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思政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建设

2023-01-11刘一蒙

智库时代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专业

刘一蒙

(成都东软学院)

一、前言

高速发展的中国已全面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铸就了经济长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正乘势而上。值此东西方经济思想处于持续交锋的两个百年之际,正是展开课程思政的绝佳时机,我国高校及高校教师应自动拥护党在百年新征程的领导。在当下的大背景高校用专业培养证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国高校始终坚持推进教研教改工作,研究教育经验精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决策;为积极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部署的指示,各地高校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召开部署大会。同时,基于大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职能,教研教改中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尤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剖析专业课程与教学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促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对我国高校人才塑造必不可少,其作用大小、价值高低取决于推进工作落地的实际效果,因此,把握“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四个基本问题方可最终实现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程思政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于“为什么做”,课程思政的研究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既是教育工作的必需品,也是培养学生的新途径,更是响应时代的强号召。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思政课如何入脑入心并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生动且深刻地要求高校专业课程注重对学生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塑造,协同作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式衔接教育的各个领域、阶段;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高屋建瓴地阐明思政课要做到八个相统一,首要要求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同时要求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二者之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2021年4月清华大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教师要努力成为大先生,示范学生为学、为事、为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首要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作为教育目标,把三全育人作为推进路径,视成为大先生为教师职业期待,这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思政课以其政治性为根本属性,思政课政治性目标则需通过其学术性与学理性实现。一贯以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力量首当其冲,其他课程也在养成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学术正确价值立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多方面发挥立体作用。

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帮助大学生三观正确树立,单从思政课程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不再适用,课程思政应运而生实现三全育人,以专业教师、专业教学、专业课堂为抓手,落实大学第一职能。“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贯穿思政课程“4+1”关键课程及所有专业课程的关键环节,强调两味良药双管齐下,同向同行协同作战。“立德树人”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验与检测,高校推进工作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展开,自上而下由学校建立课程思政设计改革考评制度、教师拔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感知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高校课程思政致力于新时代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当下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已是必备内容。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四个“一批”,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课程、优秀教师及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围绕以上指示,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知识的获取逐渐轻而易举,能力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价值的塑造需求不可估量。因此,人才培养应紧抓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在不损耗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使学生触及到价值、伦理和政治的感知,为国家、社会高效输送智力人才。

由于人才培养具有迁移性,学生在某一领域所养成的价值品性或伴随其在其他领域的活动,或伴随终身。以基础课程为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当中发挥的基础性功能不仅为学生在学科发展方面打下基础,更是学生追求学问的眼界、追求事业的胸怀方面打下基础。同时,鉴于人才培养具有前瞻、系统、动态及持续的四大特质,高校课程思政应契合人才培养内涵,实施面向未来、全面体系、同向发展、持之以恒的推进工作。长远来看,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不仅影响着青年一代自身素养,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三、课程思政实施要点

此时正值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发展的任务亦难度升级的大背景,课程思政工作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巨大现实意义,该项工作的实施有核心、有重点。不同于思政课程旗帜鲜明地、直截了当地讲政治,课程思政则是用学术将政治在专业体系和知识体系中孕育出价值体系,既有惊涛拍岸之声势,又有润物无声之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须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精神信念。不同专业高校教师在其专业课程及课堂中糅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及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于一体,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地挖掘课程内涵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贯穿交融,并非冷冰冰地硬融入或是“贴瓷砖”于专业课程表面,而是明晰二者的结合背景及原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开拓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人才培养真正价值。

为使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推进、见功见效,各地高校应首先实施工作部署,措施有力是推进工作进展积极的有力保障;其次在课程思政方向的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中优中选优,通过树标杆做示范的方式给予正向激励;随后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启动研制教学指南,包括开展教师在研讨、观摩、竞赛等多方面的培训及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再者高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宏观加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与管理;最后委员会下设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一手抓牢工作推进一手抓稳宣传传播。从上而下狠抓推进工作方能使课程思政建设行稳致远,显著体现其专业力、改革力、创新力。

四、课程思政基本策略

真正做好人才培养,在于高校赋能学生足够的成长增量与幅度。对大学生影响最深远的是专业课程及专业教师,故而专业课堂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是如鱼得水、专业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是恰如其分、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度身定造。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采取合理推行策略,首先课程思政要保持其严肃性,始终围绕实现根本政治目标;随后以学理性带动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最终二者结合,通过提高课程思政学术含量,从理智上加强对受众的说服力,实现提升课程思政质量的目标。

由于各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各异、资源禀赋与传统不同,各类课程一定呈现不同特点,但某些课程,如通识课,在立德树人之根本上定有相似之处,均在发挥价值塑造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较为自然直接的作用。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高校可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也要突出当下中国特色,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资源禀赋的特点。因此,在推动不同专业课程思政工作时,应尊重其专业特点,顺应专业课程脉络达成二者深入有机融合。

