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课程生态助力师生成长

2022-12-28李方红罗小玲马金娜李晓薇王蒙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程资源

李方红 罗小玲 马金娜 李晓薇 王蒙

摘要:高质量课堂教学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底层基础。“学·教小助手”是集“备、教、学、评、研”于一体,课程资源、学教工具、教研平台相融通,全员全时空共创、共生、共享的课程生态系统。它包含全学段、全流程、全要素的课程资源体系,以整合式、分屏式、多端式为主要特点的学教工具体系,泛在式、回环式、定制式相结合的教研平台体系。

关键词:学·教小助手;校本教研;课程资源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底层基础。然而一线实践中,由于地区有别、学校有别、师资力量有别、教师个体素养有别,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如何促进课堂教学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学生更好成长是摆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大问题。再进一步追问,教师如何高效备课?如何精准定位每节课的目标?如何构建清晰的本学科全学段认知结构?有没有随时随地使用优质的全学段课程资源?如何让教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设计;如何简化教学准备工作,让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更高效?有没有利用对应的集成课件、投影、计时器、抽号、小组评价等功能的一体化软件与工具支撑高效能的教学;如何快速提升专业素养;如何让学生课后还能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及时复习,突破重难点……这些问题的解决,本质上诉求一种集“备、教、学、评、研”于一体,全体师生共创、共生、共享,资源、平台、工具相融通的在全时空助教、助学、助创的一体化课程生态的产生。因此,“学·教小助手”应运而生。

一、“学·教小助手”课程生态系统的内涵

“学·教小助手”是集“备、教、学、评、研”于一体的由全体师生共创、共生、共享的全学科、全学段、全时空、全息化的课程资源。该课程资源可在网络云端平台实现泛在化共享与共生,进行个性化创生使用;该课程资源与教学实施常用的学教工具,如拍照投影、实境投屏、小组评比、倒计时、摇号等整合为一体,开发成App,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终端与教室一体机关联,师生可随时随地登录App使用对应的课程资源与学教工具,实现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

综上“学·教小助手”是集“备、教、学、评、研”于一体,资源、平台、工具相融通,全员全时空共创、共生、共享的课程生态系统。

具体来说,“学·教小助手”是助教、助学的共创共生的课程资源,这是其内涵本质。同时,“学·教小助手”又是助教、助学的学教工具。这些课程资源从何而来,可用来做什么?这需要回答“学·教小助手”的内生系统,也就是生长系统是什么的问题。“学·教小助手”还是教研平台,教研是课程资源的生长系统,课程资源本质上就是教师备出的课,课程资源与学教工具都是助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资源里的作业单、评价单以及学教工具都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由此,教学全流程均可在“学·教小助手”上进行。

二、“学·教小助手”课程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于概念阐释,“学·教小助手”的结构包含三大部分:一是课程资源,这是其内涵本质;二是学教工具,这是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三是教研平台,这是课程资源与学教工具的研发系统,也是“学·教小助手”的附属价值,可作为校本教研的载体。

(一)课程资源

“学·教小助手”着力打造全学科、全学段、全流程、全要素的课程资源体系。基于2022年版课程方案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我们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助力教师对全学科认知结构形成清晰的认识,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助力教师基于全学段视野上好每一节课。以数学学科为例,“学·教小助手”资源架构见上图1。

1.全学段视野:全学段课程

以往课程资源设计时,教师往往局限于单课设计,忽视了这节课的对应目标以及内容在整个学段(小学十二册)中的位置,这可能导致内容低效重复与超前学习,师生也缺乏对学习内容对应主题及领域的系统认识,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基于此,“学·教小助手”在设计上,纵向关注了自上而下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分解,学段、领域、主题、单元、课时、环节自上而下,清晰展示核心素养落地的布局;横向实现了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相融通的一体化设计,以课程知识为载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学活动为路径,以评价为促进机制,让一个个教学过程可视化呈现,助力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

由此,我们设计了全学段的内容矩阵图,让教师对全学段内容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细化了领域结构图(如图2),通过此图能清晰地看到这一领域基于大概念构建的知识结构图、基于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进阶结构图、基于核心素养落地的活动结构图。

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是数据,基于数据这一大概念,包含三大主题,依次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应用意识、符号意识、几何直观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识、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整个领域可按大视野、小细节、真经历三大原则组织教学活动,这是领域整体认识。不仅如此,此图还可以看到每一个主题下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全学段的分布情况,帮助教师形成系统的、清晰的全学段认知结构。

2.单元观览:全流程课程

单元是2022年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结构化教学的最小模块。一个单元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也有其内容与素养进阶的序列承接性,要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单元整体性设计。新课标总体按照目标、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四大板块进行编排。在课程内容上,细化为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旨在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教小助手”在教学方面,在单元整体设计上进一步突出了结构化与操作性,形成了“单元内容、核心素养目标、核心概念、驱动问题、学习方式、数学思想、文化价值、学习评价”一体化的设计体系,让教学更具可操性。

