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3-01-09张靖爽

智库时代 2022年7期
关键词:财经类育人思政

张靖爽

(吉林财经大学)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是高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所需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在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课程思政已经进入全新的推进阶段,探究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路径和建设体系规律是应对新形势的积极响应,对推进财经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经类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立德树人作为当代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持续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基本保证。而“课程思政”的提出是立德树人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好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应有要义。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主渠道,而其他教学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渠道,二者通力合作、协同配合,做好供需对接,从而形成育人合力。财经类高校应谨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其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课课能育人的良性互动,让学生有获得感。财经类高校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树立远大理想,不能奉行经济利益至上,而是以爱党爱国为前提,坚定为国为民作贡献的信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在推进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立足实践,落实社会主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价值。

(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的必然选择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高校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道德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大学生将在这里初步建立起稳定的价值观系统,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从思政教育的学科属性、现实问题出发,推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有助于推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必须要跟教学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德行修养中的理论力量,确立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并重的教学理念,以学科特点发展为出发点进行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协调发展,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促进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的同频共振发展,把价值导向寓于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等各个过程中,以知识为载体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三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同时财经类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发挥优势,注重挖掘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成果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过程、改革成果和党的创新理论,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结合金融热点阐述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引导学生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让原理及实施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财经类高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新格局。

(三)满足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财经类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背景下,财经类人才培育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更需要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我们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出发,从学生职业行为和工作方向的特点思考,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财经类高校毕业生较多在银行、各大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因此,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担当意识极为关键。鉴于此,财经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并不能仅仅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被独立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框架及师资队伍等条件所禁锢,而忽视了财经类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强化教育教学中的思政引领,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使得思想政治课与其他专业课汇聚力量,将家国情怀、诚实守信、担当奉献等优秀精神品质渗透进财经类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二、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现状

(一)教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逻辑关联缺乏认知

把大学生培育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们应充分理解思政课程在内的各个学科的育人功能与意义,理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之间的逻辑关系。但近年来,个别高校还存在着将价值观教学和专业知识传授相互剥离的错误倾向,这导致个别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及逻辑关联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遇到瓶颈。但实际上,思政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在共同承担教育责任问题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分工”问题,因为二者不仅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反而要求二者同向并进、通力合作、共同突破,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育目的。

由于教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够深入、认识不到位,对各课堂的思政教学功能理解也不够,因此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导致思政教学课程“缩水”、思政教师“靠边”、思政效果“衰减”的现状,思政课、专业课“两张皮”,大大阻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的发挥。

(二)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全面发掘,教师能否有效完成教学占据关键地位,也决定了教师实现的教学思政目标是否正确、合理。但在教学思政教育的实践中,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已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基础理论、掌握了较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外,其余课程老师缺乏发掘教育资源的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往往仅浮于理论表层,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不足、了解也不多,单从自身的感受,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功能更加狭隘化。部分老师往往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知识套用到了课堂中,扣上一顶“大帽子”后就敷衍了事,自以为进行了课堂思政教学。其实,各学科优点都没有被突出,对价值目标也没有完成定位,只完成简单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都没有探究,从不钻研所授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有机结合点,所挖掘内容不够准确。而实际上,教学资源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体系,但事实上,思政元素的探索和经典的引用都是为课程思政本质要求而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更需要深刻理解思政元素的含义和背景,并寻找与课程内容契合点深入挖掘下去,而生硬的“张冠李戴”则根本达不到预想效果。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制度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从课堂改革入手,但并不是通过课程调整就可以完成,而是更需要组织的推动和制度机制的保障。当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际情况,存在交叉及边际不清的问题及互相推诿的现象,专业课教师只在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上下功夫,只注重自身进步。归根结底就是相关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质量保证措施未能落到实处,以及教职员工之间的无法协调与配套,这都制约着教师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当前,各高校内已经产生了“学术科研”与“学生工作”两部分内容的划分体系,但思想政治教学仍被划分在学生工作的范围内,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团委办公室、学工部以外,其他部门从不参与。高校教学思政协同教育政策并不是相对的,而是相对完整的体系匹配,很多院校都只学习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教学思政文件的通知,不重视学校后期教学情况,也没有真正把课程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建设、教学评估及教师职称晋升等工作体系中去,而对于教学成果和教师科研却大费周章。导致其内在动力不足,导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后,教师积极性不高,大大影响后期的落实与完善。

