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数学符号的本质

2023-01-18范韦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范韦莉

摘要:符号的使用是代数学习的基础。若单纯地向学生解释等号的含义,没有直观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中形成表象。《等号的再认识》一课教学,借助“数字天平”这一工具,建立天平平衡就可用等号连接的心智模型,通过创设有趣、有序、有料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衡观念,经历等号的再创造过程,进而理解等号是用来表示左右相等的关系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符号;等号;本质意义;代数思维

数学符号是一种含义高度概括、形象高度浓缩的、抽象的科学语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对数学符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本质呢?下面结合我们自主开发的《等号的再认识》一课,谈谈我们的设计与思考。

一、研究缘由

在一年级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后,教师经常会出示“2+(        )=(       )+3”这样的练习。看似简单的题目,错误率却很高,学生容易出现如图1所示的错误。

无独有偶。与一位家长交流,她提到她的孩子早就会20 以内的加减法了,对“2+6=□”的练习已非常熟练。但有一次,她偶然将算式写成“□=2+6”,孩子居然不会做。对此,她很是困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还是特例?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对一年级76位学生开展了调查,测试题目以及结果如表1所示。

上述4道题,除了考查计算能力外,还考查学生对符号的理解能力。学生需凭借对等号的意义的深入理解,才能顺利解决这4道题。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收上来的问卷后,我们找到了学生出错的两个原因:

首先,未真正理解等号的含义。“等号”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相等”,是一种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学生对等号的最初理解,就是数量上的“同样多”。比如,有两种小动物,小猴子有4只,小兔子也有4只,从而抽象出“4=4”,以此理解等号用来表示两个数相等。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会接触到如“3+2=5”这样的计算练习,进入大量“运算—等号—答案”的训练模式,此时他们会认为等号只是连接算式和结果的一个符号,从而忽视等号的本质含义。

其次,对等号的理解需要过程。比如,“2+6=□”和“□=2+6”两个式子从数字、符号来看是一样的,但是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来看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前者“两个数合并运算得到結果”的解决方式看作顺向思维,那么,后者则需要逆向思维和平衡观念的参与。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从前运算阶段(大约在2—7岁)开始直到具体运算阶段(大约在7—11 岁)才逐渐形成逆向思维和平衡观念。因此,学生出错也是正常的。

二、教学设计与说明

符号的使用是代数学习的基础。因此,打破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并进行概念的再建构是有必要的。但若单纯地向学生解释等号的含义,没有直观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中形成表象。因此,我们借助“数字天平”这一工具,建立天平平衡就可用等号连接的心智模型,通过创设有趣、有序、有料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衡观念,经历等号的再创造过程,进而理解等号是用来表示左右相等的关系的。

【片段1】 在熟悉天平构造的过程中唤起学生对等号的认识

课堂伊始,教师出示数字天平(见图2),告诉学生天平的左右两臂上分别有10 个等距的挂钩,还有若干个一样重的卡片可以挂在钩子上。学生观察数字天平后,能联想到“>”“<”和“=”这些数学符号。教师可顺势指出:今天,我们就借助数字天平再次认识等号。

教师进一步提醒“其实前段时间才学习过等号”,并出示教材上的例题图(见下页图3),引导学生结合图说一说对等号的理解。学生能感受到,当两种物体同样多时,就可以用“=”连接。

教师操作示范,利用数字天平,表示“4=4”。学生能观察到:当两个重量卡片分别挂到左边的“4”和右边的“4”上时,天平就平衡了。接着,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尝试用两个重量卡片让数字天平保持平衡。学生通过操作很快明白:只要两边挂在相同的数字上,也就是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相等,天平就平衡了。

[说明:等号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是比较两种小动物数量的多少,由“同样多”引入符号化表达:4=4。此处,意在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唤醒已有经验。用两个同样的重量卡片在数字天平上制造平衡:一是帮助学生熟悉天平的构造,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二是帮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建构平衡表象,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铺垫。]

【片段2】 在构建“9=□+□”的过程中萌发学生的代数思维

教师提问:“有3个重量卡片,将其中1个卡片挂在左边的“9”上,还有2个挂在右边,怎么挂能让天平平衡呢?”

预设:学生上台操作,将重量卡片挂在右边的“2”和“7”上。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左边挂在‘9上,右边挂在‘2和‘7上,天平就平衡了,可以写成9=2+7。会读这个等式吗?”让学生齐读。

教师提问:“还能怎么挂呢?下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轮流操作。”

预设:左边挂在“9”上,右边挂在“1”和“8”上,可以写成9=1+8;左边挂在“9”上,右边挂在“4”和“5”上,可以写成9=4+5。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核心问题“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等号的本质含义。

值得关注的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是立刻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如左边挂在“9”上后,右边挂了2个在“5”上,学生发现天平往右边倾斜了,于是,调整再调整,直至平衡。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思考等过程,能感悟到只要右边数字的和是9,天平就会保持平衡,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说明:“9=□+□”这个等式,从算术的角度看,通常被理解为表示数的分解,即9分为两个数的和;从代数的角度看,则可以理解为表示数与式的等值。借助数字天平构建“9=□+□”,让学生多元表征“平衡”,正是帮助学生感悟等号的本质含义。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其优势在于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操作外显,并得到直接检验。而且,这种源于对天平的意义的理解,推动了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使得抽象的等式变得简明易懂。]

【片段3】 在自主构建等式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对等号意义的理解

教师提问:“如果有4个重量卡片,都要挂在天平上,怎么挂能让天平平衡呢?”

在学生操作数字天平之前,教师提醒他们不要盲目地尝试,可以先思考可以怎么做,然后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把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用等号记录下来。

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不同的作品。

反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创造出很多不同的平衡方式:(1)一边放1个重量卡片,另一边放3个重量卡片。如2+2+2=6,9=3+3+3(为乘法的学习做铺垫),9=1+4+4(为乘加、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积累经验)。(2)左右两边各放2个重量卡片。如2+4=4+2(渗透加法交换律),3+9=10+2(为进位加法的学习积累经验)。

教师引导:“仔细观察这些等式,等号的左边可以是一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式子。无论是哪种,只要怎么样,就可以用‘=连接?”

预设:学生发现只要两边在运算之后是相等的,就可以用“=”连接。

[说明:在操作数字天平的过程中,学生的第一层次思维唤起的是“同数即等式”,如4=4,10=10;第二层次思维突破的是“等量即等式”,如当左边为定值9,右边两个重量卡片的和为9,天平就会平衡;第三层次思维进阶的是“总和相等即等式”,即“有4个重量卡片,怎么挂能让天平平衡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让他们认识到,无论哪种平衡方式,只要左右两边的总和相等,天平就会平衡。如此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促使学生对等号的理解更加全面、立体。]

【片段4】 在拓展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等号关系性意义的认知

教师启发:“现在大家对等号有了更深的认识,请带着你们的智慧,动动手、动动脑,一起来填空。”

教师出示:10=()+(),1+7=()+3,2+3=6-()。让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几个小题的正确率非常高。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会发现,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還能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课的结尾,教师以视频的方式介绍等号的由来,让学生了解到“=”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这个符号本身就表达着相等的含义,而且简洁、对称,所以一直被用到现在。

[说明:上述几个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获得亲身感悟,打破学生原有对等号的狭隘认识,帮助学生将认识拓展到左右平衡就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当然,教学绝不能停留在引导学生操作实物的阶段。在操作之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与提升。此环节的几个小题,也是对前面操作天平的成果检验。]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