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孩子不再“功利”,我们拿什么刺激他学习

2022-12-21陈默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教育家 2022年45期
关键词:内驱力功利家长

陈默 |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目前,基础教育受教育者的普遍状态是: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不高,但学习的焦虑感很高,教师对学生“不愿学、不愿多学、不愿自主学”的现状颇为担忧,家长们对孩子恐惧考试、拒绝作业的现象十分无奈。虽然也看到一些孩子在拼命学习,但总感觉他们并不是受内部动力(内驱力)驱动而学习,更像是有一种外在压力(外驱力)在驱使。

那么,外驱力和内驱力有什么不同?当今时代,外驱力可以使孩子持续投入学习吗?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怎样才能唤起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我们首先需要将当今孩子的特点搞清楚——他们的需求起点很高、被尊重的欲求很高,关于“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需要成年人“尊重为本”,向他们阐释清楚。这代孩子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如果只跟他们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大概率听不进这种“陈词滥调”。现今社会,信息纷杂且极具诱惑力,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呢?这就体现了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性。要通过培养内驱力,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意识,已经成为时代的任务。

外驱力可以带来持续动力吗

●关于学习外驱力

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对知识本身缺少探求精神,但仍旧坚持每天学习不辍,高度重视考试,强烈地渴求成绩和名次,努力成为优等生。这种“不快乐的努力学习”,主要是因为学习动力来源于外在的推动,是以得到他人好的评判为价值取向的学习。外驱力能不能促使一个人学习?答案是能。但外驱力是脆弱的,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坍塌。

为了父母的期望

孩子从小就接受了父母的高期望,并将之融入自己的学习目标,求学路上始终背负着这个包袱。这种动力源的学生往往接受了家长长期而反复的信息传递:你读书这件事在我们家是头等大事,父母心心念念的就是你读书的事,为了让你读好书我们可以付出一切,你什么都不用管,只管把书读好。父母往往还会告诉孩子:读好书和读不好书,未来的人生是不同的,我们一家人未来的幸福跟你能否读好书是紧密关联的。试想,这种孩子怎么可能不重视成绩,如果读不好书就是对这个家庭的毁灭性打击,他怎么能承担得起?

为了老师的期望

不少老师在教导学生时,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到如果自己考不到好学校就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对不起老师的付出。有的老师甚至会经常叮嘱个别学生,也可能会直接给其制定考学的具体目标。在这种高期待下,听话的学生不容许自己有一丝懈怠情绪,不敢想象自己考学失败后老师失望的神情。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销蚀学生的自主和自信。

为了同伴的欣赏

对一部分学生而言,考出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是为了在同伴竞争中胜出。他们把学习当成竞赛,想象着自己考入好学校,同学将以什么样的眼光来欣赏自己。这种动力源的学生,学习劲头不小,却无乐趣可言。一旦某一次考试失败,就很有可能信念崩塌,或者对人际适应产生不良影响,如偏执、焦虑等。

●外驱力的脆弱性

不可否认,外驱力也是驱力,同样可以驱使学生投入学习。比如,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学生,好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从大山走到大城市。但这种驱力有阶段性、有具体目标,它很可能不太持久、不太扛压,尤其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即使他拥有为改变命运而学习的想法,但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考进大城市,他也只能作罢。对当今的孩子而言,外驱力尤显脆弱。

面对失败的恐惧

在外驱力驱动下学习的学生,尤其害怕面对考试,他们对考试失败近乎有种“变态”的反应,一次月考没考好就大哭大闹,一次期中考试名次下降就冒出不想活的念头。因为他们是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而学的,没考好就要面对这些人的眼光。有的学生没办法接受家长面对自己考分的态度,甚至改动分数,欺骗家长。

努力学习是为了好成绩,得到好成绩又成为学习的动力,表面看来似乎是良性循环。殊不知,一环复一环地自我加压,让孩子难以体验到认知提升的快乐和疑惑解开的兴奋,有的只是焦虑体验,焦虑指数不断提升,最终可能在一次分数大跌后崩溃。因为他们输不起,一张考卷承载着太多人的期待。

高竞争感带来的压力

把课堂当作赛场,好好学习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优胜者,误以为考试成绩可以证明他将来人生的输赢,为此拼命刷题,减少睡眠时间。这看上去极具动力,但整个过程中心理承受的是紧张、烦躁,当别人强过自己时还可能出现愤怒的情绪体验,总感觉背后有人在追赶自己,害怕名次不保。有个优等生说:“每当老师宣布成绩时,我都全身僵硬,腿抖个不停,真的很受罪。”这种学生输不起,一旦有更强的竞争者出现,挣扎一段时间仍不敌对方时,他很可能就崩溃了,这在重点高中里比较常见。

