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

2023-01-11朱盼玲

智库时代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朱盼玲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需求

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建立“三全育人”机制。三全育人变得越发重要,它对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这一基本问题作出了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青年人“强国有我”成才需求的前瞻视角。

近些年,学界涌现出了丰富的“三全育人”相关成果,有学者认为“三全育人”是对马克思人与环境理论的最新思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环境和主体两个要素,强调多元育人主体、全过程育人、多领域育人的重要性。有学者指出,要突出德育的首要、根本和现行地位,保证全方位覆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2021年8月,《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应注重挖掘党建在高校“三全育人”实践中的独特组织功能优势,发挥高校党建组织的政治功能,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提法,为党建融入育人工作提供了可能。后来,学者们又将“三全育人”的内涵延伸至“三全育人共同体”,对高校人员在育人角色上进行了重新塑造,着力构建“互融互促”的育人生态圈,形成了育人治理结构上的互嵌模式。

以上研究均是从宏观或中观层面研究“三全育人”的内涵、育人体系、协同机制等,而本人是从微观层面出发,基于“三全育人”的研究视角,探讨如何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思想理论知识,还要求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其中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关于实践教学的测量指标是“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要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上工作需由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完成。显然,课程建设标准不仅再次强调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明确了其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方向。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还需要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任教师等的协同,不仅需要在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中育人,还需要在第二课堂、专业课程等活动中协同育人,即需要用“三全育人” 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挑战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比如社会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全员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协同均衡问题、合班上课学生人数过多问题、实践教学专项经费难以落实问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造成了阻碍。

第一,社会认知的局限性,导致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被削弱。当今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变迁的时代,思想意识多种多样,如果不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他们很容易陷入思想意识误区。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任务,主要落在了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上。思政理论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基础知识,实践课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学生思想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思政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三全育人”的视角更好地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第二,全员育人过程中涉及到多元主体,但多元主体间的协作难度较大。育人主体包含校内、校外多种组织和群体,如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家长、专业课教师、教务员、其他管理人员等,要想在育人方面共同协作、使出合力,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组织或群体在育人方面的分工不明确、工作边界不清晰,在协作时经常衔接不好,或做重复工作,协作难度较大,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挑战。

第三,思政课合班上课人数过多,对实践教学造成很大挑战。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21年秋季四门主干思政课为例,约有96个大班,只有约45个班的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占47%,距离“中班教学、小班研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师生均满足了1:350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每个班学生数量过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监督每位学生的实践情况,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如果学校可以增加师资力量,缩小班级规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四,教师带学生外出参访,不仅经费没有保障,未知风险也难以承担。目前我校的做法是任课教师布置实践作业,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去实践,最后提交实践报告,可老师却难以跟随每组学生到调研现场或参访现场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如果有专项经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中实践,效果将会更好。此外,根据本学期末进行的《概论》课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64%的学生希望老师带队、集中实践。另外,教师带学生外出,对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没有保障,风险难以承担。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努力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也是学校和教师,甚至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合理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认真撰写实践教学总结,是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

教学计划是在一门课程实施前对该课程的整体规划,不仅对教学实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对教学实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总结是在课程教学实施结束后,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思和总结,也是下一次课程实施的借鉴。在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前,教师要制订好实践教学计划,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作好准备。实践教学包括实践课程名称、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实践目的、实践主题、实践形式、实践要求等,每部分都有详细的解析和明确的要求,便于学生理解和师生配合。在实践教学结束后,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实践报告等作出总结,以及后期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根据本人的实践教学实施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实践作业不重视,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实践报告撰写逻辑不严谨、文字表达口语化明显,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流于形式、不够深刻等。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加强与本地街道、社区等机构的合作,设立更多校外实践基地。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完善教学设计,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调研主题等,多管齐下,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用好“实践作业”与“课堂展示”两大抓手,促进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首先,要利用好完成实践作业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选题自由与实践机会。以本人担任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为例,该课程理论学时为64,实践学时为16,共5个学分。实践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外,由教师出题,题目包含几个大的类别,如经典红色书籍阅读报告、优秀党员人物访谈、社会问题调研、名人故居参观学习等,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一类并拟定具体题目,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2021年秋季学期,部分学生的实践主题不但符合课程要求,而且能够结合佛山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如文创产品宣传红色文化的路径调查、粤绣的保护与传承、革命精神的学习与传承—参观陈铁军故居、佛山民俗十番音乐考察等,这些实践不但使学生接触了鲜活的社会现实,而且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进行深度思考。大部分学生都会比较认真完地成实践报告,但也有个别学生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从实践选题抓起,与学生面对面讨论、确定,并且在学生实践中及时给予指导。

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不止在实践环节,在理论课堂上也可以适当补充。以《概论》课为例,理论课程是三节连排,每节40分钟。本人为了丰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点,在第三节课的最后20分钟,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每组10分钟,每次课可以展示两个小组。展示内容要求与该课程内容相关,最好能结合时政热点进行分析,通过鲜活的社会现实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本学期课堂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与农民丰收季节时间点相近的课堂上,学生展示“丰收的中国”,讲解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以及袁隆平、吴明珠为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最后落脚到青年学生要珍惜粮食、拒绝浪费。此选题既结合当时的时政热点,内容又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以内,教师还可以结合佛山市三水区粮食博物馆进行补充,进而落脚到乡村振兴主题。再比如,当讲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文化”部分时,学生分享了发源于佛山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讲解了粤剧的发展演变史,老师提醒学生课下可以去佛山粤剧传习所、桂城粤剧粤曲艺术馆参观学习,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传承。像这样的展示还有很多,既贴合所学课程,又能够联系实际,将鲜活的社会实践与单调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是对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

实践作业和课堂展示是优化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因此,这两项工作可以持续开展。同时,实践作业和课堂展示的形式也可以更加多元化,如通过增加红色话剧展演、诗歌朗诵、红色歌曲比赛等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

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中明确要测量各高校是否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实践基地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建立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场所。高校可以开展校企、校政合作,筛选一批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需求的校外实践基地,签订协议,并制订基地建设的制度规范,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红色遗产和文化资源,如陈铁军故居、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邓小平纪念展馆、三水粮食博物馆、“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佛山粤剧传习所等等,这些都是青年学生学习革命精神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良好场所,可以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其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高校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释放育人效能。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使二者互相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其育人合力。第二课堂内容包含知识性、文艺性、体育性、公益性等各种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是重叠的,二者可以互相融合,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更要要求学生在实践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考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良好的育人氛围是一种隐性课程,具有内容的易接受性、方式的内隐性等特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另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可督促学生多下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如各种志愿活动、疫情防控、爱国卫生活动、古村落文化保育等,最终达到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理论阐释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网络行为能力的目的。

(四)“校内+校外”育人资源分工协作,全力实现全员育人

秉承“三全育人”的理念,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校内+校外”育人资源分工协作,确保育人效果达到最优。校内育人资源通常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教务员等,是实现三全育人的中坚力量。首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言行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育人工作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和资源,起到主体作用;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在学生工作方面要积极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其次,专业课教师、教务员、其他管理人员等是育人的辅助资源,不可缺少。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应深挖各个学科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将理论知识的鲜活性和时代性体现出来,促进学生知行情意相统一。

校外育人资源包括家长、社区、企业、政府等群体和组织,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辅助力量,应该担负起协同育人的重任。高校可以积极开展校企、校政合作,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来,全力实现全员育人。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不能敷衍应付,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根据理论课的内容选择实践主题,合理设计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同时,应该积极开展校企、校政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充分运用校内校外育人资源,真正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地,培养出优秀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