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学习视域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学习

2022-11-30朱冠华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能力发展

朱冠华,王 浩

(无锡开放大学,江苏 无锡 214011)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同时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列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创新型教师队伍”“终身学习”等热词在文件中得到体现,反映出国家层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关注,同时凸显了国家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战略谋划。通过机制将教师学习与终身学习发展深度关联,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对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智慧校园建设,给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当前,全国上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更被赋予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1]。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知识和能力水平,而教师学习是教师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升的必然途径。本文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研究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试图破解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的固化模式,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较好的切入点。

一、终身学习及教师学习等相关研究概述

(一)终身学习研究概述

终身学习是伴随着终身教育发展而逐渐被重视的。宏观层面,终身教育的理念、政策环境、支持体系等已取得重大研究和实践成果;中微观层面,如何更好地保障学习者终身学习机会和权利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目前,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国内外存在表述差异。2000年,欧盟发布的《终身学习备忘录》指出“终身学习是涵盖一切旨在促进提高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2]。吴遵民教授认为终身学习是指“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如何被开发运用的全过程”[3]。终身学习既着眼于人的发展,又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更加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具有全纳性、终身性、发展性、能动性、个性化等显著特点。本文认为终身学习是贯穿于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认知、态度等意向性的学习活动。

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学会学习”成了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4]。终身学习应该是教师的生存发展权利,要使教师学习实现从“福利”到“权利”的转变[5-6]。终身学习的价值体现可从以下维度分析[7]:(1)认识价值:终身学习可以促进学习理论的质变和学习观念的更新;(2)实践价值:终身学习可以推动现有教育和学习体系的变革;(3)社会价值:终身学习能推动社会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4)个体价值:终身学习能够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理念和体系能有效促进个体、社会、教育三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实现。

终身学习对于成人而言具有普遍性意义,职业院校教师当然也不例外。职业院校教师学习与终身学习密切相关,要在终身学习视野中探讨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才能胜任课程教学、学术研究以及专业发展。因此,从终身学习理念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角度探讨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具有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至于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笔者认为杨帆等[8]学者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持之以恒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能力项。职业院校教师学习也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终身学习思想和方法的指导。

(二)教师学习研究概述

“教师学习”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常被学界提及,可见“教师学习”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教师学习”在实践领域已具有较长发展历史,而在学术理论研究领域时间尚不长。教师学习研究与学习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自学术领域探讨教师学习以来从未间断。周钧等[9]文中提到西方对教师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从原先单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视野逐渐扩展到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人类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参与。关于国外的教师学习研究引起了一批学者的重视,如张晓蕾[10]对知识论视角下西方教师学习研究的变迁及趋势做了研究,从传统的知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论和复杂性理论对知识的认识立场出发,研究了三个不同阶段对教师学习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影响,认为如何整合“个体—群体(学校组织)—政策”系统应作为重点加以研究。这些成果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总体来看,关于教师学习的研究集中在教师学习研究述评、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实践、学习共同体等主题;研究机构以普通高校居多,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尤其突出;从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上看,数量上明显不多,质量和效果也缺乏有效检验。

(三)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研究理论成果非常之少,这种研究缺位应该引起重视。根据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调研可知,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大致为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继续教育、访学等几类。这些学习培训大多沿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往往是从单位或部门角度出发而发起,在理念和方法上缺乏终身化考虑。有的培训与终身化发展关联性不大,教师参与此类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甚理想。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学习与传统的教师学习有较为明显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1)学习内容的终身化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知识需要从终身发展的角度重新建构,既要从人的终身角度又要从专业发展角度选择和规划所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2)学习能力的终身化发展构建。职业院校教师要能从终身发展角度看待学习能力构建,比如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育人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等。(3)学习方法的终身化发展构建。职业院校教师面对的教学和产业情境变化非常快,需要有相关的方法去应对。终身学习离不开学习方法,方法和工具也具有发展性,因此要从能力发展的角度关注方法和工具的更新和迭代,形成终身化、系列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工具。

信息时代,知识数量和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产业环境变化也非常之快,没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师将很难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终身学习理念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再生性学习,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学习需要多种理论指导,如建构主义、联通主义、认知科学等。这样才能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应能赋能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系统化、生态化发展。职业院校要加强统筹工作,着力构建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学习体系。教师学习体系应是开放的、动态的,与外界系统有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交换,同时也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学习体系构建的要素和结构,这是建立教师学习体系的前提。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而言,从终身学习角度看待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终身学习视域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分析

终身学习时代,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与职场中的“职业”具有很大的契合度。唐瑗彬等[11]认为:从职业特性来看,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是“一般的”教师,除了教授文化课程或通识课程以外,还有众多的专业课,如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与职业体验课程等,还需要具备教师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即所谓的双师素养。因此,职业院校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以及校企合作工作,目的就是让教师与产业、行业接轨,掌握产业知识和基础实践技能,使得教师既要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能胜任产业实训培训,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唐瑗彬等[11]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工作任务与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其角色为学习促进者、反思实践者、技术创新者与终身学习者,学习促进者与反思实践者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共同属性,而技术创新者与终身学习者是职业教育教师特有的属性。[11]可见,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着技术创新和终身学习的重任,要能与产业接轨,与学生发展需求接轨,这是其“职业”特殊性所在。

