,提出劳动改进建议。

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课程主要体现为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适时渗透以及与学科课程的积极融合两个方面。一方面,我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本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素材,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培养和正确的劳动观渗透,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精神。例如,语文教师执教《刷子李》一课时提问学生:“冯骥才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刷子李这样一位刷墙达人跃然纸上。他还对曹小三说:‘好好学本领吧!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理解。多数学生从这句话中认识到劳动本领的获得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并从中感悟到了工匠精神的可贵。之后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同学们在一起劳动的视频,从中寻找身边的“劳动达人”,力图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现实,真切感受身边的平凡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另一方面,我校要求各学科教师主动寻找本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的契合点,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组织相互融通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数学教师执教“认识人民币”一课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进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正确认识产品的价值,学会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劳动教育校本特色课程指的是学校在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时间开设的选修性质的“乐乐厨房”“乐探节气”等校本特色课程。“乐乐厨房”课程依托我校自主开发的“趣厨房”学生劳动实践手册和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传承本土饮食文化。“乐乐厨房”课程包括了解本地饮食习俗、收集菜肴制作资料、制订采购计划、学习食材选购技巧、学习菜肴制作方法、实践菜肴制作过程、汇报展示菜肴制作成果、分享美食、相互交流劳动经验等丰富的课程内容。通常情况下,劳动实践过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间默契配合,学以致用,共同承担劳动职责,从中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乐探节气”课程依托我校自主开发的《阅节气》实践手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传承农耕文明,学习相关生产劳动技能,在学农的同时感知中国社会顺天应时的生活制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

2.注重课程统整的劳动教育主题实践。课程统整,主要指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德育课程和节日主题课程围绕共同主题进行系统整合。

与德育课程的统整主要围绕德育课程的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展开,借助德育主题活动,推动劳动教育主题实践分层实施,做到周周有重点、人人要参与。例如,在5月“乐学先锋”主题活动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最美劳动者”系列主题活动。首先是开展“走近身边的劳动者”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家庭、校园、社区开展调查,寻找身边的最美劳动者,调查、记录他们一天的劳动,认识劳动分工,了解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感受劳动过程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是开展“我做最美劳动者”活动,通常以班级为单位选择一种适合学生的劳动项目,要求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掌握劳动的基本规范,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敬业爱岗的劳动精神。最后是开展“致敬最美劳动者”活动,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劳动分享会,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朗诵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与赞美,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与节日主题课程的统整通常需要结合节日特点灵活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主题实践。例如,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日主题课程,我校开设了“勤俭节约,我光荣”劳动教育主题实践,引导学生在欢庆丰收节的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主题展演等形式宣传劳动的价值,签订“勤俭节约,我光荣”承诺书,开展“光盘行动”,培养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精神品质。

(二)拓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学校劳动教育向家庭延伸的课堂,以学校为主导,需要家长配合学校发挥指导、监督、教化的作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习惯,适当引导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

为了落实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我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分层制定了“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家庭劳动清单”,从整理内务、家庭烹饪、洗涤衣物、理财购物、使用工具等方面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参加家庭劳动的内容和任务,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家庭劳动中学会生活自理、服务家人,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培养日常生活劳动技能。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在家摆碗筷、擦桌子、扫地;二年级学生在家学习择菜、洗菜、清洗餐具;三年级学生在家学习使用电饭煲、洗衣服;四年级学生在家学习整理与收纳以及收寄快递;五年级学生在家学习清洁冰箱、灶台、厕所;六年级学生可以独立去菜场买菜、烹饪简单的家常菜,等等。学生在家日常生活劳动的时间要求可略有不同,如要求1—2年级学生每天不少于15分钟,3—4年级学生每天不少于20分钟,5—6年级学生每天不少于30分钟。我校借助常态化家务劳动作业以及“我是小帮手”劳动项目展示,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好品质,感受劳动的幸福,培养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拥护。

