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洁主任运用通元针法分期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验

2022-11-21洪君茹王天柱指导

福建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养神张洁针法

洪君茹,王天柱 指导:张 洁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是由于后循环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各种原因引起[1],呈现反复发作的特点,可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2-3],病情多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张洁主任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福建省名中医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神经、运动系统疾病的针灸康复研究,师从通元针法创始人赖新生教授。张洁主任根据PCIV发作期、缓解期虚实标本的不同,将通元针法“通督养神”及“引气归元”针法灵活运用在该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张洁主任,侍诊左右,获益颇多,现将其运用通元针法分期治疗PCIV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有分期,易反复发作

PCIV发作之时,患者自觉头晕目眩,天旋地转或头部昏沉,摇晃漂浮感,如坐舟车,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积极就医治疗后症状能得到较好控制,从而进入缓解期。缓解期由于眩晕、恶心等症状不明显或基本消失,临床中易被忽视,失于治疗,导致眩晕反复发作。因此,张洁主任认为:治疗PCIV除了在发作期采取积极有效治疗措施,改善及缓解相应的症状外,还应该关注到该病反复发作这一特征,重视缓解期的治疗,防止或尽量减少眩晕的复发。

2 分期辨证,虚实为纲

PCIV属中医“眩晕”“眩冒”范畴。《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等,均指出眩晕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髓海亏虚有关。孙思邈在《千金方》中首次提出了“风热痰致眩”的观点,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论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无痰则不作眩。”《仁斋直指方》中记载:“瘀滞不行,皆能眩晕。”以上论述均表明风、痰、火-瘀均为眩晕的常见致病因素。《素问》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明确了眩晕的发生与肝有关。眩晕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是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或气血虚弱,髓海不足,清窍失养。

张洁主任认为PCIV辨证应以虚实为纲。《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正斗争及其消长盛衰的变化决定病证的虚实。PCIV发作期病势较急,症见头晕目眩,甚者天旋地转,此时人体邪盛正虚,脏腑经络功能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风、痰、火、瘀”实邪乘虚上扰清窍,或内生风邪,肝阳上亢,上犯清窍,或脾胃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内生痰湿,上扰清窍,此时以邪实致病为要。缓解期眩晕症状及伴发症状基本消失,此时人体正邪相争仍在进行,正气虽损,但仍能与邪气抗衡,故眩晕症状缓解。若正气虚损愈重,此时以气血不足、髓海亏虚为主,脏腑气血不能上达头目,髓海清窍失养,或脏腑气血阴阳不足,则邪气易于伏留再发或内生,“风、痰、火、瘀”等实邪易再次上扰清窍,以致眩晕症状反复发作,此时当以虚中夹实,以虚为本,兼有邪实。

张洁主任基于PCIV不同时期虚实不同,认为发作期病势较急,以邪实为要,应祛邪泻实为侧重,消除或缓解眩晕症状,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缓解期以本虚为主,邪实尚未完全平息,应标本兼治,扶正固本为主,辅以祛邪泻实,使正盛于邪,邪祛病安,防止本病反复发作。同时,张洁主任认为该病无论虚实,皆因脏腑不调、阴阳失和所致,提倡将调和阴阳为大法的通元针法应用到PCIV疾病的治疗中,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使脏腑气血阴阳平和,则清窍安宁,眩晕不再发作。

3 通元针法分期治疗PCIV

通元针法为赖新生教授所创立的一种针灸治疗法则,包含“通督养神”针法与“引气归元”针法[4-5]。赖老认为:“基于阴阳失衡的基本病机,临床运用时依据不同疾病或症状,通元针法中的一元二分法可合用也可以单用”。张洁主任基于通元针法立论思想及对PCIV分期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将其运用在PCIV的治疗中。发作期单用“通督养神”针法以祛邪泻实;缓解期予以“引气归元”针法为主,辅以“通督养神”针法,以扶正固本,兼祛余邪。

3.1 发作期 单用“通督养神”针法。眩晕发作期临床表现为眩晕突然发作,可伴见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听力减退、视力模糊等,以邪实为主,治以“通督养神”针法。针刺穴位取百会、前顶、后顶、大椎、脑户等督脉尤其是头部诸穴。督脉诸穴可振奋、生发阳气,濡养脑府之神,且脑部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取头部督脉腧穴亦有近治作用;同时配以相应背俞穴如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以调理五脏功能,补养气血,使生化有源。诸穴合用,督脉得通,诸阳得升,阳气充盛,脑神、五脏得养,五脏精气内守,五脏得安,气血津液运行得畅,通督祛邪,邪祛病安。

