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内涵的教研有质量的供给

2022-12-28汤华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研员课题教研

汤华

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意见》还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深化教研工作改革、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萍乡市教育系统坚持“小地市办大教育”理想,紧扣时代要求,明确使命价值,以“有内涵的教研,有质量的供给”为工作思路,以能力建设夯实教研基础,以创新担当提升服务水平,推进教研转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夯基筑体,加强能力建设

(一)“软+硬”思想共识,凝聚教研力量

2018年,萍乡市按下了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启动键,答好内涵式发展“必答题”、走好高质量发展“长征路”,教研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软件”必不可少,成为全体教研人员的共识。全市教育系统秉持“教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理念,将打造“有内涵、有特色、有作为的教研”作为重点工作列入“读在萍乡、魅力教育”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出台《萍乡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用3~5年时间建立起富有地区特色的新时代教研体系。

市教育局对教研工作保障做到有求必应,近几年来年均下拨50万专项经费,2022年增加市教研室办公用房640平方米,增拨80万用于修缮。各县区将教研、科研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细化,列入基层学校绩效考核和“名师名校长名学校”评选中,每年召开教学科研工作大会,对教研科研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教研工作不仅在教育系统内“优先”“置顶”,而且在教育系统外也受到重视。市人社局在教研员职称评聘、岗位设置中做到应评尽评、应聘尽聘,让教研员无后顾之忧。

在全市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进下,萍乡教研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氛围越来越浓。“不重视教研的教育局局长是不合格的局长,不重视教研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重视教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成为本地教育人的共识。

(二)“1+N”队伍模式,增强教研力量

2021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市教研室编制数从20人增至26人,增幅达30%,同时还增配了1个正科级和1个副科级领导岗位职数;2022年为配齐配足学科专职教研员,面向全市选调6名优秀教师。各学段各学科成立了学科中心组,1个学科教研员配备N个中心组成员,职业教育学科因门类众多也成立了12个学科中心组。县区教研室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通过“传帮带”形式建立阶梯教研队伍培养模式,以1个专职教研员配备N个兼职教研员,或以1个名师工作室配备N个骨干老师。这种“1+N”模式改变了单一教研队伍模式,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充实和壮大了教研团队力量。

二、同频共振,提升服务水平

(一)“点+面”管理机制,服务学校教育教学

义务教育教研员以学科教研基地为点,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为面,开展送教送培、调研指导、专题讲座等活动。高中教研员以学科为点,以学校为面,每学年开展三轮专题调研,指导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以五年为一周期,至少联系一所农村或城镇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现场指导,持续开展课堂诊断、集体备课指导等工作,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帮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开展学科教研工作示范校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引领、校际互动等方式,帮扶薄弱学校,促进教研、教改优质均衡发展。

(二)“课堂+课题”教研平台,服务教师成长

一是采取“教研训一体化”策略,围绕探索“绿色低碳”课堂,建立“层层选拔、现场赛课、专家点评”机制,开展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的优质课比赛,围绕学科难点开展“主题式”同课异构赛课和送教下乡活动,围绕教师基本功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音体美、幼儿教师技能大赛。一大批教师在比赛平台上快速成长,不仅站稳、站好了讲台,还逐步成为学科骨干。我市连续五年荣获全省优秀课例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单位。

二是采取课题引领策略,激发教师成长内生动力。一方面,通过开辟小课题等平台加大机会供给,通过集中和分散、线上和线下培训加大服务供给,打造萍乡课题1.0版,实现课题增量,课题在研教师峰值最高达21%;另一方面,建立“一平台两抽查”“人防+技防查评”“结项现场展示答辩”等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以制度保障课题增质。为了防止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聚焦教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课题活动,推进课题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两年来,有五项课题获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六项课题获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项课题入围国家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芦溪县构建提高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教研+联动模式的成功实践”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落实‘五度提升教育软实力”课题工作经验文章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课题热”已然成为本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课程+课后服务”有效供给,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推进两类课程互联互通,出台《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形成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市教育局荣获了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二是开展“核心素养年”活动,加強对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在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使各项行为都关注到育人上来,落实到核心素养上来。