走向反面

仅靠外驱力驱动的学生,每天神经紧绷地坚持学习,如果哪一天他受了某种打击,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毫无意义,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支撑他的精神支柱是脆弱无力的。这个学生可能再也不愿参与学习的竞争甚至辍学,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为何曾经的优等生如今成了一个对学习避之不及的人。父母无论如何也唤不起他对学习的热情,他们总是沉浸在回忆中:以前孩子是多么爱学习,多么刻苦啊。父母幻想着以前的他还会重新“活”过来,却不知他已完全走向了反面,因为他学习的脊梁骨被外力压断了。

内驱力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关于学习内驱力

内驱力不是别人给的压力,不是任务,不是为了某人某事而去学习,而是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它不会被外力摧垮、不会“熄火”,它是融进血液、刻在骨髓里的个人特质。内驱力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我接触的孩子比较多,有三个孩子的内驱力素养让我印象深刻。

为趋近真理而学

一名高中生在众亲朋热闹的饭桌上哈嘻了一番后离开,躲在角落里看书。亲戚中一位老师走过去问他在看什么书,他说:“物理书。”亲戚问:“这种地方怎么看得进去?”他说在哪里都看得进去,因为他这一生是为了追寻真理而来,他要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种学生,还有必要去跟他讲为什么要学习吗?他要解决的是人生的最高哲学命题,他只会觉得每天学得太少,总是如饥似渴地学,因而乐趣无穷。

为完成使命而学

有个初三男孩,一定要考一流高中,之后还要考一流大学,将来要做一名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他说:“我和爷爷的感情非常好,他的生命却永远停在了手术台上。”试想,这样的孩子在哪个学校读书都会很勤奋吧,将来进入医学院,对外科学一定非常热爱、学无止境,成为外科医生后也是精益求精的好医生,不断攀登医学的高峰,因为这是他的人生使命。拥有使命感的学习者,任何外在压力都不会影响他的学习。

为满足求知欲而学

女孩初三,是学校公认的爱学习的学生,虽然她并不是考分最高的学生,但所有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学习内驱力很强的学生,她是真心爱学习。地理课后她会去地理老师那里讨论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历史课后她又去找历史老师探讨她所读过的历史书中的问题,她还经常跑去市里的图书馆寻找问题答案,每天学得乐此不疲,她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

这种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每天的学习生活非常充实。她好像已经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从此在知识的隧道里走下去,一路探索各种“奇珍异宝”。她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不会把分数看得像天一样大。

以上都是有内驱力的孩子,他们在任何学校都会努力读书。但遗憾的是,我遇到过的这类孩子屈指可数。在当今时代想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就必须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内驱力发生的基础

安全的内心世界

人来到世界上要获得存活下去的基本保障,需要安定的存在感,保障自己生存发展。安全感是一种存在的定力,安全感充足的人,有事不怕事、没事不惹事,内心强劲有力。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婴幼儿时期父母的养育——母亲的母乳喂养、夜晚的照顾、父亲的陪伴等,如果这些给予很充分,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基础就很扎实,这样的生命就会很舒张、很结实,可以茁壮成长。

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生命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的美、有的丑,有的聪明、有的愚笨,但生命本质是相同的,他们的成长都需要爱。无论这个生命体的特点如何,如果养育者能用单边的、无条件的爱来接纳他,甚至无条件地接纳他的缺陷,那么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始终处于被保护之中,是被父母需要的,是被迎接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值得骄傲的。

不被恐惧和焦虑侵扰的童年

高质量养育体现在让一个孩子童年时期拥有的欢乐体验,父母用耐心和陪伴给予他勇气和力量,去迎战各种成长的困难。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糟糕,就会持续耗能,影响孩子内驱力的建设。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恐惧中(如不时受到父母的呵斥,常常感到因自己做不好而引发母亲的不满,总是看到父母互相攻击),幼小的孩子就会身心受损,神经发育也会受影响。他的能量只能维持自己生存,哪有心理能量去探求外面的世界呢?

焦虑也是一种对儿童身心成长不利的负性情绪,它使人对不能预期的事感到不安、担心、烦躁,一个焦虑不堪、心神不宁的孩子,是无法进入知识宝库去探求的。内心宁静,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在易制造焦虑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难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更遑论趣味盎然地去探求知识,又怎么可能生发出学习内驱力?