3.2 缓解期 以“引气归元”针法为主,“通督调神”针法为辅。眩晕缓解期一般为发作期经治疗或自行缓解1~2 d后,此时眩晕及伴随症状得到改善或基本消失,以本虚为主,兼有邪实,治以“引气归元”针法为主,辅以“通督养神”针法。针刺穴位取中脘、天枢、关元、气海、归来,配合印堂、神庭、人中等督脉脑部腧穴,以通调任脉经气和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方中取少许通督穴位,是为达到从阳引阴,阴阳平和的作用。诸穴合用,通调气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激发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潜能,使阴阳平和,气有所主,在扶正固本的同时,祛内伏之邪,防止本病反复发作。

4 通元为主,加减配穴

针灸治疗疾病应针对疾病的主症,确定相应的治法,选用一定的腧穴为主穴,再根据兼证的不同适当加减配伍腧穴。针灸辨证论治通过疾病的不同证型的共性特征(即症)选取主穴,再根据不同证型的个性特征(即兼证)配伍其他腧穴予以治疗。张洁主任在运用通元针法治疗PCIV的取穴同时常根据兼证加减配伍取穴: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痰浊上蒙加内关、丰隆;气血不足加血海、足三里;肝肾阴虚加太溪。

病例介绍

庄某,女,70岁,初诊日期:2021年12月21日。主诉:反复头晕1年余,再发加重1 d。1年余来反复头晕,呈眼前一过性眩晕,持续约3~5 s,偶伴头痛、胸闷、心悸、汗出,无耳鸣、视物成双、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恶心呕吐,无眼前黑蒙,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期间住院治疗2次,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经“改善脑循环、稳斑、降压、抗血小板凝聚”等治疗好转后出院,但疗效维持不满意。因眩晕反复发作,害怕出门及社交,呈焦虑状态。1 d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发,性质同前,眩晕程度较前加重,伴站立、行走不稳,脚踩棉花感。颅脑MRI示:双侧额叶、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死。既往高血压病史18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近期血压波动在110~160/60~70 mm Hg。辰下:发作性头晕,头部昏沉,眉头紧蹙,伴行走不稳,口苦口干,纳可,入睡困难,寐而易醒,多梦,二便调,焦虑状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浅深感觉、复合感觉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闭目难立征(-),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西医诊断:①后循环缺血;②多发腔隙性脑梗死;③高血压。中医诊断:①眩晕;②失眠。证型:气血不足,痰火上扰证。针灸处方:①发作期:取穴神庭、百会、前顶、后顶、脑户及双侧风池、厥阴俞、肝俞、内关、丰隆、太冲、行间,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均行平补平泻手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隔日1次,连续针刺2次后,头部昏沉、脚踩棉花感基本缓解,进入PCIV缓解期。②缓解期:取穴印堂、水沟、中脘、关元、气海及双侧天枢、归来、内关、丰隆、太冲、神门,除水沟外,余穴针刺得气后均行平补平泻手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隔天1次。连续针刺10次,口苦口干症状缓解,夜间入睡容易,睡眠沉稳,梦少,治疗期间无再发头晕。3个月后电话随访,眩晕未再发。

按:PCIV为后循环卒中的高风险因素,临床多缠绵难愈。患者因症状反复发作而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本案患者年老体虚,气血不足,脑髓亏虚,平素情志焦虑抑郁,郁久化火生痰,痰火之邪上扰清窍,故发作之时呈一过性眩晕,眉头紧蹙,头部昏沉感。此时痰火邪实为盛,故应注重祛实邪,取神庭、百会、前顶、后顶、脑户及双侧风池,配合诸穴通督祛邪,开窍醒神,止眩祛痰清火,则发作症状得缓;缓解之时邪气不甚,以补虚壮元、升清降浊为法,取中脘、关元、气海及双侧天枢、归来,引气归元为主,同时予印堂、水沟安神开窍,配伍双侧内关、丰隆、太冲、行间、神门穴祛痰降火安心神,巩固先天之本,扶正兼祛邪,防止病症频繁发作。

5 小 结

PCIV临床呈反复发作的特征,张洁主任充分认识本病发作期与缓解期正邪虚实的不同,在疾病不同时期运用通元针法分期治疗。同时结合辨证分型加减配穴,充分发挥针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作用,使脑神得养,五脏安和,阴阳平和,故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养神张洁针法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IQ Test
CL Sounds
南瓜小人
柠檬酵素
养神为先助长寿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