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3-01-09阮碧波

智库时代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思想

阮碧波

(重庆三峡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需要根据当下教学的实际需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本土红色文化作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精神宝藏,可以将其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使得思政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更强烈的感染力,促进思政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本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一)本土红色文化

本土红色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内容,其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民族性,是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实践得来的文化资源,能够充分体现我党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能够体现党和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红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青年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土红色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其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红色文化是指一些红色革命的旧址或红色博物馆等,精神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和建设时期的精神品质或感人事迹等,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本土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其思想政治素养与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更加丰厚的条件,但也使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首先需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方案,积极探究新颖的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本土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瑰宝,将其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让这种独特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生的思想中生根发芽,实现红色文化的价值,在延续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传承红色文化,继承民族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本土红色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

(一)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增强理论说服力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大多使用统一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本身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很好。抽象、系统的理论知识在知识体系的层面来说是完整且正确的,但在学生的学习层面来说难免晦涩、枯燥,理论知识缺少实际的事例支撑就显得过于骨感,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尽人意。

本土红色文化作为学生熟悉的内容和优秀文化,为高校的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本土红色文化中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历史遗迹等无不在生动形象地诠释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于理论知识,这些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本土红色文化的特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得课堂更生动形象,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课本知识的说服力。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指导方针、路线等内容的深刻内涵,本土红色文化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遵义的高校思政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解遵义会议的相关的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更容易理解何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了党一直坚持的方针,这不是头脑风暴而来,而是党在遭受惨痛失败之后总结而来的实践真理,这一精神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思政课程的感染力

高校的思政课程相比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传统教学中通常是大班课的上课形式,课上也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这是教师没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

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积极探究、挖掘本地的名人事迹和红色文化,本地的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多数是十分熟悉的,外地的学生对于当地的文化是具有探究兴趣的,这样将本土红色文化引入思政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氛围也因此而活跃起来。本土红色文化中的名人事迹和故事更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总结和大纲就显得更为合适,同时这样的课堂也更具有感染力。除了在教室中的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参观红色景点,或者也可以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直接的现场教学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冲击力,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受。

(三)促进拓展教学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应有之义。本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渗透正体现了教学中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特点,借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既实现了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的目标的统一,也促进了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材,轻课外”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实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将课堂作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场地所在,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在实际的高校思政教学中也能够发现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态度不够认真,这主要是由于思政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空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未来的职业发展相距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适当地将本土红色文化引入课堂,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本土红色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如上文所说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景点,也可以邀请老战士现身讲解,观看红色电影,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开设相关议题的论坛,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环境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发挥润物细无声的默化作用。本土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减少一些不良文化的冲击,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对于整个校园的思政文化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本土红色文化的原则

(一)坚持“贴近”原则

首先,要坚持贴近实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本土红色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在课前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而是需要因地制宜,从教学实际出发。其一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各不相同,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选取合适的本土红色文化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选择本土红色文化。其二是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思政教材中大量的理论知识虽然较为抽象,但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而言却是十分完整的,教师可以以教材知识体系为蓝本,将本土红色文化适当地穿插在每一课的内容讲解中,这样既能够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又能够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其三从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教师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故事、提问法、多媒体展示、参观景点等都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坚持贴近学生。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高校的学生中有部分是来自本地,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这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独特见闻,通过他们的讲解激发其他学生的探究意识,或者是教师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给出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课堂活力,也使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德育的价值。

(二)坚持“结合”原则

首先,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本土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是历史的,但这一历史内容在当代并不是毫无用处,当代中国的改革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实现都离不开这些本土红色文化,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土红色文化和当代大学生奋斗之间的关系,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并以社会理想为根本指引,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其次,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这才有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是最先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和创新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指导思想。因此,在思政教学中要想本土红色文化发挥更大的效用,就需要将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科学发展等内容相结合,实现传承与创新,将爱国精神和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一起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之中。

最后,要坚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高校思政教材的知识内容是理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无数感性认识的总结和升华,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够深入理解掌握,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坚持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学生通过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材料对知识内容有感性的认识,再通过理性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更加完美的融合。

(三)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政课程中,需要坚持灵活性的原则。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自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讲授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首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入进行融合,生动形象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预先了解课堂重点内容。当然,可以设置为理论知识例子或练习题。

其次,教师需要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避免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资源内容,红色景点、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等多种内容的穿插运用也能够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

最后,灵活的课后作业或考察方式。传统的教学中多采用试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考察。例如,学生可以从主题报告、试卷答题、文艺展示、视频制作等多种形式中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完成考核,也可以由教师规定形式。这样的方式不仅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延伸到课外,学生在课外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使得教学更具灵活性。

四、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

现阶段对于本土红色资源的利用较多还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例如,参观红色景点,学生更多是抱着旅游的心态进行参观,听着千篇一律的讲解,对其中想要传达出的深刻含义并没有进行思考。在参观红色景点或观看红色影片之前,部分学生对相关的历史背景并不是很了解,这就有可能产生歪曲的理解。近年来,影视剧或文章曲解历史,抹黑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无疑会毒害学生的思想。而面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学生更多是感性地理解,并没有通过理性的把握来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涵。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更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对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拿来主义”,对多样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也要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使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时代相结合,和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而使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信任,树立文化自信。

(二)提升教师素养,组建优秀的思政教师团队

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开发的意识不足,更多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理念需要转变。有部分教师有这样的理念,但是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仅仅停留在补充一些材料,而没有将补充材料和课程知识更紧密地结合。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也是机遇,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自主教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面对这一转变,教师也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本土红色资源丰富多样,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收集这部分资料,并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可以形成纸质或电子版的材料;在备课时,教师根据课上需要讲解的内容从收集的材料中选择适合的,可以适用于补充说明教材的观点,也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避免喧宾夺主,把握好红色资源的运用和教材运用之间的关系。长期浸染在红色文化中,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精神也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一变化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三)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政教学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也只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图片或音视频内容,这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能够很便捷地接受更多的信息,课堂上单一的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科学技术手段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重点还是教师对整个教学的设计。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本土红色资源中的视频,然后邀请学生说出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部分知识储备量较大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接着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分析,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和本堂课教学的内容相结合,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掌握讨论时间,学生在讨论、分享、评价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提升教学效果。

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在使用过程中还要做好课后总结,在不断精进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五、结语

本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是时代需求也是民族发展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本土红色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对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思想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