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式教学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应用

2022-11-16滕传姮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

上【摘要】本文基于中职教育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以“中国文学作品专题选读”的专题教学为例,具体论述专题式教学理念指导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提出“三线齐驱”强化学生人格培养、“向上向善”聚焦课程思政、“学思践悟”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虚实相生”攻克教学重难点、“三阶多元”构建动态评价机制等教学实施策略,并对专题教学实施效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 专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029-05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支撑。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为未来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深挖语文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语文教育教学全过程,对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语文课程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笔者发现,虽然大部分中职教师都能认清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有效教学方法、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导致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仍然处在较浅的层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为此,笔者近年进行了“中国文学作品专题选读”的专题教学研究,旨在探索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促进学生德技并修。

一、专题教学的设计思路

“上善”向来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只有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才能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做到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实现价值观的引领。在设计“中国文学作品专题选读”专题教学过程中,笔者以《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为学生学习方向,旨在引导学生将向上向善文化作为人生底色,培育学生向上向善的情怀,阐释好中国精神、传递好中国声音。

(一)分析学情,把握起点

多维、立体的学情分析是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过程的基础。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设计出真正面向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情,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在“中国文学作品专题选读”专题教学中,笔者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会计专业203班的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为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笔者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调查形式,从基础知识、认知结构、思维特点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动态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发现:该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弱,知识结构较单一,思维活跃但创新力不足(如表1所示)。

(二)转变思路,重组内容

为了深入开展专题教学,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笔者将我校现阶段使用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接,重构教学内容体系,选取了《合欢树》《卖白菜》《善良》《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我爱这土地》等五篇课文作为研读对象,并组织开展了一次读书报告会,五篇文章与报告会分别对应孝、信、善、德、忠、悟等六大思政要素。根据专题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语文专题教学为抓手,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将责任、诚信、友善、敬业、爱岗、创新等职业素养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融通听、说、读、写等四大语文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内容的经典性、时代性,注重活动的情境性、实用性,从而构建符合生情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文道合一”。

(三)确定目标,对接能力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职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言理解与运用,倡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二是思維发展与提升,倡导学生通过语言运用提升思维能力;三是审美鉴赏与发现,倡导学生通过品位语言艺术提升审美境界;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根据学情分析,结合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笔者细化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的鉴别能力和文学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品位、人文素养,不断强化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双线突破。基于此,笔者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同时,根据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需求,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学目标,笔者确定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如表3所示)。

二、专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三线齐驱”强化学生人格培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笔者以为,在课程教学中授业是基础,解惑是手段,传道是目标。因此,在“中国文学作品专题选读”专题教学中,笔者在完成基础知识讲授的基础上,融入尽孝、守信、行善、立德、效忠、开悟等六大品德,引导学生在鉴赏、传承、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责任、诚信、友善、敬业、爱岗、创新等职业素养,促进语文知识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如《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是一篇议论性演讲稿,文中通过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替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学子照看行李包的故事,以及接近人生终点的冰心关心老年病人状况的感人事例,揭示了“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这一主旨。在本文教学中,笔者围绕“人格之美”这一要素,设计了“感知人格之美→感触人格之美→感受人格之美→感言人格之美→感悟人格之美”的教学主线。为了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笔者设置了“什么是大写的人”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所见所闻,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挖掘文章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最后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大写的人应当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大写的人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职位的高低,不计较付出、不讲求索取,能热心助人、奉献社会、关心国计民生。一言以蔽之,大写的人应当是人格高尚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人格、品悟人格,最终形成高尚人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围绕“人”设问,引导学生感知文中主人公的高尚人格,然后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发表观点的学习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落实语文课程思政,实现语文素养、品德修养、职业素养等三条教学主线并驾齐驱,协同发展。

(二)“向上向善”聚焦课程思政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专题教学过程中,笔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教学改革,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用优秀作品教育学生向往追求讲道德、守道德、行道德的生活,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将“向上向善”的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推动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教学《合欢树》一文,笔者围绕“孝”这一思政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为教学目标,设计了披文入情、寓情于物、寄情于事、情由此生等四个教学环节,在让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结构、意象、情感等要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合欢树”这一意象的丰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和家国情怀。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安排了“文中寻眼”的学习环节,设计了“什么是文眼?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有何寓意?”三个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立意和主旨,寻找文眼,并学习象征手法及探寻“合欢树”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从而理解“合欢树”就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是文本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主题的“钥匙”。在答疑的过程中,学生深刻领会了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及深深的愧疚之情,加深了学生对孝道善情的理解,进而转化为尽孝行动。

(三)“学思践悟”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

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悟而学,是实现语文学科深度学习的基本过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积累经验,使学生的思维从直觉感知走向理性判断,最终生成智慧,这样的学习才具有深度。以“读书留痕,美文共享”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是“中国文学作品专题选读”这一专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和中华经典诵读推荐篇目的阅读要求,在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笔者将《故都的秋》《学做一个人》《理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热爱生命》等名家名篇作为读书报告会的研读对象,并为学生提供读书报告模板,然后通过组织小组交流、模拟发言训练、修改发言稿、小组团队呈现、教师点评、指导嘉宾评价等活动,让学生从文学鉴赏、职业素养、个人认知等方面进行读书分享,同时细化和强化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从而使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情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笔者通过有层次的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正面人物的正能量和高尚精神品质,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或从文本中学会辩证处理生活事件和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向上向善的美好情操,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