(一)以思政教育为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定为高校育人目标,要求高校以更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务实的态度、更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因此,高校须明确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落到实处,旗帜鲜明地、毫不含糊地、理直气壮地开设好课程思政课。其中,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课程思政推进工作是立德树人之关键工作,高校致力于形成高校专业门门讲思政、高校教师人人讲思政的新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大水漫灌全专业、全课堂、全教师,更要精准滴灌入学生眼、耳、脑、心。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特色化着眼;从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针着手;从理念、原则、路径、方法、内容、评价等各个环节要素着力。高校与高校教师应始终明确以思政教育为根本,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既符合专业育人的特点,又贴切认知科学的要求,还保障思政工作的落地。

(二)以专业建设为重点

专业建设展现中国特色,搭建中国现代化进程下各专业的基本范畴与体系,使科学研究、教材开发、课程教学、实践调查背后蕴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进行全面学理化;专业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在实现课程思政的全专业覆盖要注重价值引领,使得学生在面对角色伦理困境时做出符合四个自信的选择;专业建设结合高校战略,在润物细无声的顶层设计下考虑高校发展战略,将一批真懂真信、拥有创新复合能力的高校教师团队作为第一资源,群策群力展开教学研发、教材编写等;专业建设注重示范带动,课程思政并非一蹴而就,为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高校可利用官网、公众号等平台设立课程思政专栏,以课程思政金课为标杆、以课程思政获奖为榜样。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思政教育的不同方面在专业领域中各放异彩,文史哲类学科应贯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管法类学科应贯彻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品质;理工类学科应贯彻科学思维、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学科应贯彻强农兴农、支农爱农理念;艺术类学科应贯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格局等。

(三)以课堂教学为渠道

课堂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传输途径尤为值得慎重对待、精心设计。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首先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随后在课程设置上由教学大纲入手清晰课程目标,接着围绕目标进行课件制作、教案设计、教材选择等备课工作,最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包括但不限于授课、研讨、作业论文及考试。

考虑专业课堂育人的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注重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增强互动性、针对性、吸引力,引导学生被动转向主动,比如设计案例课、讨论课、实践课、辩论课、模拟课等。不仅如此,课堂设计鼓励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基层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建议课堂设计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质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到高校课堂中去。当然,课程思政并非课堂思政,课外实践项目、课下的师生接触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场所与契机。

(四)以专业教师为抓手

“千根线一根针”,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工作推进的一线人员须用心用情刻苦钻研思政教育工作,以高要求规范自身,做到政治立场过硬、专业能力精湛、教学技术娴熟、育人水平高超。高校教师须有“两把刷子”,一是专业教学能力、二是思政教学能力,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教师要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要求。

为此,高校积极开展教师能力培训才能确保高校思政工作推进厚积薄发,培训规划应覆盖教师完整职业生涯,从入职起持续整个在岗期间;应针对各类型主题同舟共济、共同切磋;应囊括专业技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培训等全范围;应采用现代不断翻新的全手段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本领。同时,高校注重教师团队建设亦可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通过形成老中青传帮带、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动的学术氛围,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等形式对授课计划、授课内容、考试、考核等各环节统一把关,使得新老教师学得习近平思想,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进程中,为降低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教师之间教学质量的参差;为增强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尽快完善建立有效机制与平台;为帮助高校及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为提升专业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清晰认识,使课程思政工作整体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相应评价体系应适时引入高校及教师考核体系。

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如何,从结果导向评判即是学生经过高校学习所形成的正确三观、科学信仰、专业伦理及行为习惯的良莠高低。以上涉及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评判本身难以量化,课程思政也强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但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依然举足轻重,如课程思政的设计、课程思政的推行等,该体系对促进教学质量建设、完善专业建设制度、保障学生长远发展等均有积极意义。

为全面推进高效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教育部作为总指挥协调各地高校组织保障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相关制度与措施的精进不休。为激励高校推进此项工作,课程思政评价可被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考核、双高计划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本科教学评估等;为激励教师实施此项工作,课程思政评价可融入院系考核、教师评奖评优、教学成果奖项等;为激励学生在思辨中提升认识,领悟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进入学生评价考核。

六、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将思政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与各类课程有机结合是各大高校应有之义、应尽之责。高校须以理想教育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在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中,以专业课堂为“主渠道”、以专业教学为“主战场”、以专业教师为“主力军”。同时,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地不仅要从教学端口发力,还应充盈专业气息,在新时代下达到高校教师成为“大先生”、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真正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专业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