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教师专业能力快速提升研究*

2023-01-09付济林李和明

智库时代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师高校教师智能

付济林 李和明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一、智能制造的影响

首先,我国制造业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挑战。我国为了发挥出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将智能制造加入我国的战略计划,并将此作为日后的发展方向。我国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致力于突破重点领域。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建立相应的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战略。

其次,我国在提出智能制造后,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应当以服务社会和企业、保证国家的良好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才。所以,高校毕业生应当了解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能够很好地适应智能制造生产岗位,掌握安装技能、调试技能和维修技能等。所以,智能制造对人才提出了高端复合型的要求。

最后,由于制造企业改变了自身的用人标准,高校想要为其提供更高素质的人才,就应当改变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高校应当作好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应当为社会和用人企业培养更多满足需求的人才。然而在目前的制造业人才中,大多数都是传统产业工人,十分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这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高校在没有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也就是与调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市场需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智能制造提出的素质和技术要求,这些都是智能制造对高职院校造成的影响[1]。

二、智能制造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一)部分高学历的教师,缺乏良好的理论知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然而大部分教师并非毕业于师范院校,缺乏专业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也没有透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等,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高校在产业转型升级后扩大了自身的招生规模,也加大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力度,这些都会导致教师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影响他们自我价值的发挥。

(二)教师缺乏充足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足

根据调查研究,智能制造专业目前的大多数教师缺乏丰富的教龄,难以良好地设计和开发教学工作及教学资源,也没有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等,没有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岗位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采用了过于僵硬的模式、方法、策略和手段等,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没有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工作,因此难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不达标

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后就开始担任高校教师,缺乏充足的行业经验,也没有全面了解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没有充分认识企业所需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等,同时缺乏职业核心技能,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所以,教师难以在教学期间准确把握学生所需掌握的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良好引领,也难以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

(四)热情工作的教师缺乏职业发展规划

爱岗敬业的高校教师对待工作十分积极,大部分教师都可以做到认真工作,希望可以为专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教育工作作为自身的职责。然而,大多数教师缺乏丰富的工作经历,没有从发展趋势、教学规律、发现现状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深入、全面地认知社会经济、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和专业核心等,在个人职业发展的时候,没有融合自身的专业发展,负责某专业教学的教师经常会将非专业领域且与自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作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2]。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把握并不准确,在职业发展规划和团队合作方面缺乏相应的指导。此外,为了评职称,教师更倾向于发展自己的“老本行”。这不仅难以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还会限制教师的发展,难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三、智能制造对教师提出的能力要求

在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产业的同时,也改变了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开发能力

在转型升级制造业的同时,逐渐减少了技术工人的重复操作,同时加大了对复合型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随着现代制造技术、智能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在装备制造和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发展和交叉,生产岗位需要的是素质能力更加宽厚的劳动者,而教师直接负责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开发一体化教材期间,应当具有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建设和提升改造智能实训车间的能力

想要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学校应当做好对智能实训车间的构建,以此来完成“做中学”“学中做”的目标,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满足智能制造的要求。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本区域产业发展状况,例如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建设相应的知识实训车间,如此,不但学生可以开展真实的实训,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整个智能制造系统,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

(三)产教研融合能力

智能制造提出了创新的内在要求,智能制造凸显了生产作业的小批量、个性化特征,所以,高校教师应当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创新形式,例如创新原理、创新改进等。而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创新改进和叠加,认为其可行性更高。教师通过开发和设计企业产品,可以有机地融合产学研,在实践的同时展开思考,而思考可以为教师提供创新动力。

(四)职业素质教育能力

在智能制造时代,需要采用多人协作的方式完成原本由一人负责的工作,新岗位在沟通合作、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等方面,加大了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具有此类职业素养的高校教师才能够胜任教育工作[3]。

四、智能制造教师专业能力快速提升的研究

首先应当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智能制造专业离不开教师这一基础,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所以,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如此才能够促进技术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在经过不断发展后,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教师面临着多样化的要求,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通过学习提升自己。高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完善的培养和引用机制,做好对优秀教师的筛选,为智能制造专业建设良好的教师团队。

(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也加大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力度,高校改革应当围绕着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应当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实处。做好对三教改革的落实,这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直接的作用,是高校建设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是教材和课程的主体,这意味着三教改革应当以教师为主角。