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而言,“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及知识管理模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12]。职业院校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重要软实力。教师软实力是学校的一种文化品牌和名片,是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13]。笔者试图从微观层面,具体包括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等核心要素着手,分析其应然状态。

(一)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内容

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内容即教师学习的对象——知识。教师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术流派或者学习理论影响下有不同的特点。张晓蕾[10]在文中从三个知识论立场对学习内容予以阐述,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视角下教师学习内容主要是正式知识,更关注教师的行为和技能,以显性知识为主;在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视角下教师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师教学能力,更关注教师的知识社会建构过程,并强调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关联,推动了教师学习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系统理论和知识创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内容是整合新知、认识拓展,该知识观强调整合不同知识论立场对知识及人的认识过程的解释,将学习视为不同本体论层面(个人、群体、组织等)之间的持续互动。除此之外,学者周钧等[9]还在文中提到人类学、哲学等理论视角下教师学习的知识样态。职业院校教师学习与其他类型教师学习既有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所以教师学习内容也同样具有特定场域内的特殊性。职业院校课程侧重实践应用,与企业关联性强,与地方经济结构关联性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1]。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课程以及教科研工作特点,整合多种资源促进教师学习内容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基于学习理论整合,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内容(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基础的专业和教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职业院校教师尤其关注学科教学的职业特性和社会需求导向。(2)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知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需求,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观,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帮助其规划和选择职业。(3)产业情境知识——基于职业院校场域的情境知识迁移。职业院校教师应关注真实的工作场景,研究区域企业、产业和行业发展情况,形成与理论契合的实践情境知识。(4)群体协作组织知识——不管是产业场景还是教学场景都需要协作,职业院校教师接触的企业、行业以及各类社会培训较多,需要建立有效的群体协作机制,以促进知识的社会建构、协商,知识转化升华,为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过程与方法

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在弄清学习内容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即过程与方法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过程是较为复杂的系列过程,复杂的原因主要在于并不是教师个体的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关系到群体、情境、环境、知识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学习过程是知识、技能、情感、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在教师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方法同样复杂多样,凡是能促进教师学习质量和效果提升的方法都应研究和尝试,并对学习效果做总结和评价。方法与过程是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关于学习过程的研究较多,但对象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教师的学习过程相对较少。职业院校教师由于已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其学习动力因素与学生也不尽相同,教师与学生两者的学习过程也不尽相同。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师学习更多的是非正式、非正规学习。教育家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该方法能较好地说明学习过程和要素。再如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可见,教师学习过程是知识内化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既有以教研组层面的知识社会化、外部化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又有以教师个体的知识内化为中介的学习过程[14]。

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过程和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个体化学习:服务于专业发展的专业性知识学习。这是教师主体能动性的最直观体现,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寻找学习资料,开展关联学习,并对学习材料做有意义学习。这是自发性、内控型的,对学习行为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够较好地建构知识,能够自我反思和评价知识,形成知识链条;从终身学习内涵看,基本能完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意向性学习,该类学习以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为主[15],学习方法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主,大都属于非正式学习。

(2)小组化学习: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的素养性知识学习。旨在提高志趣,提高艺术修养,开展相关学习。这类学习是满足人的多元、多层次需求的学习,能较好地为教学提供“精神食粮”,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具有较为直接的帮助。该类学习需要专业指导和训练,因此学习方法以正式组织学习为主,但又不同于正规的学历教育,属于非正规学习。

(3)情境化学习:服务于具体情境问题解决的实践性知识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能力。问题往往来源于实践。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遇到的情境问题进行求解的知识,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个体特征[15]。该类学习是在实际情境或者创设情境中的学习,学习针对性较强,但问题或者任务有一定难度,可能需要小组协作才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小组学习、社群学习成为重要形式,学习方法也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所有学习都具有混合成分,知识的分布同样具有混合性,因此混合式学习应引起高度重视。高效的、终身的教师学习能为学习型小组和学习型学校构建提供坚实基础。

(三)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评价

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估。职业院校教师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往往采用非正式、非正规的学习,这给评估带来较大难度。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反映教师学习效果。虽然量化评估学习效果有难度,但可以通过间接量化和质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予以指向性评价。朱冠华文中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构建,即学生评教指标和教师教科研创新指标,这两个指标相互印证、相互影响[12]。教师知识增长与创新是教师学习发生的标志[14]。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评价与教师知识管理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从以上文献所提到的角度入手分析,同时也应该结合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