3.课时落地:全要素课程

课时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一节好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课堂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时是依循单元结构图中一个个具体教学“站点”的活动设计。以往的课时教学设计往往只包括课中的教案撰写和课件制作两大方面。而数学学习应是集“预、学、结、练、用、创、展、评”于一体的个性化生命成长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也应是一种泛在性、多元性、终身性学习的过程,不应局限在课堂、拘泥于学校。核心素养是综合性、情境性、过程性的核心价值观、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习过程也应是综合性、实践性、过程性的。由此,课时资源设计分成了课前(课时结构图、导学单)、课中(教案、课件、微课)、课后(作业设计、拓展资源)三大时空场,课中加入了讲解重难点的微课,课后加入了拓展资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使用。此外,微课与资源拓展板块,学生还可以上交自己的成果到平台,真正实现师生共创、共生、共享。

(二)学教工具

“学·教小助手”不仅内嵌着贯通式、链条式、全纳式的课程资源,还整合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工具。通过整合资源与工具,集成在“学·教小助手”App上,借助平板与教室一体机的连接,教师在平板上便可进行教学,实现“一板在手,上课不愁”。

1.内容:整合式工具

学教工具包括拍照投影、实境投屏、板书等教师常用的教学小工具,可以实现与课件同时同屏重叠呈现,小工具采取透明状浮在课件上方,不影响上课进程,且对应工具记录的内容可以在云端智能存储,整堂课可以连续使用。

2.形式:分屏式工具

如何全景式、结构化地呈现教学设计,但又简洁地呈现活动与内容,让教师随时可把控教学全局,随时基于生成调整教学结构,并在学生端自然地呈现?“学·教小助手”正是实现了分屏显示,以课件为例,教师登录账户后在教师端可以看到整节课分成了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标是什么等;学生端则全屏显示学习活动、知识要点、重要方法等内容。分屏式实现了教师结构化地教与学生自然态地学。

3.载体:多端式工具

我们为“学·教小助手”研发了多个终端版本,有网站版、电脑软件版、平板和手机App版,且各个版本均可实现云端同步存储,保持内容一致、使用留痕,方便师生泛在使用。

(三)教研平台

教研平台是“学·教小助手”的研发系统、生长系统,也是其成型后的附属系统,供教师常态教研使用。

1.在哪里:泛在式教研

传统教研是一群人在固定的办公室里研讨,然后汇编成教学设计集,而“学·教小助手”下的教研可以实现泛在式教研,在任何时间、地点,教师都可以基于样例与模板进行个性化备课。方案经过学科组学术委员审核,反馈修改,再上交到小助手云平台网站上,为教师减去了很多形式化工作。

2.做什么:回环式教研

教研若仅仅是教师们围坐在一起进行某一个主题的理论讨论,往往不能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缺乏针对性。“学、教小助手”能实现“备、教、学、评、研”回环式循环教研,通过对评价数据的智能分析,找到教学症结,自然地生成教研主题。而教研成果又能及时转化为教学设计,在云端平台的课件上修改,实现成果及时转化以及課程资源的优化与升级。这样的教研是回环式、生态化、实效性的教研,更是高质量的教研。

3.怎么做:定制式教研

就每一位教师而言,可以进行定制式教研,即教师备好课后上传到平台,基于个人理念、学生学况、教学习惯等,对共创的课件重组、改编甚至重构,生成“我的资源库”,成为个性化的定制式资源,由此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教研。

三、“学·教小助手”课程生态系统的运行

“学·教小助手”的使用非常简单,总体步骤包括设备设施准备、个人账户登录、互动生成教学、云端同步存储、智能评价反馈等。

以教师端为例,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电脑、手机或平板与教室里的一体机通过投屏技术或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其次,教师要打开电脑里的软件或平板和手机里的“学·教小助手”App,输入自己的账号与密码登录。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适时调整课件中各个环节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可适时使用学教工具组织教学、评价学生。最后,整节课调整后的课件教师可以选择保存与否,若保存,就在个人课程资源库中自动存储,更替原来的版本。同时,这节课借助工具中的评价数据也会以可视化的图表智能呈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 更好地成长,教师也可基于评价数据改进后续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帝,张超,令狐林.互联网生态下的备、教、研、学、评实践探索——以巴蜀公开课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4).

[2]党心池,李方红,姜锡春.统计教学“三原则”[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1(Z3).

[3]李方红.“八步回环”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4).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李方红,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一级教师。罗小玲,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高级教师。马金娜,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一级教师。李晓薇,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一级教师。王蒙,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一级教师。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实践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课题编号:202150001901A。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课程资源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