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研究2022年总目录

2023-01-21

民俗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俗研究

2022年第1期(总第161期)

民俗学史

民俗、社区与文化:燕京大学社会学的本土化探索

岳永逸(5)

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

实践

李 牧(21)

集市:民俗学理解日常生活的新视野

谭 萌(33)

人类学如何研究道路?

——道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罗士泂(42)

在“同种”与他邦之间:杨成志对越南民俗的

考察及其方法论启示

覃延佳(51)

民俗史

成物祈求或技术控制

——青铜时代铸铜祭祀功能再析

杨 谦(61)

“变风易俗”:王符对风俗与政治关系的新阐释

秦铁柱(72)

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乔英斐(83)

北方有江南:一项景观史的研究

张俊峰 李 杰(94)

民间文学

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顾颉刚吴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程梦稷(109)

从文本到实践:民间小戏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

演进路径

周全明(119)

《三茅宝卷》的信仰叙事建构

陈姵瑄(131)

《左传》的口头叙事研究

——以重耳故事为例

井长海(142)

2022年第2期(总第162期)

“有温度的田野”专题

从“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到网络民族志

——当代神话研究方法探索30年

杨利慧(5)

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彭 牧(14)

历史田野新方法

——利用社交媒体外包“生牛贸易”口述史的

一种尝试

刘芹利 [美]杜博思(24)

游牧的想象与演绎:对内蒙古一敖包祭祀仪式的深描

孟根达来 陆益龙(35)

民俗学史

乱世下的乡村世界和无法挣脱的梦魇

——影印稿本《退想斋日记》弁言

赵世瑜(47)

“中国宝卷总目提要”之编撰思路与地方性实践

——以常熟宝卷为例

陈泳超(60)

周作人的民俗书写

张伯存(69)

伊藤清司对《山海经》神怪的民俗诠释

梁 奇 陈钰琳(84)

风习的在地化

——方俗的历史研究与当代价值

萧 放 席 辉(95)

民俗史

文化变迁与傩文化的当代传承

王廷信(103)

“禹都阳城”传说考

刘宗迪 蒋 帅(109)

汉代“解祠”黄帝的仪式与“枭羹”习俗的形成

刘全志(120)

庙学之间:论唐代孔庙碑的时空结构

张萌萌 曹 虹(129)

齐鲁民俗体育的发展流变与传承特点

杜鹏跃(139)

礼俗互动视野下古史传说中配角的留存机制

——以不肖子丹朱为例

吴玟瑾 陈泳超(148)

2022年第3期(总第163期)

日本民俗研究

民俗学的悲剧

——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日]菅丰 著 陆薇薇 译(5)

“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

——以东亚的“共同协作”为视角

[日]岩本通弥 著 赵 杨 译(30)

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日]岛村恭则 著 李常清 译(49)

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陆薇薇(58)

女性民俗研究

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

建设

康 丽(68)

性别·角色·场域:改良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与

清末民初社会变迁

袁宙飞 李璐佳(76)

民间意识形态:女人与男人

[美]葛希芝 著 陈 建 王文娟 译 (87)

作为视角的性别与作为秩序基础的性别

——葛希芝的女性民俗学访谈

马丹丹 [美]葛希芝 李媛媛 译校(100)

民俗学史

民俗学如何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赫尔曼·鲍辛格给实践民俗学带来的

理论启迪

户晓辉(110)

迈向科学的民俗学:范热内普的人生与学术

胡小宇(122)

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

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林海聪(132)

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

李向振(144)

2022年第4期(总第164期)

学术前沿

新文科中文理交融的深层次探讨

——基于艺术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思考

方李莉(5)

破圈与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发展的

现实选择

黄永林(16)

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现代民俗学的探索

徐赣丽 滕璐阳(24)

民俗学史

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关注的

几个问题

董占军(35)

致广大而尽精微

——关德栋教授的俗文学研究

车振华(43)

名称变迁视角下的德国民俗学史

包汉毅(52)

民俗史

中国早期占梦的思想渊源与制度变迁

——兼论占梦类书籍的形成

刘玉堂 薛 源(60)

证史与阐幽: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

耕织图研究

杜新豪(72)

近代江南乡村妇女的角色转变与地位变动

温 馨(84)

日本民俗研究

日本能乐艺术在文学文本中的活化与传播

肖 霞 李 笑(92)

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以九州宗像大社中津宫牵牛织女传说为中心

毕雪飞(103)

自然资源的共同管理:“东方白鹳”在地域社会

引发的联动效应

陈爱国(114)

田野报告

时间作术:当下苏北乡村日者的多种样态

马光亭(122)

凑热闹:豫东Y村已婚妇女集体外出务工的

行动逻辑

韩雪春(135)

地方精英民俗志书写的可能性及反思

——以云南大理石龙村李绚金村民日志为例

董秀团(147)

2022年第5期(总第165期)

民俗学史

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

“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

毛巧晖(5)

采风:一种文明生成方式的古今流变

祝鹏程(17)

杜文澜《古谣谚》编纂问题商兑

吴 娟(29)

民俗史

中国古代立春活动再考察

——兼论礼俗关系

马 新 舒显彩(36)

从厌镇鬼神到风水荫佑

——买地券内涵演变考略

黄景春(48)

民国纸媒中的风俗画

——《北洋画报》连载陈师曾《北京风俗画》

册页的若干史料钩沉及分析

刘 卓(57)

共有资源视域下的华北农村水利组织研究

——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6卷)

邢台水利调查资料为中心

赵彦民(68)

田野报告

宗族、乡约与地方社会重构:以山西上党仇氏为例

郭永平 曾 伟(81)

传说与社会:晚清三皇姑传说的重构与正统化

赵 倩(92)

城市特色民居文化空间复兴研究

——以青岛里院为例

王广振 徐嘉琳 于皓宇(101)

走向人神的本主:大理白族地区的精神信仰

葛玉梅(111)

民俗观察

文化空间视野下特色旅游小镇的民俗

文化公共实践

黄龙光 杨 晖(121)

村级治理中革新力量与风俗的博弈

——以翟城新政迎神赛会停办风潮为例

察应坤(129)

祖先叙事与宗族建构中的分合

——基于莱芜城子县村朱氏宗族的考察

朱光涌(139)

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

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

孙笑非(150)

2022年第6期(总第166期)

学术争鸣

本事、故事与叙事

——唐传奇《柳毅传》的表演研究

王杰文(5)

对《本事、故事与叙事——唐传奇〈柳毅传〉的

表演研究》的简短回应

赵世瑜 (16)

学术前沿

从历史到现实:批判遗产研究探骊

朱 刚(20)

在解构与重构之间:农业遗产与工业文明交互中的

文化认同困境

陈加晋 卢 勇(32)

从“人本人”到“人文人”:人类表征系统的

全球化隐喻转型

朱 阳(42)

民间文学

民俗学中国化的一块基石

——论钟敬文的故事学研究

董晓萍(50)

黄巢不杀鲁义姑端午传说探析

祝秀丽 丁云凤 文 芳(68)

大闹天宫的土地爷

——《土地宝卷》试析

濮文起(80)

历史与传说的双重变奏

——青岛秦始皇传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动因

李传军(87)

民俗学史

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王霄冰 陈科锦(94)

天下与遗产:中国古代风俗学的两种面向

鞠 熙(108)

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胥志强(116)

民俗、俗道与礼俗:许地山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

“礼俗转向”

秦文硕(126)

本土人类学与多重普遍性:重新思考

“利奇-费孝通之辩”

梁永佳(136)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俗研究
导言
民俗学的悲剧
——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民俗中的“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民俗节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漫画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