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教学的方向与内容

2022-11-30刘敬行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教竞技融合

刘敬行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2020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体教融合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学校。中国强大的教育系统可以确保绝大部分适龄儿童能够按照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文化课知识难易递进规律接受教育,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当早期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遇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一部分在体育上具有天赋的儿童不能在教育系统中接受充分的体育训练。因此,体育系统就把这部分适龄儿童从教育系统中摘取出来,自行培养。这一做法被后来的学者形象地称为“体教分离”。体教分离的弊端和不良反应在后期才显现出来。首先,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其次,运动员伤病情况较多导致过早退役;再次,运动员退役后工作较难安置、出路狭窄。出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1987年原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体教结合模式应运而生。体教结合就是当时的管理部门提出的解决体教分离所产生的问题的办法。体教结合早期的表现形式是以业余体校为载体的学训一体化教育模式,中期则表现为借读式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教育系统的校队专业化和体育系统的专业队院校化,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南体模式”“清华模式”等,后期则引入更多的教育主体,形成多元性的社会化教育[1]。30多年间体教结合的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总体成效并不能让人满意,根本原因在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虽然前期有所结合,但后期还是各自为政,互相不认可,尤其是体育部门一直视教育部门为协作单位,不将教育部门视为同等重要的主体[2]。此次体教融合的提出,就是想解决体教结合遗留的问题。

一、体教融合的内涵

体教融合,就字面意思理解,是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但体育不仅仅是体育,教育也不仅仅是教育,体育有体育系统,教育有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体校,以及各级各类体育局和下属单位。教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局和下属单位。另外,通常把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管理部门是国家体育总局竞体科,以及下属的各省市体育局竞体科。群众体育的管理部门是国家体育总局群体科,以及下属的各省市体育局群体科。学校体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体卫艺处,以及下属的各省市级教育厅体卫艺处。从这个角度分析,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学校体育这个子类别里有交集。教育不仅仅是体育,还有很多其他诸如语数外、史地生等学科的空间,可以称体育为教育,但不能称教育为体育,即是这个含义。因此,体教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体育与教育的融合,浅层面可以理解为各级各类体育学校撤销,体育特长生回归正常教学系统。深层面应该理解为体育系统回归教育系统,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管理部门融入教育管理部门。另外,清华大学刘波教授等[3]认为体教融合重要的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融合。

这里认为的体教融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体教融合,即在低层面上体育运动类学校撤销并入义务教育系统,中层面上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高层面上体育管理部门融入教育管理部门。

二、体教融合的原因

体教融合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出台的意见,具有指示、指导和规范作用。《意见》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规范,期望通过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给出的是目标和目的,并没有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般是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国家和政府出台政策进行规范和引领。《意见》的出台也是因为体育系统存在较多问题,教育系统中的体育教学也存在较多问题。

(一)体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系统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竞技体育上的争金夺银,另一个是群众体育上的全民健身。

我国体育系统在竞技体育上的争金夺银已经做到非常优秀,想要再进一步非常难。另外,竞技体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种高度,背后是举国体制在起作用。举国体制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在体育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为三级训练体系:把在某一项目上颇具天赋的儿童从教育系统中摘取出来独立培养,成绩优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按照梯队晋级,成绩不好或者因为伤病等原因不能继续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则需要从这个梯队里退出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三级训练体系的存在,我国在竞技体育上才能不断争金夺银。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耗费庞大,成材率太低,来源和出路狭窄,越来越难以为继[4]。

在群众体育领域,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虽然总体体育人口数量较多,但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70%以上的标准,2017年大概有34%的体育人口[4]。也因为我国人口较多,虽然经济总体量较大,但人均年收入依然较低。2020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时提到: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在一定程度上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和经济收入成正比的,收入越高,生活水平越高。生活水平越高对运动健身的需求就越高。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群众体育领域的全民健身开展得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群众的收入较低,对运动健身的需求还没有觉醒。另外,场地和设施欠缺、专业指导人员不足也是制约因素。

(二)教育系统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系统中的体育教学应该主要承担学生“体”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德”“智”和“美”方面的发展。与我国在竞技体育争金夺银热闹非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生体质欠佳,学生肥胖率和近视率逐年增加[4]。据观察很多学生上了12年的体育课,竟然连一项运动技术都没有掌握。另外,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正规的竞赛活动,几乎没有参赛体验。

体育系统中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与教育系统中的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三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三者之间分离太久太大,互相之间没有促进和合作,因此各个部分需要融合,需要借助彼此的力量成长和发展。三者中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做得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就有坚实的基础。体育引入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教育系统在体育教学上已经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巨大的改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还没有形成一套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体系和系统,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选择上还存在很大争议。