智能制造专业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与时俱进的要求,做好对自身教育理念的积极转变,对三教改革的探索和实施,首先应当做好对专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具有职业核心技能,并不断加强自身的双师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发展目标;其次应当做好对以往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产业升级和多样化的生源,以个性化为原则,做好对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同时应当将课堂主体由教师归还给学生,将被动的知识传授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要做好对相关教学方法的确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最后应当做好与岗位职业标准的对接,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引入企业真实的智能制造应用案例和企业培训教材,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良好地融入新技术和新工艺等内容,开发与当前需求相适应的各类教材,将其作为活页文选、工作手册或网络教材等。以三教改革的形式,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如此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建设与产业链匹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想要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不仅应当充分熟悉各产业链环节,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高校在建设新型工科的同时,应当以产业链发展为依据,做好对自身专业群结构的优化,必须以此为重点,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并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此外还应当鼓励教师从物理基础技术链和关键产品方面,做到对智能制造产业链的熟悉了解。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可以由信息技术工程和机器人工程等领域的人才担任,如此可以实现对教师队伍的拓展和队伍结构的优化。

(三)完善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机制

首先,负责培养专业教师的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教学经验应当在三年以上,并且在工程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等。其次,应当为专业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考核管理制度,并做好对其的不断完善,同时应当为专业教师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此外还应当以现代培养机制为前提,与工业界合作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智能制造专业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科研基地。采用内部激励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对智能制造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积极学习,为教师提供挂职称和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与企业开展密切的联系,加强教师的理论联合实践能力[4]。

(四)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业的同时,职能部门应当做好对外宣传引导工作的加强,加快确定专业教师应当优化和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综合知识。专业教师除了应当负责以往的专业课教学之外,还应当定期负责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学,教学主管部门需要做好对相关考核机制的建立,促进教师对各科专业知识的主动学习,在业余时间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实践培训。其次,如果教师具有全面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应当定期做好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的修订,摒弃传统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工艺等,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有关智能制造的专业知识,如此可以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对智能制造的全面认识。其次,新工科专业应当以智能制造教师队伍为典型代表,建立该教师队伍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而促进智能制造业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内容加入到以往的机械专业课程中,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复杂工程的解决为目标,做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深入企业一线开拓教师的能力

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学校的生源结构,由于生源主体不同,所以他们所追求的知识和技能技术都不相同,也就是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规划,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理念,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技术技能。

智能制造专业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能力,拓展自身的视野,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积极利用校外渠道,深入企业一线。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制造企业。在企业中加强自身的岗位职能和职业技能。在企业中学习和沉淀的同时,教师应当做到对行业职业标准的熟悉,例如如何操作,编程和运维工业机器人等,具备岗位职业核心技能。

此外如果条件充足的话,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参与高等级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如此,可以提升其日后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在顺利实施一加X证书制之后。同时,教师应当将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做好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学生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以老带新,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

新课改提出,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进一步组织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合作。高校的主力军就是教师,也是建设和发展学校的掌舵人。教师能否获得良好的成长关系着学校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先进的成长观,特别是智能制造专业教师,这主要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高校教师虽然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希望可以尽快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和发展智能制造专业,但是他们大多没有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

高校智能制造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特点,教师具有广阔的成长平台。所以,学校应当抓住十四五发展规划这一时机,提高专业队伍的水平,为教师建立完善的成长和激励机制,采用以老带新的机制培养教师。让老教师和老教师负责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逐渐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让他们结合自身的个人发展观,制定日后的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也应当抓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跟随教学团队,在老教师和老教授的指导下,作出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将专业建设加入到个人发展规划中,如此可以同时达成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目标[5]。

(七)加大表彰奖励

为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名师,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制定各种表彰奖励制度,设立了各种奖励,如教学奖、教研奖(包括论文、论著发表奖、课题获奖等)、校本培训奖。定期召开教研表彰大会,使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激情也在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培训、定期学习、有效激励、适度表彰,使教师们的成就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不断享受着个人专业发展所带来的乐趣。

五、结束语

我国想要成功由2.0、3.0工业时代转变到4.0时代,就应当重视人才素质技能的提升。高校主要以专业职能、专业技能等为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而产业转型升级之后,从智能制造、信息处理和思维能力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目前缺乏有效、目标明确的培养机制,许多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所以,高校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也加大了对教师的要求,应当建设与产业链匹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机制,以此来加快专业教师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师高校教师智能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