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肺气血升降论治中风理论*

2023-01-05王兴臣

光明中医 2022年1期
关键词:太阴中风病肺气

张 良 王兴臣

气血是构成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基础物质,《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的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在体内的升降使各脏腑紧密相连。《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1 ],气血失和则百病丛生,中风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并逆,以气血为纲,升降为目认识分析中风,既抓住了其病理本质,亦抓住了病机的关键。

1 气血本原

气血既是构成脏腑的基本物质,又是产生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2]。气的温煦与推动作用,血的滋润与濡养作用,对人体五脏六腑与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3],《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五藏生成》谓:“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可见,气血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气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奠基于《伤寒杂病论》,后经过了晋唐金元的发展与探索,明清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积累。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气血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临床证候、辨证要点、治疗规律和用药特点,首开“气血辨证”之先河。王清任首提气虚血瘀致中风论,重视气血辨证,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4]。目前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主要是气血逆乱,恢复期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5]。《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所以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血具有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气为动力,能生血、行血、摄血,故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谓。血为基础,能化气、载气,故有“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之说[6]。

2 气血升降

升降理论奠定于先秦《黄帝内经》,汉唐时期实际应用于临床,宋金元时期升降理论得到充实。《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升降出入是气血的运动方式,生命的本质是构成机体基本物质的不断运动,气血流行环周不休,气血的运动是以气为主导的,血在气的推动下与气相伴而行。气之运动主要有升、降、出、入4种趋向。升,指气向上行;降,指气向下行;出,指气由体内向外运行;入,指气由自然界向体内运动。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又是互为因果,相互协调的[7]。故《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曰:“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兹更举天地之气、人身之气,与夫脉象、病机、治宜,一一而条析之。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8]。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肺在辅助气血运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9]。肝肺如气血升降之轮,肝脉上贯于肺,肝气从左升,肺气从右降,肝气的升发赖于肺气肃降,肺气肃降又赖于肝气的升发,气机升降互为因果[10]。《读医随笔》:“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也”,足厥阴多血少气,肝主疏泄,藏血,为气血调节之枢。《本草述钩元·芳草部》曰:“肺合于心而气化,为血脉之所由始”,手太阴多气少血,肺主气,辅心行血,以降为顺,形成肝肺气血升降循环。《四圣心源》:“是以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原。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居于中央,作为气血化生升降之内轴。肝随己土左升,肺随戊土右降,肝肺位于左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肝肺作为气血升降之外轮。

3 调气和血法

3.1 中风与肝肺两脏的关系中风病位在脑,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乃气血并病。中风病因病机从古代的外风论到内风论,再到现在的脑神说、脉络学说、玄府说、脏腑气机失调论、形神失调学说、肾虚肇基学说等不断丰富与完善,从脏腑角度多是肝脾肾论治,脏腑气机失调论也是责之于肝脾两脏。对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直冲犯脑的病机,也论述颇多。

皇甫中《明医指掌》说:“夫肺为五脏华盖合阴阳,升降出入,营运不息,循环无端”。肺为至高之脏,五脏之天,主一身之气,气机升降受其治节;肺治节于脾,化运正常,升降不已;肺治节于肾,吸纳有序,气化正常;肺治节于肝,肝气条达,升发有度;肺治节于心,血液环流不止[11]。喻昌《医门法律》概括说:“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利”。王孟英认为,肺受病则“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肝藏血,肺生血,肝升肺降,气血互存,正如清末名医张乃修所言:“人身气血周流贯通,本无一息之停。气中有血,血以涵气也,血中有气,气以统血也”。肺主气,气生血,肺脏的主气功能于生血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肝肺气血循环流注[12]。

《四圣心源·中风根原》:“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血分偏虚,则病于左,气分偏虚,则病于右,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肝肺升降失调,则一身气血皆滞。肢体偏瘫、麻木,或肢体痉挛、言语不利或不能等中风病常见症状或后遗症,皆可从肝肺气血升降调治[13]。

3.2 中风的气血辨证《黄帝内经》指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如阳厥、尸厥、暴厥、喑痱等,都与气血失衡有关。颜德馨教授认为,气血病机是诸种疾病的基本病机,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气血病机观点[6]。气血痰虚瘀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尤其是气血,气血失和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详审升降之机,注重脏腑升降之性,脏腑气血升降理论入手,调气和血,乃治病之法。张珍玉教授也强调病证结合,重视脏腑辨证,主张气血同治。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血”之说。病在气血,切不可一味治血,活血化瘀,必气血同治。“气血辨证”则是贯穿于“六经”和“八纲”辨证的核心。

3.3 气血升降平衡理论制定治法运动不圆是中医之病理,轴不旋转,致轮不升降,或轮不升降,致轴不旋转。运动不圆用药或针灸等以恢复其圆是中医之医理[14]。《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轴与轮并重相互影响,生理病理互为因果。脾胃如车轴,肝肺如车轮,肝肺左升右降有利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和气血化生,反之脾胃之轴升降正常也有利于肝肺升降正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遵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唐容川也认为:“至于和法,则为血证第一良法。表则和其肺气,里则和其肝气”,以气血为纲,脏腑升降为目,抓住肝肺在气血升降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复金木升降之轮,以轮带轴,可令气血调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医学真传》曰:“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在调气和血思想的指导下,复其常态,升降有序,则阴阳气血调和,病症则愈,为中风病遣方用药提出新思路,画龙点睛。

重视肝肺生理特性,针对中风病气血并治,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思想,除了重视中气,对金木水火四维也有兼顾,四维患病各有专方,其《四圣心源》:“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对肝肺气血升降在中风病机方面做出了详细论述。

对左半偏枯者治疗上,方用桂枝乌苓汤,《长沙药解》:“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15]。《玉楸药解》:“何首乌,味甘,性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滋益肝血,荣舒筋脉,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治中风左半偏枯之病甚佳”[16]。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牡丹皮以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长沙药解》:“牡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辛凉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泻郁热而清风燥。缘血统于肝,肝木遏陷,血脉不行,以致瘀涩而生风热。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也”。其用药皆为调木气,益肝血,复乙木之左升,令气血调和。

对右半偏枯者治疗上,方用黄芪姜苓汤,《长沙药解》:“黄芪,味甘,性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补耗伤之肺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肺气右郁,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桔梗能载诸药入肺。 《长沙药解》:“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桔梗,味苦、辛,入手太阴肺经。苦泻辛通,疏利排决,长于降逆而开结,消瘀而化凝,,破血瘀,善下冲逆,最开壅塞。橘皮,味辛、苦,入手太阴肺经。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和平条达,不至破气而损正,行郁理气之佳药也”。诸药补肺气,调气郁,复庚金肃降,气顺则血和。黄元御恒以燮理中气升降、环顾四维为法,采取全局性的诊疗方案,将中气升降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剖析得更加透彻和圆融,灵活变通,可谓匠心独具,值得借鉴[17]。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中气浮沉为轴,四象升降为轮,临床注重肝肺升降之性,运轮以复轴,轴轮并运之法,使气血调和,为中风等气血失调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太阴中风病肺气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手太阴穴”考
人到中年补肺气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