三、体教融合后体育教学的方向与内容

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终极的目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并不是具体执行的程序和操作手册。《意见》中提到的八个方面是中间层面的原则和方向,欠缺的是依照目标和原则产生的“战术手册”。“战术手册”是能够直接拿来使用的操作说明书。一个良好的操作说明书可以让完全不懂原理的人也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轻松实现功能,满足需求。

社会的人员组成不仅仅是成年人,还包括了儿童和退休后的老年人。成年人是工作的人群,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群,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儿童则是未来的工作人群,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儿童需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和技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处理冲突的能力等等。老年人则是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为年龄原因,不能继续参加工作了。竞技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社会系统的一般特征竞技体育都有,例如人口的结构组成等。同时,竞技体育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特征。例如,运动员退役不是在60岁,而是在30岁左右,运动员退役之后一般还要继续工作至法定退休年龄。因此,竞技体育不仅仅是成年人的比赛,还包括了后备人才的选拔、训练、考核和使用,以及退役运动员的出路和工作安排等问题。学校体育系统把竞技体育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也就能够融合了。

经过缜密的思考和逻辑推理以后,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中有三项工作如果能够顺利开展,体教融合就能比较顺利完成。

(一)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设计

在运动训练领域,或者说竞技体育领域,想要培养一名世界冠军是一项非常复杂,花费很长时间、很多金钱,需要很多专业领域的人员互相配合的工作。有资料显示,我国男女奥运选手成才期一般需要7-14年的时间。还有资料显示,国家在每个运动员身上投入的经费高达400万-500万。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学界形成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LTAD)。它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的发育程度去划分成长阶段并提供训练的指导模型,对于运动员的长期培育发展,特别是青训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过程多年训练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训练阶段(3-5年),专向提高阶段(4-6年),最佳竞技阶段(4-8年),竞技保持阶段(2-5年)[5]。抛开目标来看,运动员长期训练计划的时间总长和阶段划分与大中小学的学制非常相似。基础训练阶段等同于小学阶段,专项提高阶段等同于中学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等同于大学阶段。如果体教融合是取消少体校等特殊学校,竞技体育回归学校体育,那么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完全可以移植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来,在小学阶段开展培养学生一般运动能力的体育课,主要内容是协调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多项基本技术、一般心理品质以及基本运动素质。在中学阶段开展提高专项竞技能力的课程,不论是体能为主的项目还是技能为主的项目,主要内容是专项运动素质、专项技战术、专项心理品质、以及训练理论知识。大学阶段的学生运动员正处于最佳竞技阶段,完全可以继续训练和比赛。

理想的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设计和现行的体育教学存在一定差异。现行的体育教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一般运动能力,高中阶段开始实施“项目化体育教学”,大学阶段则实施“三自主”的体育课。项目化体育教学和三自主体育课都是专项体育课的不同称谓,本质都是相同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中学的初中阶段。初中阶段也在培养一般运动能力,殊不知这时候应该进入专项化教学和训练阶段了[6]。专项体育课和运动训练专项化是相符合的。专项体育课由上海开始发起,2015年由姚明在两会期间提出,此后逐渐在全国流行起来。运动训练专项化则几乎从运动训练一形成就被确立下来。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设计主要由中国教育研究院的于素梅老师提出和研究。经过设计和调整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体育教学设计才能满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才能在保证完成基本学业的基础上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才能实现真正的初步的体教融合。

(二)引入青少年(大中小学)运动技能等级标准

青少年(大中小学)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是衡量在校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依据。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设计是实施体教融合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完善、引入和利用青少年(大中小学)运动技能等级标准。

目前已有的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已经非常多了。比较权威的来源有三个:

第一个是由郝光安教授作为领衔人和主持人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大中小学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实证研究”所推出的《大中小学体育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该标准涉及18个运动项目,分别是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跆拳道、体操、啦啦操、定向越野、冰壶、旱雪、气排球。2019年10月23日,《我国大中小学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实证研究》课题结题评审会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举行。研究涉及北京、河北、山西、宁夏、新疆、陕西、甘肃、重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2省市地区的267所大中小学,40000多名学生。在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小学1-3级,中学4-6级、大学7-9级,国家标准10-13级”的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基本体系[7]。

第二个是2018年4月15日发布的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体育局指导和支持下由上海体育学院研制完成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是针对普通学生的,目前已经发布11个项目:篮排足、羽网乒、田径、体操、游泳、武术、高尔夫,几乎涵盖了在学校可以开展的所有运动项目。《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各个项目确认划分为4等12级。1-3级为入门级,4-6级为提高级,7-9级为专业级,10-12级为精英级。其中9级相当于国家1级运动员水平。目前,所有项目仅对1-9级测试方法进行了规定,预留10-12级与高水平运动员等级相衔接[8]。另外,从4级开始被试者须有一定的参赛经历。

