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实证调查与路径建构
——以无锡市为例

2022-11-30张启森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无锡市创新型产教

高 红,张启森

(1.无锡开放大学,江苏 无锡 214011;2.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3)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无锡市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有“太湖明珠”的美誉。《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紧抓国家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产业强市,打造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创中心,打响中国第一工商名城品牌[1]。当前,无锡市“科创明珠”的城市定位亟需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思维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支撑。锚定“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无锡市职业教育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着眼于无锡市乃至江苏省、长三角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着力打造一支创新型人才大军。

一、研究设计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本文以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育为研究视角,尝试通过全面调研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剖析人才培养全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无锡市职业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机制创新举措、成功实践案例、特色育人模式,今后如何进一步发挥政行企校育人合力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课题组首先通过网络查阅搜集近年来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报告、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并借鉴国内外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做法,寻找差距。同时,在无锡市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中分别选取2-3所典型学校作为研究案例,分析这些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育人模式。为更深入细致了解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产教融合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面向职业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聚焦学生创新素养、专业兴趣、企业项目参与、社团活动、竞赛历练、1+X证书、实训场地、教师教学、学科教材、课程设置、产教融合等方面。问卷调查主要在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进行,借助“无锡市大中专院校创新创业平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开放大学、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近20所职业院校学生广泛参与填写问卷,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获取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目前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500份,有效回收问卷1492份,覆盖面较广,数据可信度高。课题组还邀请无锡市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产业教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校企合作单位HR负责人以及行业协会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教师也为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出谋划策。

二、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育实践成果

(一)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转变

1.师生对创新素养重视程度大大提升

九成以上师生均认为“创新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职业院校的师生对创新素养的培养普遍非常重视。

2.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

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对职业院校的看法大大扭转。无锡市职业教育取得的累累硕果已开始转变人们的观念和行动,越来越多的锡城家庭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就读,一些热门专业招生异常火爆。

3.职业院校对经济社会贡献成效显著

调查显示97.5%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感到满意,90.83%的学生对学校教学设备和实训场地满意。98.87%的学生表示学校教师整体“敬业认真,知识渊博,工作负责”,七成以上的学生还表示“老师经常牺牲自己的时间辅导学生”。访谈中,对“政府重视产教融合,积极参与协调整合资源,宣传引导,有极好的激励保障措施”表示“非常满意”的企业占六成以上,其余企业均表示“比较满意、还需进一步改进”,说明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社会赞誉度较高,无锡市职业教育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

(二)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数据分析

1.高技能人才培养出色

无锡市职业院校近五年来共开设专业超过220个,基本覆盖本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每年输送5万名技能人才,其中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达1056人,多聚集在优势产业[2]。

2.创新型人才队伍壮大

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愈发得到重视,每年都有多名职校学子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精英赛、青少年科技大赛等活动中摘金夺银。多人被评为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和无锡市技术能手、江苏省紧缺急缺高层次人才、江苏省技能标兵等;还有不少同学入围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国家集训队。职业院校人才辈出,创新型人才队伍壮大。

三、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

无锡市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各有特色。

(一)扎根江苏,服务地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江苏智能制造先行优势,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整合人力、装备、技术、信息、文化等要素,聚集引导、发展、服务三大动力,满足企业创新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两大服务需求,创新构建了“两服务、三聚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3]。

(二)校企校地,同频共振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江苏省第一个“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公办高职院校,着力打造全国高新区高职教育“区校一体”新吴模式,目前共与20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开发课程100余门,教材100余部,共建6个协同创新中心,20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产业教授近80位,完成校企合作项目课题240项,授权发明专利32项,专利转化9项[4]。该校还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双主体、三维度、四通道”园校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和政产学研社深度融合[5]。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校企订单班、冠名班,组建“宝马BEST项目班”“通用项目班”“广汇华东大区班”“无锡东方AHK班”“宾宇建筑BIM班”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产教联盟,跨域合作

近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育人产教联盟,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长三角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目前,无锡市职业院校已经牵头成立17个市级和10个省级及以上职教集团(产教联盟),通过发挥教育、产业资源优势,跨界融合、跨域合作,协力培养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