三是充分挖掘课后服务资源,开展“五育融合”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推进梦想课程,力促“育人有课程,校校有特色”,以丰富的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机会。全省校本课程展示交流活动连续在萍乡召开,麻田学校“摔跤进课堂”特色办学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持续实施了五育并举、艺体提升、特色创培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素质展示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力争学生能够“身心健康、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全面发展”,萍乡团队在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多个一等奖,皮影戏节目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萍师附小的“萍乡春锣”、长丰学校的“葫芦丝”表演登上央视。

(四)“上+下”工作模式,服务教育行政决策

打破单向输出指导模式,利用校本教研、片区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教研平台,探索重点项目联合攻关机制,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双向循环、上下贯通模式,重构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将教研组织形式由上传下达命令式改为学术共同体式,实现四级教研体系互促互长。上一级教研机构下沉一线,通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等形式收集信息,加强研究确定重点教研主题;下一级教研单元结合自身实际或教研需求,研制方案反馈至上一级教研机构,形成主题与问题、计划与解决、反馈与评价为一体的双向循环模式,让教研与教学实践始终同向同行,提高教研实效。《萍乡市小学非纸笔测评指导意见》《萍乡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萍乡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就是各级教研单位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的,切实履行了教育行政助手和参谋角色。

三、守正创新,深化教研转型

(一)“需求+平台”融合,赋能教研

近年来,“双减”“新课标”等教育新名词层出不穷。新时代给教育带来新变化,教研要为教师迎接新挑战赋能,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在“搭平台、补短板、优服务、促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我们紧盯转型最突出的瓶颈、发展最脆弱的短板、教师最渴望的红利,以“立德树人为目的、有效供给为手段、项目建设为抓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了学生、教师、学科、课程、教研协作、评价诊断、资源共享、队伍建设七大平台26个项目。实施的七大平台“魅力”与“活力”并举,其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实践+共享”融合,赋能教师

我们以教学实践为载体,组织教师形成研究和实践的共同体,通过“问题—专题—研究—实践—改进”流程,解决日常教育教学的范式问题,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萍乡市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以评促建,加强校本教研和教研组建设。教研员主动对接一线,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影响力和组织力赋能教师。比如高三复课备考研讨会上,共享优秀经验,搭建校际之间稳定的专题交流平台,有助于教师把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经验;链接学科专业、学科教学的专家共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链接学科内容与学科资源,指导教师设计挑战性任务,达到精准教研的效果。

(三)“线上+线下”融合,赋能教育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研”深度整合,构建“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线上线下互补”的新型网络教研模式。在全市优质课比赛中,采用课堂教学网络直播、学习交流应用软件实时评课,近80万人次围观。中小学海量阅读现场展示交流会现场直播,25万多人次围观。线上课堂、线上教研、线上课题工作培训、线上研讨会已成教研常态。积极融合各方助力教育,形成以教研室为主导、教学名师为主体、公益组织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比如,组织开展“萍聚京城大讲堂”线上讲座50多场,邀请学科名师通过“网络直播课+现场答疑”的方式开展线上公益直播课近百场,与灯塔计划青少年发展促进会联合开展“百人千场”专家名师送教活动18场,受众达60多万人次,切实减轻了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获得了师生、家长的认可。

我们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守正创新,在紧扣时代脉搏中开拓进取;我们锚定发展目标,勇于革故鼎新,重塑教育生态;教学教研实现“零距离”,服务“全覆盖”,教育科研成果捷报频传。2015—2021年,萍乡连续七年通过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在全省率先全域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先后在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交流研讨会、全省职业教育大會、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等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萍乡教育呈现出优质、均衡、协调、公平的发展态势。

总之,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内部装修”还需要教研更大支撑。如何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抢抓机遇,在规范中补齐短板,在继承中创新实践,在科研中深练内功、提升本领;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潜心研究,担当育人使命,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教研员课题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