第三种来自于单项体育协会或者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比较著名的有2020年11月26日中国足球协会发布的《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编的《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教学大纲》。其他的还有击剑、射箭、现代五项、赛艇、网球、游泳、排球、马术、田径、羽毛球、举重、艺术体操、高尔夫等等都有发布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第三种的教学大纲涵盖了选材、训练计划、测试指标、测试方法、评价标准、竞赛管理等所有内容,比第一个和第二个要全面和细致很多。但是第三种的主要对象是面向少体校和业余体校等专业体育学校学生的,标准很高,训练的时间要求很长,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也很高,推广和应用难度较大。

三种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各有优缺点,可以考虑以第一个和第二个为主要参考标准,以第三种为辅助参考标准。有了标准,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也可以作为后续提高和进步的依据。

(三)引入U系列赛事

不论是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甚至是群众体育,体育竞赛都是永恒的主题。正因为有竞赛的存在,才需要训练和教学。体教融合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分别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怎么考核和衡量等问题,U系列赛事是体教融合的第三步,它解决的是学以致用的问题。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提出“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模式[9]。“常赛”是指学生要尽可能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体育比赛、积极参加官方举办的体育联赛,这里提出的U系列比赛就是正规的官方比赛。U是under的缩写,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下的比赛,例如比较出名的U15比赛,就是年龄在15岁以下的青少年参加的比赛。

按照目前的学制,考虑经济和公平的原则,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的U系列比赛,分别是小学一到三年级的U9比赛,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U12比赛,初中阶段的U15比赛,高中阶段的U18比赛,以及大学阶段的U23比赛。

这一赛制和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在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设计中曾经提到,在小学阶段开展培养一般运动能力的体育课,到初中阶段才开始接入专项体育课。但是目前通行的U系列比赛都是专项比赛。从可持续发展和循序渐进的角度来分析,建议U9和U12的比赛不涉及专项比赛,而是进行田径和体操类的基本运动能力的比赛,等到U15的时候再进行专项比赛。而且,比赛应该严格按照不耽误学习的原则进行,因此校级比赛可以放在课外活动时间,区级比赛、市级比赛应该放在周六周日,省级比赛和国家级比赛应该放到寒暑假[10]。

四、融洽的体育与教育

美国是体育与教育相互融合的范例。竞技体育或者职业体育的人才大部分都来自于教育系统,并没有单独的一个体育系统,这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之所以有这种效果和表现,是和美国的教育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离不开的。美国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任务不是很重,加上家长非常支持,所以会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10岁以后会请专业教练教授基本技术,并进行体能训练,参加各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初中以后,学业逐渐增多,学生会减少运动的项目,只参与有限的几个运动项目,并开始深入学习项目的技术和战术,还是会参加各种竞赛。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学业非常繁重,学生则固定在一个项目上进行训练和比赛。因为前期的基础好,也因后期的专项化深入学习和发展,所以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普遍较高,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职业体育都可以在教育系统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篮球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国教育系统培养出的体育人才的案例。

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理清思路、建立新体系、引入新方法后,大概呈现为: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基本完成培养一般运动能力的任务,即跑、跳、投、攀、爬、走、滚、翻转等能力。在初中阶段开始接触专项,但又不固定到具体某一个专项,而是稍微接近的项群,这也是我国项群训练理论提出者田麦久教授的思想。高中阶段深入专项学习,固定到具体的专项上,加深专项技能和战术的学习。到大学阶段则主要可以参与比赛,为职业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奋斗。

改革后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并没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准,也不做这种奢望。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和途径,让大部分儿童和少年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可以接受符合逻辑的、循序渐进的、可以测量和数据化的体育教育,让少部分有天赋的儿童和少年不需要牺牲学业,也不需要进入单独的系统就可以接受专业的教学和训练。因此,它不仅能够满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求,还能够解决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退役者的出路问题,因为学校体育教育系统需要专业的教练。另外,它还能解决体育教学到底要教授体能还是运动技术这种自身定位不准的问题、教学没有标准和数据支撑的问题、学生究竟有没有掌握运动技术等问题。最后,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为运动不足而导致的国民体质下滑、肥胖率近视率攀升等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体教融合是一项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局等联合出台的政策,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体教融合应该是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回归普通学校,应该是竞技体育回归学校体育,应该是体育管理系统融入教育管理系统。为了更好地执行体教融合政策,需要学校体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设计;第二,引入和应用《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第三,引入U系列竞赛。

根据管理学5W1H工作方法,在明确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以后,由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点做,也就成为下一个命题。体教融合后学校体育教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体教竞技融合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融合菜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