(四)重视实践,课程改革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开源创新学院,开展虚拟创新班、导师制项目课程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立了融通识课程、隐性课程、专题教育、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等5类课程于一体的“五位一体”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还依托校内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和无锡市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全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6]。

(五)多元融合,打造特色

(六)优化管理、多元评价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一总四主,产教融合”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形成“校企对接、工学结合、做学教合一、多元评价”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改革特色鲜明[8]。

四、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实困难剖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提质升级,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愈发凸显。访谈中,98.82%的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素质”表示“整体满意”。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能力”表示“非常满意”的不到一成,大部分企业提出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动手实践能力欠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是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最迫切需要提升的主要问题。经调查梳理,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创新内驱动力不强劲

职业院校的学生自信不足,对创新潜力的自我认同感较低。一是学生专业兴趣不浓,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热情。近一半学生表示目前学习的专业不是内心最钟爱的选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阶段消极被动,疲于应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二是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技能掌握有瓶颈。调查中发现学生获得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证书较少。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学习专业有点吃力,认为自己没啥潜力,对创新“望而生畏”。

(二)政策与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大部分企业认为政府的相关政策与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顶层设计。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希望政府着重发挥好统筹与协调者的作用,设立产教融合发展专项资金,给予物质保障;搭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业人才数据库;希望政府制定评价、监督机制,奖惩有据;制定产教融合法律法规,界定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33.89%学生表示由于缺乏学历上升的通道,无法进一步提升学历,容易丧失信心。

(三)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表现在:(1)项目参与少。只有25.83%的学生表示跟着老师参加过校企合作项目,没有参加过的学生将近75%。(2)参与专业社团少。参加过专业社团的学生比例较低,仅有39.72%。(3)赛事历练不够。10%左右的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8%的学生获得过校级荣誉,还有80%的学生没有获得过相关竞赛的荣誉。

二是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场规划指导不够。26.67%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今后的就业方向和专业要求,希望学校能有更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三是教学过程中教学各环节创新指征不够突出。表现在:(1)教材“脱节”。部分专业教材不是最新版本,不少内容已经不合时宜,无法和企业的最新发展需求对接,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2)教师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老师们的创新能力较弱,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意指导。(3)跨学科课程少。30%的同学认为学校提供的主要是专业领域的课程,跨学科课程少。(4)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不足。绝大部分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开设2-4个学期,仅有个别学校能开设5个学期以上。(5)学校理念重视不够。部分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创新型人才缺少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措施,师生创新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6)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不够。调查显示,不少专业老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短,尚未深入企业一线,不了解企业的技术瓶颈,教学没有针对性。

(3)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紧张。独立学院的办学发展虽然得到母体学校、合作投资方的支持,但其非财政来源的办学经费不够充裕,不能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现有教师的相关培养及进修提供有力的支持,师资建设经费相对不足,因此,难以有效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

(四)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

72.53%的企业认为“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是妨碍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专业设置滞后,学科建设规划不合理,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跟上企业的发展需求,容易造成人才供求脱钩。同时,“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不深入,缺乏行业协会有效指导”等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少企业存有顾虑,主要是“企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收效周期太长;订单式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容易跳槽,人才流失,企业损失太大”,企业的主动性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产教融合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五、无锡市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育路径构建

(一)引领者角色中的政府行为

1.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创新型人才不仅指那些事实上已经为社会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而且还应该包括那些具备创造性素质、可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甚至应该包括那些还不具备某一领域的创造性素质但具备比较好的创造性潜能的人[9]。一线技术技能工人,也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政府应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将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放到终身教育的框架中去开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既着眼于在校期间技能的锻炼和获得、创新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更着眼于今后迈入职场参与职业培训、成长为企业骨干的需要。

2.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

政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引领者”和“规划者”,应发挥好统筹与协调者的作用。一是要进一步扭转大众和社会的偏见。通过职业教育周系列活动,以及“无锡市职业院校产业发展贡献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评选制度,破除老百姓的传统固有成见,改变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成才观”;二是从政府层面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升学、就业、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待遇给予切实的政策保障,真正做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从而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要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完善对学校、企业的评价监督机制,奖惩有据;四是继续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设立产教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除了继续大力支持“双高”院校、“领航”学校的发展,更要进一步向其他职业院校加大资金的倾斜,提升实训基地、教学设施的配置。政府还要进一步提供校企对接平台、咨询服务、企业准入制度等,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库。