三、财经类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对策分析

(一)落实课程思政相关理论培养 全面提升教师认识水平

要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全面落实,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全体教师都能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并认识到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才能够有意识去寻找所授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相关资源融入到课堂中去,使得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因此,财经类高校需重视对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认识水平与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培训,对课程思政相关政策背景和理论内涵进行解读;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系列化的培训讲座,邀请本校、省内高校相关领域专家、领导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及方法进行详细阐述,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同时建立思政专业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互相探讨,向优秀示范科目学习,逐渐形成教师有意识的课程思政形态,提升教师认识,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学习环境,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与完善。

基于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密切联系的现实需要,高校可以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共同提升理论认识水平、更新观念、增强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同时加强从思政育人高度设计课程的能力。财经类高校对于教师课程思政的理论培养,能够使教师授课时避免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政教育,做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各类学科教师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探索理论知识背后蕴含的内容,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围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民主、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祖国情感、人文涵养、宪法法治意识、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等重点内涵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涵供给,并确定课程思政教学五大方面的重点内涵为:推进习近平法治思维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三进”、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思想法制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各学科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只要承载以上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符合实现教育功能即可,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紧紧抓住专业优势,防止一刀切,同时要保持专业教育课原有的专业属性,确立课程教育中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财经类院校的特色专业课中,一方面遵循传统专业课特点挖掘政治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自觉地坚守会计职业精神与职业操守,养成良好的抉择能力,从而培养学员经世济民、诚实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质。而另一方面则从实践教学入手,除了课本以外,跟紧国家大事、财经动态、企业新闻、社会热点,只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传递正确价值观念,任何新闻时事教师都可以拿到课堂上作为例子大家一起思考,增强学生的接受度和获得感。因此有效深入挖掘专业课的资源,将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追寻,更好地致力于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三)完善课程思政落地保障机制 提升科学化教学水平

制度是为了规范,规范是为了发展。制度的保证,是对高校课程思政和教育教学能够高效落到实处的保障,因为学校思政工作是一个整体,在这种前提下,财经类院校党组织和教育教学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协调配套,有效组织,以完善、贯通的规章制度建设来保证“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有条件保障,包括教材保障、集体备课制度保障、部门讨论制度保障等。一是保证书籍、期刊资料,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料的充足。学习参考资料是教师学习和提升协同育人能力的重要保障。二是组织有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制度是由系科或教研室共同开展,通过不同主体的备课,教师进行先期准备,再在备课组中研讨对课程思政的解读、设计,其他教师进行观课议课,最终形成较为优秀的课例,供大家学习借鉴。三是推进系科座谈制度建设,是对公开课和其他重点建设课程进行经验总结、交流和座谈,教师将备课过程所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有助于优化教师间协作机制,帮助教师进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率。

其次,探索切实可行的评估考核制度也是课程思政保障机制的重点所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为此,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建立健全科学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效果考核评估系统和督导检查制度,研究建立科学多元的教学思政教育评估标准体系,将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效果作为高校课程绩效考核制度的关键指标,在教学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对教学效果较好、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进行嘉奖,以科学评估制度为带动激励,以科学激励机制推动思政教学成果和课程思政协同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实现。

最后,建立并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主管部门负责抓总、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各院系落实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还要明确经费支持路径,强化教学思政经费保障。将教职工参加的课程思政工作建设状况及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教师绩效评估、职务聘任、评优获奖、人才选拔与培养等内容中。在课程成果奖、教学课件奖励以及对各项研究成果的表彰奖励等工作中,突出教师教学思政特点及要求,强化了对教师教学思政工作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猜你喜欢

财经类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