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路径

2022-12-05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周建团马新路

天津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立德法治道德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周建团 马新路

知识教育决定了社会发展速度,而思想教育决定了社会发展高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代教育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教学关键。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将德育放在首位,做到“立德”与“树人”相互结合,知识技能与道德品质协同发展。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敏感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了形成思想偏差的可能性。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构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实践意义

“立德树人”从字面意义来讲,“立德”即坚持以德育为先导,借助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引导与感化。“树人”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借助正确的教育手段实现塑造与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可见,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再单纯地是知识性传输,更肩负了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有效助推剂。与此同时,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思想上对独立自主的追求与认知能力的薄弱性形成强烈的矛盾,此阶段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侵袭,学生的成长特性决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立德树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组织构建指明了方向,由单一的知识型教学向综合性的素质型课堂转变,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对促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推动作用,能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此外,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导下,赋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以更深刻的教育定位,有助于充分展现学科价值,扩大学科育人功能,满足新时期的教育教育需求,推动学科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面临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的价值受到广泛关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推出,更是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摆脱教育边缘地带,成为基础教育不容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功能的深化,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的反思,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影响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落实。具体而言,其问题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不合理

虽然教师对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及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价值形成了准确的思想认知,但是教学践行情况却并未达到预期。

第一,在教学观念上,对立德树人思想内涵把握不到位,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面,未能将客观的教学理念与自身主观的教学思维建立紧密关联性。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过程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未能起到引领教学活动发展方向的作用。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依材而教”仍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占据主导地位,一些教师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向。虽然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与系统性,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生活性、实践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单纯地围绕课本进行宣讲并未实现主客体的有机融合,难以给予学生心灵上及思想上的触动,而且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与广度造成限制,影响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并未全面认知所肩负的教育责任,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对学生心理动态关注不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讲练式教学,虽然对巩固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削弱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价值,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相背离。同时,单一的讲练式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于表面化,欠缺将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的意识与能力,并未对日常学习及生活行为产生指导作用。

(二)学习认知局限,学习内在动力不足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与思维互动,教学走向与教学质量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价值认知及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的不容忽视的因素。但是就目前而言,一些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尽人意。

第一,学习目标存在功利性。分数至上思想并非单纯地流转于教师之间,对学生的影响亦是尤为深刻,单纯地将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知识性学科,未能充分理解学科的学习价值,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片面化。在此学习思想认知的影响下,学生以升学为目的,机械地接受课堂知识传递,思想觉悟普遍偏低,政治敏感度薄弱。面对教师列举的道德与法治文本或案例并未深层次探寻其逻辑与内在价值,学习感知存在浅表化问题。

第二,学习方式存在单一性。受到传统认知的影响,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一些学生单纯地采用死记硬背以及题海练习的方式,看似将知识装进了大脑,实则并未与自我意志相结合,所具备的能力仅仅是纸上谈兵,欠缺将知识与实际建立关联的能力。这样不仅难以形成长时记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不能用所学的正确价值观武装头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观念的提升,不利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落实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以严谨审慎的态度重新审视教育教学,探索符合新时期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学科定位,转变教学观念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明确学科定位,促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基本前提。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落脚点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教师应深入剖析新课标的教育教学要求,准确把控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推动课堂教学向立德树人方向发展。以“生命的思考”教学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学生背负的压力愈加沉重,各类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诸多鲜活生命的陨落。针对此社会现象,教师应跳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道德与法治教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需求,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构建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或是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例如,利用《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哲理教导学生应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有效的课堂构建,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打造为学生的思想领航与精神支柱,促使学生能以从容、乐观的心态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善学乐施的优秀品质。

(二)发挥师表作用,落实言传身教

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足见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者、学生思想的领航者,自身思想高度与行为举止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引导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言传身教感化学生思想,加快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落实。以“勇担社会责任”教学内容为例,此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能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担当。面对抽象的教学主题,教师结合教材深入解析的同时,注重言传身教,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价值引导。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教书育人,需要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积极开阔育人视野,向学生展现有担当有责任的良好精神风貌。一方面,展现政治认同与职业情怀。“立德”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想高度为目的,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向学生传递正向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关爱,向学生展现严谨的教学态度,坚定的职业操守,做到表里如一,实现以情感人。另一方面,展现博学多识与突破创新。教师要研习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各领域知识,不断丰富自身学识,提升自身修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突破创新,引导学生以积极、辩证的思维审视新鲜事物。

(三)强化情感体验,实现自我教育

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唤醒学生认知自觉性是加快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转变结果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建立思想自觉,实现自我教育。以“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围绕“关于网络你知道哪些”作为主题设置分享环节,让学生分享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自由交流与探讨,发表对网络的看法。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认知,明确教育引导的起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引发学生对网络生活的思考。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关于网络生活实际现象的相关案例材料,例如,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学习资料,解决学习难题;网络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等,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案例材料展开探讨,理解网络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思辨能力。此外,教师建立法律链接,向学生讲解我国针对网络时代所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至法律理性层面,形成双重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权益。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以生活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用。因此,教师打造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知行合一。以“文明与家园”教学为例,教师打破道德与法治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之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以理论知识引导生活思想与行为,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在庄严肃穆的活动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投身社会建设的觉悟。又如,每周设置“爱亲日”,组织敬老院帮扶活动,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印刻在学生内心,形成自身道德修养,延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精神。环境问题向来是社会热点,保护环境是立德树人视域下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因此,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观察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的资料,例如,调查当地工业废水排放情况、汽车尾气污染情况、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等,整理成调查报告,借此了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并综合各学科知识,针对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组织形式,深化学生感知,能以知识武装思想,以思想引导行为,做到行知合一。

(五)拓展评价维度,深化自我反思

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载体,是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科学、严谨且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的有力支持。基于此,教师秉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习过程引导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拓展评价维度,深化评价效果。以“走向未来的少年”教学为例,此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生理想与远大的抱负,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内容,分享学习体会,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对自身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反思,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为调整学习心态,把握正确学习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总结,从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表现进行评价,深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内在潜能。坚持鼓励与指正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适时点拨与树立学习自信的双重目的。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的结合,实现客观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的融合,这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起到指导作用,能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现实教育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贯彻落实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师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以严谨审慎的姿态审视道德与法治教学,秉持教无定法的教学思维,跟随时代脚步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立德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