3.畅通学生学业晋升通道

无锡市产业经济发达,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高要求。目前,无锡市在部分学校中开展了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4+0”贯通培养,以及实施对口单招、普职融通,通过多种方式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但是,无锡市职教本科院校数量与无锡市产业发展需求极不匹配。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还不畅,不利于吸引优质生源,不利于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尝试在“双高”院校中试点布局,力争实现无锡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同时实现高职和中职职教资源的调整优化,确保学生向上发展的空间。

4.创新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不同技能等级缺乏有效联通,证书培训体系不完善,用人劳动制度与育人教育制度分离、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分离等问题[10]。人社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人社厅发〔2021〕7号)提出要根据技能人才参加一定层级技能大赛获奖情况、技术攻关和创新等贡献作为晋档或跨档条件[11]。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借鉴日本的“职业段位”制度,设置专业水平的不同等级要求,对企业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进行分层分级划分,将“创新”的能力要求主动融入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接人才标准,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前瞻性、连续性。

(二)人才培养探索中的学校行动

1.根据产业发展和区域需求实现专业设置动态调整

无锡市职业院校要梳理品牌意识,建设特色专业,重点解决专业重复率高,特色专业、人才紧缺专业、重点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不健全问题。聚焦无锡市特色农业、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4个未来产业集群以及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应不断拓展校地合作效应,优化布局,错位发展,积极实现“一地一特色”,“一校一方案”,实现校企校地同频共振,大力培育各行各业创新领军人才。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知识掌握薄弱、跨学科素养缺乏以及实践能力弱是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教学中应当立足学生学情,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瓶颈”,推动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培养,深入开展1+X证书试点,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推行产业教授制度,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技能大师等加入学校教师团队;同时,学院高技能人才走进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更好了解企业“卡脖子”问题。注重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71.39%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相关平台,比如成立工作室,师生合作,系统提升创新素养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项目中成长”;56.11%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比赛的舞台,锻炼才干,以赛促学。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希望有更多去企业参观学习交流的机会。

3.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学生所属专业的需求培养相关领域内的创新人才,从而形成不同的特色。而不能“千篇一律”,对不同的学生提一样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加多元,不能唯分数论。具体而言,第一,对学校的质量考核指标中应该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引导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第二,学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中应该包含创新评价,寓赛于教,在授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第三,扭转过去重考试、轻实践的局面,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适切性、针对性,提振学生创新信心。

(三)紧扣需求导向激发产教合力

企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依赖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俱佳的人才作支撑,但这样的人才目前非常“稀缺”,必须通过产教深入融合,解决人才与岗位的适配难题,从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应以多种形式实现产教深度合作。访谈中,大部分企业均表示“愿意参与分享技术瓶颈,联合学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愿意“将新产品实验室建在校园并对相关专业学生开放”,愿意“提供奖学金,对职业院校创新力强的学生给予支持,并第一时间录取到本单位工作”,愿意“提供强大的经费支持,对创新型师生给予奖励”。还要加大行业协会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行业指南、产教对接平台、第三方评估、资质评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行企业、行业协会参与职教集团(职教联盟),通过多元联动,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与人才培养评价,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双创平台,借助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推动职业教育成为构成产业链、产品链、供应链、资金链、信息链的“砖瓦”和基本要素,形成育人合力。

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无锡市职业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机制创新举措、成功实践案例、特色育人模式、现实困难以及路径建议,但仍存有一些局限,主要是问卷调查的样本数量相对无锡市42所职业院校,近20万在校生而言显得样本数量尚小;无锡市教育局相继颁布《无锡市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实施方案》以及《实施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2021—2025)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城市的意见》,给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这些效应和成果将在未来逐步显现。在政策的指引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职业教育更加繁荣。

猜你喜欢

无锡市创新型产教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从一道新的无锡市中考折叠试题谈起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