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我”与“大我”: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核心问题*

2023-01-09崔金洋

智库时代 2022年7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理想信念身份

崔金洋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是统筹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一对范畴,“何谓大我,我之群体是也。何谓小我,我之个体是也。”[1]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对于回答青年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具有启迪式的价值,无论是青年的职业选择,亦或是面对突发事件的行为选择,在本质上,都是对于“小我”与“大我”二者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将“小我”与“大我”的平衡问题融入对青年的谆谆教诲中,强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2],要保持好个人与共同体的现实张力。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保持正确的价值旨向。

一、“小我”与“大我”的选择问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中心话题

公共性突发事件往往将个人置于整个社会之中。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基于对“小我”与“大我”的选择与平衡,往往会产生些许价值困惑,主要表现为对于正确价值导向的需要,以及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身份建构问题。

(一)明晰突发事件的发生特点

在200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3]李泽等人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角度出发,认为突发事件会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并作用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4]更多地聚焦于社会心理层面。事实上,突发事件归根到底作用于人,在现代社会,它作用于群体化的个体和个体化的群体,主要指在一段相对平稳时期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或者在始发阶段难以判定爆发原因以及发展轨迹的,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且可能存在衍生危机的不确定性事件。

第一,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偶然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定会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趋势,与必然性互为一对范畴。人们习惯用“突然爆发”来形容突发事件的“措手不及”“迅雷不及掩耳”,以此反映此类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第二,突发事件的过程具有“演化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件事物,穷尽对它的关键信息的了解之前,很难从根本上把握它发生、发展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走向,因此往往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予以应对。第三,突发事件的时滞性易招致情绪化的结果。突发事件本身不具有社会属性,但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化以及最终的控制往往离不开人的活动。在人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出于对某一突发事件的陌生感以及揭露事件本质属性所必需的时间跨度,极易产生一些衍生危机,比如群众恐慌、虚假信息肆虐等情绪化结果。

(二)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价值导向之需

突发事件类型多样,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公共舆论事件等等,且此类事件爆发之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讨论与争议,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在风险认知和信息甄别等方面存在偏差,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全面性、长期性的舆论指导和价值匡正,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小我’与‘大我’的价值关系问题是价值导向的根本问题”[5],也是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的根本问题。一是突发性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偶然性、不可预测性和可能的破坏性结果等特征,拉锯了相关部门处理此类事件的反应时间。这样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突发性事件之初,未能及时掌握全面的事件信息,易受碎片化信息的误导。二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网络虚假信息夸张渲染了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加重青年学生恐慌情绪的蔓延。青年学生获取资讯的途径主要来源于网络,网络信息的及时程度和真实程度,以及网民对突发事件的评价风向,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倾向。三是从青年学生自身向度而言,思维方式、思考深度和社会阅历等方面都略显稚嫩。不可否认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决断魄力,也显现出了巨大的担当者的作用,当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能够保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政治信仰。但囿于年龄、经历、能力、物质能力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时常困于价值倾向与现实选择的矛盾选择中,因此需要坚强的价值导向进行正确的指引。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份建构之惑

“价值是一种关系性存在”[5],而且是一种社会性关系存在,尤其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在面对公共性社会事件时,这种联系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推进。“小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在“大我”中得到满足,“大我”价值的实现得益于共同体结构中“小我”价值的丰富。大学生群体始终处于这种关系结构中,建构什么样的价值身份,如何建构合乎社会发展的价值身份,是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生命张力所在。

由于突发事件演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衍生出新的身份定位需求,同时滋生新的身份认同困惑。一是新的身份定位需求。突如其来的社会性事件要求青年学生担负起自身的社会价值,由日常的学生主体身份向命运共同体主体身份转变,由自在主体向自为主体转变。表现在突发事件的防控过程中,主要是要求大学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身于防范化解各种突发事件的具体实践中。在此情况下,青年应如何担当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二是新的身份认同困惑。由于突发事件时常伴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所差异,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如果不能肯定自身的能力,并且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二、“小我”与“大我”的平衡问题:引领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实践履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共青团工作的批示中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6],青年学生同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他人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突发事件作为难以预测型事件,稍微引导不慎便会产生严重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大学生作为舆论引导和身行力践的中流砥柱,需要正确引领青年学生应对突发事件。

(一)在统一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中端正应对突发事件的价值取向

“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7]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打响突发事件防控攻坚战的关键一环。不难发现,在突发事件防控的各个角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怀揣理想信念的动员力,投身于一线工作中。

在面对公共性突发事件时,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至防控全过程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合。其一是注重理想信念的外部注入;其二是注重理想信念的内在转化。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强化共同理想的教育。全体大学生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己任,立同一杆旗,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虚假的共同体”,结成“真实的共同体”,共克时艰。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尤其要突出突发事件防控期间对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党史学习为核心加强四史宣传教育,宣传共产党人不畏牺牲、团结作战、矢志不渝的优秀品格。第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并支持有能力的青年学生加入当地的志愿服务活动。第三,“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青年学生要自觉坚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展现出的伟大斗争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信仰,并自觉践行于突发性公共事件中。

(二)在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中提升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的能力

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体现了大学生同国家、同社会、同自我的和谐,是将个人与共同体相结合的最直接的体现。

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防范化解各类突发事件,就是要提升青年学生的专业素养。一是保证学有所得。大学生要保证两个最基本的自觉,即学科自觉和学术自觉,保证“术业有专攻”;二是保证学有所思。其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对于学科价值的高度自信;三是保证学有所用。把握所学知识与应对突发事件存在的相关性,“勿以事小而不为”。只有这样,在防控突发事件时,才可以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防范化解各类突发事件,就是要锤炼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8]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最终都是要走向现实社会,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防范应对各类危机。一是要加强日常心理素质的锻炼。或通过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或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抗压能力和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个人自信。自信是战胜恐惧、焦躁等负面情绪的力量之源,良好的成绩、和谐的交友关系以及轻松的家庭氛围等因素都是大学生自信心的主要来源。三是要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如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竞赛活动和团建活动等来增强团队互助意识和能力,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防范化解各类突发事件,就是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危机防范能力,“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9]。一是要充分把握危机事件发生的“黄金24小时”,及时准确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二是应急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和舆论监督部门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去处理突发事件,统筹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审核后立即下发实施。三是发挥专业人才的应急能力,找出突发事件背后的成因,提出解决方案。

(三)在和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完成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份建构

个人价值是对自身能力的合理评估和对个体追求的合理选择,追求个人价值是天性使然。社会价值是对自己同社会的整体评估,追求社会价值是心之所向。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发展是对个人主体身份和共同体身份的双重追求。

一是要保证青年学生基本的生命权和个体选择权利。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生共存,不是过度消费“小我”,在明知不可为的场景下,让大学生参与到极具危险的岗位上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危险防控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防控突发事件的具体过程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现实关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选择,以柔和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群体关照社会整体。二是要塑造大学生对于命运共同体的身份认同,激发身份所带来的信念感。注重在大学生群体中强化群体维度的教化,增强“万众一心、群策群力”的涵摄力,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以纪实的文字或视频传递一线人员的使命感,了解防控进度,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青年学生的共同体意识。三是要强化大学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意识。网络媒体和学校要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教育。一方面注重网络媒体导引,规范信息发布的渠道,加强舆论引导,扩大爱国主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的宣传范围和力度,坚决防止别有用心的舆论策划与鼓动。另一方面,打消大学生内心恐惧的关键就在于打破对未知事物的裹挟。学校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动态,调试部分学生的错误价值倾向和消极观念,增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理想信念身份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