由此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职业院校教师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1)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等指标的发展,可以通过科研成果、相关荣誉、成果转化、校企研发等方面指标予以考察。(2)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内在的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体验,教师通过学习掌握大量的隐性知识,能够增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所具备的素养、能力和个性化特征等外化行为指征[16-17],这两项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教师学习效能,反映出学习成果转化率。(3)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终身学习要求每个人终身参与,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终身的,因此教师学习需要与社会交互,要能够完成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职业院校教师更应该率先垂范,服务于产业、行业发展,因此教师的社会评价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对其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指标。(4)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指标可以与教师教学效能相互验证,评教指标重点关注教师学习内容和方法、知识水平和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5)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学生学习水平、能力、态度等,还要关注教师学习对学生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外显指标的影响。

三、终身学习视域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学习推进路径

(一)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提升教师终身学习动机水平

学习氛围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学习氛围本质上是一种气氛,关系到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学习环境或氛围对人的目标和动机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职业院校教师的学习需要和期待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帮助教师维持学习行为。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应是“内塑式”的,利用信息化工具、平台和资源等开展的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从终身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从而促进自身和专业能力发展。终身学习体系要求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要建设好学习型社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宣传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者形成积极的学习情绪,提升学习者内部和外部动机水平。

职业院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教师终身学习氛围:(1)加大终身学习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不断推广终身学习理念;(2)重点案例推荐,对于取得较大成果或突出贡献的教师事迹进行跟踪报道,凸显教师学习的重要性;(3)努力提供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主动融入学习;(4)建设学校特色的学习品牌活动,以文化品牌活动引领教师学习需求和动机,以品牌带动学习参与率,从而促进教师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

(二)构建智慧化学习环境,支撑教师便捷、个性化、高效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离不开信息学习环境。在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已由理想向现实转变,正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尤其是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对教育结构、模式和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智慧化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样态。智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学习支持环境,它包含和整合了多类学习要素: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基础,个性化教学作为学习的组织形式,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作为学习目的[18]。由此可见,智慧学习环境能为职业院校教师便捷、个性化和高效的终身学习提供较好的软硬环境支撑。智慧学习环境能充分吸收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特别是脑科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职业院校教师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个性化支持环境。

因此,职业院校在建设智慧学习环境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根据专业、学科并结合教师需求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不能脱离学校发展实际盲目建设;(2)智慧学习环境要能够对教师学习行为、兴趣等学习状况做检测,并能根据学习过程数据提供学习优化策略建议;(3)智慧学习环境要能够精准构建学习者学习模型,从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能力输出等维度为职业院校教师建立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模型,并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画像,为学习诊断提供精准服务。

(三)构建学习研究联盟,创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终身成长

职业院校应牵头与其他院校、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合作研究联盟,研究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生态系统建设,通过合作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师学习的内容、资源和环境。建立合适的机制保障研究联盟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通过研究联盟建设丰富职业院校教师学习供给,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完善。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已有大量相关研究证实了其关联性。学习共同体是指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为目标而形成的整体,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交流互动过程中的密切联系、共同目标、归属感和认同感[19]。武斐婕等[20]从教学角度研究了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只有将其个体活动同合作性活动有效统一,既寻求个性的认知又与同伴进行充分的交流,才能快速高效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习共同体建设符合终身学习理念,既可以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又能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参与、共同协商等意识和能力都是终身发展的,不是一次性的。

因此,职业院校和教师团队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积极组建学科学习研究共同体,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学习交流促进学科发展;(2)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将不同地域有共同价值取向和学习需求的教师组建成学习共同体,组织学习、研修和讨论;(3)组建个人发展差异化学习共同体,个人发展包括专业发展、素养提升、人际交往等,能够根据教师个体成员需求和发展组建差异化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组建应秉持动态、开放的原则,要能与其他院校学习共同体互通,促进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互动,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成长。

(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教师学习成果转化

职业院校很多教师与企业生产一线交流较多,学习研发能力较强,在产学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化成果。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开发相关产品能够优化产品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知识产权和保护机制不完善,很多教师不愿意分享知识成果,成果转化率较低。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的倡导者和主导者之一,理应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教师主动学习,融入产业发展,积极转化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教师学习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学习成果转化率应该是衡量教师学习效果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职业院校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当联合建立相关产权保护规范,保护教师在教学、学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成果,对侵权行为有明确的处理办法,并为教师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建立奖励机制。对于教师通过学习实现专业成长,取得重大研究突破的应予以重奖,并设立创新发展基金,让教师学习成果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认可。(3)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精神激励包括灵活的休假、作息制度、评奖评优职称晋升优先考虑、安排出国学习等;荣誉奖励包括对于学习效果突出的教师予以表扬、通过媒体平台予以宣传表彰,增加学习榜样的号召力和影响力[21]。通过科学合理的产权保护机制建设,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将学习贯穿整个人的终身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职业院校教师学习成效与职业院校发展密切相关。终身学习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应是发展的、可持续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高质量的、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队伍离不开教师终身学习。本文基于终身学习理念展开对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研究,重点研究了职业院校教师学习要素,并提出了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的路径策略。职业院校教师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社群性。教师学习的内容、过程、要素和方法等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的,并通过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属于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或范式。因此,职业院校要注重相关场域内有利于教师学习的优质资源集聚,为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创造积极条件。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能力发展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