●内驱力形成的自身条件

充沛的精力

一个内驱力较强的人,就像一辆好汽车拥有高质量的发动机。有些孩子孕、育及遗传条件都比较好,活动力强,精气神儿旺,同样的学习时间,就不易疲劳,可以接受更多的学习任务,今天没搞明白的东西,睡一觉醒来,明天依然有干劲去研究,不会轻易产生挫败感。因为充沛的精力让他能够坚持做一件事并有所收获,收获带给他成就感,成就感促使他更有兴趣地学习和探究。

高于同龄人的思维水平

具有高思维水平的孩子才会对课堂学习感觉“吃不饱”,才有可能去寻求“加餐”,解决更难、更大的问题。思维水平高于同龄人的孩子,常常到阅读中寻求答案,书越读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水平也越来越高。高思维水平的孩子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认知和理解,他们知道了“所以”还要知道“所以然”,对诸事善于独立思考。

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有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现象及事物之间的差异,只要自己不懂就想搞明白,内心像藏着一只好奇的小猫,时不时要蹦出来捣鼓一番,总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这个世界太有趣。

探索欲是无穷的,拥有强烈探索欲的孩子会把课堂学习看作自己走向更高学习平台的基础。因此,学习对他们而言不是被动的事、不是苦事,而是自己需要的事。

如何培育孩子的自我成长驱动机制

●家庭对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仅依靠先天条件,孩子未必会成为一个有学习内驱力的孩子,先天条件好加之后天培养得好,才能够提高可能性。那么,一个家庭如果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除了婴幼儿时期为其提供基础的条件,还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注意思维开发

家长应该在孩子思维发育的关键期注意孩子的思维开发。比如在幼儿期给孩子讲读绘本,有的妈妈每天晚上给孩子讲十分钟绘本,连续三年,孩子就能读到上百本。绘本大多是形象故事,能够开发幼儿的形象思维,绘本中的书面语能刺激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恰恰又是思维的材料。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的思维水平提高得快,未来的创造力也更强。

儿童期的孩子,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萌芽,家长可以通过提问来促使孩子思考。比如一个爸爸问年幼的女儿:“香蕉、橘子、苹果,它们都是什么呀?”女儿答:“它们都是水果。”爸爸接着问:“那水果和面包,它们都是什么呀?”孩子就要去思考了,进而找到答案——“它们都是食物”。这就培养了孩子的概括性思维。

开展问题讨论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抛出一个问题给孩子,然后进行深入讨论。比如:“鲸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孩子回答后,家长再进一步提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孩子向家长提出问题,家长回答后也可以再引导孩子:“关于这个事情如果继续探讨下去,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这有助于孩子形成探究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习惯,这样的思维习惯有益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孩子,而善于理论创新的人无不是极具学习内驱力的人,他们一定是终身学习者,什么样的生存环境都挡不住他们学习的脚步。

培养探索能力

家长可以在家里的书架和孩子的房间摆放类似《世界之谜》的书,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这类书亲近。家长可以和孩子共读,共同讨论书中的谜团,发表各自对谜底的看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百慕大三角是怎么回事?宇宙中的黑洞里有什么?孩子可能就会想:我将来一定要成为那个揭开谜底的人。

当孩子处于儿童阶段时,将一些谜团放进他的脑子,加之孩子本就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谜团就会在大脑里发酵,产生强烈的探索欲,驱动他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校对学生内驱力的培养

学校是培养学生内驱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本身就是开发思维、促进思考的领地,一堂有价值的课,教师一定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只机械地灌输知识,就会让学生感到厌倦。虽然“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将来没好日子过”一类的观念也能够促使一部分学生拼命学习,但驱动的并不是他们的内驱力,不可持续。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学习内驱力的教师才真正有本事,也是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功。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把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培育学生学习内驱力,当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在备课中,注意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一位物理教师在第一堂初中物理课上说:“同学们,鬼是什么样的存在形式?答案在物理学里,你们跟着我学,就一定会知道答案。”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鼓动起来了。有的学生去书店买来趣味物理的书来看,求知欲被唤醒,形成内驱力也就有了可能。一位语文教师上课前常常找一篇美文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得饶有兴致,语文教师说:“怎么样?以后你们自己也可以练着写这种文字。”很多学生就此爱上读散文和小说,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被教师调动起来。

教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有所关注,思考关于这门学科的新成果将开拓什么样的新世界。不能一本教材用一生,所教的内容、所讲的话只与考试相呼应。

鼓励学生提问

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还应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不管学生的问题多幼稚,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感谢他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回答不上来,也应如实地告诉学生,说明他的问题有深度,需要回去查下资料再来解答。这样的教师、这样的班级,有利于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这样的课堂能够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果一堂课上有一个让学生向全班同学提问的机会,学生人人都会争取,而他要当众提问就一定得开动脑筋,全班同学也会开动脑筋主动地学习这门学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你追我赶,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焕发全班学生的内驱力。

培养批判思维

具有思辨和批判能力才能纵深思考,课堂如能注意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学生将来会拥有思考的可能和探求事物本质的欲望。养成批判思维习惯的学生不会满足于接受直接的结果,他对形成结果的进程和内在逻辑更为感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识,如先把定理的推导过程讲清楚,再让学生尝试从结果倒推回原点,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将来才会成为终身学习者。

总而言之,内驱力强的孩子一般具有几大共同点——功利性较弱、认知水平高于同龄人、有强烈的探求欲,而这些也正是培养孩子内驱力的重点和关键。

猜你喜欢

内驱力功利家长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