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

2022-12-21王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教育家 2022年45期
关键词:体系人才教育

王烽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家的实力源于创新,民族的活力源于创新。当前,正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布局中,确立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的框架思路,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一个战略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绝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的教育改革,也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部微调,而是需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革新。完成这一任务,我们的教育须回答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什么是创新人才

笔者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要求三者相互融合促进,对现代化建设形成立体支撑。因而,拔尖创新人才也不仅仅是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各行各业都需要培养造就数量众多的创新人才、领军人物,才能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力。

关于什么是创新人才,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定义。简单来讲,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创造“不同”的人才。这个“不同”,可以是新的思想理论、新的战略策略、新的科学发现、新的应用技术、新的方法和工艺、新的组织模式、新的经济模式和市场机会等;可以是原创性的创新,也可以是应用过程中的创新;可以是影响整个技术系统或产业链条的创新,也可以是局部的微创新;可以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创新人才具有一些共同的素质和人格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它归纳为8个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有深究的动机;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和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根据以上描述,反思我们的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可以得出一些基本认识。一是创新人才不一定有很高的智商,创新是一种综合素养,先天人格素质、后天习惯养成和知识积累都很重要,高智商并不意味着能创新。二是创新人才不一定会考试,大多数考试是检验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虽然一些考试也能够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用于判断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显然是片面的。三是创新人才不一定很听话,具有不从众、常怀疑的特质,太听话的孩子也许能够很好地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很好地适应环境,但动机和自主性方面则相对不足,影响创造性的发挥。

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

教育体系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后天环境和阶梯。创新人才是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专门培养,还是更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造,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中“冒出来”?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关于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系统培养,各个国家都有长期的实践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理论和方法。但仍有观点认为,同历史上多数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创新人才的出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被有计划地造就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所谓的创新班和实验班,选拔的是早慧儿童,追求的是“全才”,拼的是名校率和重点率,并没有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究其原因,还是创新人才培养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维,受制于单一化和竞争性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的优化对于更多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体系,才能让无数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要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这是对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要求,也是源源不断造就大批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为此,学校体系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校体系需要更加多样化,教育教学需要更加个性化,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需要为多样化人才成长提供助力和阶梯,教育制度政策则需要更加有利于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

创新人才最大的敌人是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治本之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素质教育”,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及“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对优化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也呼应了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

基础教育如何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础教育就是要开发这些可能、助力这些可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持续激发,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涌现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着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所学校、一个班级能够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发现、肯定和培育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微观生态。

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和自由玩耍的时间,太快的节奏、过重的学习负担,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培育创新人才不能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和意义、习惯诘问和质疑,鼓励奇思妙想,发现学生“犯错”背后的思维特质。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兴趣的引领,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面、接触面、实践机会,引导、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指导学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除认知品质外,还要特别重视情感和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在笔者看来,一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培养创新人才意义深远,如学科融合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选课走班、兴趣社团活动等。在更多学校推广这些改革,需要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机遇,按照核心素养体系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做好学生学习内容的“加减法”,更为根本的是,要培养一支能够设计和驾驭这些改革的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体系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