为了引导家长发掘家务劳动中的育儿价值,使家长可以有效指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家务劳动、学习统筹规划家务劳动,全面培养劳动素养,我校在低年级组建了家长劳动教育指导小组,开设了相关家务劳动课程,夯实学校劳动教育的根基,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家长中的特色资源,利用家长不同的职业,将优秀家长引入每周一节劳动课堂,作为劳动导师在中年级、高年级开设“家长大讲堂”,内容涵盖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例如,有的家长将“蜡染制作”带到“家长大讲堂”,有的家长在“家长大讲堂”带学生认识农作物、学习农作物栽培,有的家长在“家长大讲堂”和孩子们一起手工制作风筝和竹篮,有的家长在“家长大讲堂”给学生介绍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等等。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以及寓教于乐的讲解、示范,给学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三)丰富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学校劳动教育向社会延伸的课堂,仍然由学校主导,适当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以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

一是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街道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例如,结合柳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的时代背景,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环保为主题的社区调查及相关公益性、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对社区环境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探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宣传全国文明城创建活动,带动身边人定期开展服务性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强化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提升综合素养。

二是充分利用柳州作为工业城市的地缘优势,组织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生产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综合实践中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提供参照。以“乐走龙城”主题课程为例,我校按照“组织启动—确定主题—系统建构—实践探究—表现评价”的操作流程,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走进柳州各有关企业,实施不同的劳动项目,让学生从中了解柳州的工业发展历史和劳动者的故事,丰富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四、多方联动:落实四个保障

为了保障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顺利达成,我校建立了行政推动、科研驱动、基地带动、联盟互动的联动机制,让劳动教育渠道更健全、体系更完善、共识更广泛、实施更扎实、成效更显著。

(一)行政推動,完善顶层设计

行政推动主要是通过加强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提高有关各方的思想认识和执行能力,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例如,为了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我校不定期召集专题会议,以文件解读和劳动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引导家长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体现劳动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此外,我校还不定期召集家委会代表、社区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制订劳动教育规划及相关实施办法,提出协同推进思路,确保方向无偏差、实施有方法,同时注重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多方协同常态化实施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评价的能力。

(二)科研驱动,形成专业支持

科研驱动指的是我校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立项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为劳动教育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例如,我校依托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柳州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及柳州市课题“基于本土文化的学校劳动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课题+课堂”“实践+研究”的形式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启动了“乐乐”教师培训“1+X”项目(“1”指的是对普通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X”指的是让普通教师掌握多种跨学科技能),加強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推动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

(三)基地带动,保障实践落地

基地带动指的是我校通过为劳动教育开辟实践基地,保障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多年劳动教育实践中,我校建成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基地群落,通过在校内建设劳动实践微基地、为家庭设计家庭劳动清单和家庭劳动日、 为学生在社会上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和建设公益劳动实践基地等措施,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场域的有效实施,弥补学校硬件缺陷,形成劳动教育的立体化格局。

(四)联盟互动,强化力量统整

联盟互动指的是我校通过发挥联盟校的劳动教育优势,实现劳动教育的校际资源互补、课程互动、技术统整,为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搭建更多优质的教育平台。近年来,我校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柳州市北雀路第三小学、柳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及附小等多所学校建成了“联盟+示范”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通过开展送课下乡、专题培训、主题研讨、网上名师课堂展播等方式,组织联盟学校相互交流劳动教育经验,同时输出我校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广我校的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区域劳动教育的协同开展。

综上所述,柳州市雀儿山路小学通过常态化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1234”模式,为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健全了多方联动的服务保障及多元立体的评价机制,在区域范围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有效促进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参考文献

[1]邹贤莲,唐梦菁,张琬云.劳以笃行,创以致远:一所城市新建小学对劳动教育的系统设计与常态化推进[J].劳动教育评论,2020(4):136-152.

[2]黄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要略[J].河池学院学报,2021,41(4):77-82.

[3]付宜红.劳动:熟悉的“新课程”[J].今日教育,2023(5):8-13.

[4]颜晓程,何云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实施建议[J].中小学班主任,2022(16):33-37.

[5]侯燕妮,陈静.论中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构建[J].现代教育,2021(11):16-19.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