如在分享陶行知《学做一个人》的阅读活动中,笔者设置了“分享读书收获”环节,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阅读交流,引导学生总结陶行知提出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应具备的三个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三要有獨立的职业。最后,笔者根据学生的感悟进行小结升华:阅读是一场遇见,阅读《学做一个人》让同学们遇见了陶行知先生,并聆听他对做一个人、做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诲,进而思考如何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本次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故都的秋》等文章,学习其中的人生哲思;然后在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引导下,思考“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这样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接着在《学做一个人》的阅读实践中感悟为人之道,很好地实现了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

(四)“虚实相生”攻克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生课余时间主动学习意识薄弱,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欠佳,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自信不足,学习创新能力较差等学情,笔者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使用学习通平台的各项功能辅助学习,帮助学生在任务清单的指引下有效管理课余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利用大量可以随点随看、随学随用的微课和短视频等网络资源辅助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营造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空间贯通始终的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构建“虚实相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攻克教学的重点难点。

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笔者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拓展了语文学科的育人空间和内涵。线上,笔者运用新华网推出的微信扫码“测测看”游戏活动,布置“国家需要你挺身而出,正值青春的你会如何选择”等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进入虚拟学习情境,了解李大钊、鲁迅、江竹筠、钱学森等爱国仁人志士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线下,笔者设置诵诗文、品意象、悟诗情、表心语、深拓展等五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品读诗歌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比较、赏析、体悟诗歌的情怀,然后通过开展诗歌诵读会等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完成诗意与诗情的感悟,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搭建了虚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线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学习,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五)“三阶多元”构建动态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学实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中国文学作品专题选读”专题教学中,笔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双融合”的思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结合中职生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因素,将学习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并设置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的评价权重,其中课前占比15%、课中占比75%、课后占比15%。具体而言,主要是在课前开展诊断性评价,通过课前题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中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课中及时交流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即通过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教学平台自动评分、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一方面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基本数据。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育人功能,笔者还结合学生就业、创业、升学等终身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细化过程性考核指标,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等纳入评价内容,同时设计知识技能评价表和情感态度评价表,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的评价观测点,落实增值性评价,优化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了基于过程、三维考核、多元评价的“三阶多元”语文课程动态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专题教学的效果

以专题的形式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取得了较突出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呈现出“三聚焦、三提升”的发展态势,有效达成了专题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实现了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融合,落实了课程思政。

(一)聚焦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丰富的言语学习情境中,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如教学《卖白菜》一文时,学生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演绎了文本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细节——多收一毛钱,并通过抓关键的字、词、句理解文本,对母亲为什么流泪、为人之道、立信之基等进行了较有深度的思考,从而领悟了文本的内涵:一毛钱虽少,但诚信无价,不能因小失大,丢了做人的本分。在点评欣赏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提升了语文应用能力、发展了思维品质,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后续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专题学习,我校会计203班学生能够快速找出文眼的占比由原来的13.60%上升到90.90%,能够自信、从容、流利分享读书心得体会的占比由原来的25.00%上升到88.60%,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

(二)聚焦情感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品德修养

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形象的分析、情感的感悟等,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与技能,还感悟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情感,如领会了文本所传达的孝悌意识、诚信品质、友善文化、人格魅力、爱岗敬业等道德素养,受到了文本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如在教学《合欢树》一课的“解读英雄母亲家书”环节时,笔者让学生品读赵一曼、李淑华、赵德莉三位英雄母亲的感人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还在故事中感悟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传统美德,产生向上向善的个人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人文品德修养的提升。

(三)聚焦课岗对接,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实施“中国文学作品专题选读”专题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注重教學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对接,深挖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职业道德元素,使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够与职业素养核心内容无缝对接,如:《合欢树》“尽孝”的主旨对接职业道德中的“责任”、《卖白菜》“守信”的主旨对接职业道德中的“诚信”、《善良》“行善”的主旨对接职业道德中的“友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立德”的主旨对接职业道德中的“敬业”、《我爱这土地》“效忠”的主旨对接职业道德中的“爱岗”、读书报告会“开悟”的主旨对接职业道德中的“创新”。在岗课对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又完成了职业素养的培养,感悟了“行孝就是尽责、做人就要诚信、为人需要友善、做事必须敬业、爱国就要效忠”的人生道理,而且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专业岗位工作能力有效结合的比率也由过去的25.00%上升到了90.90%。

专题式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异,与单篇课文教学所不同的是,专题式教学主要围绕某一专题选取内容、情感等相似的一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这组文章进行集中、深入的分析和学习,最终达成某一专题教学的目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专题选读”专题教学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专题式教学能够产生很好的聚合效应,能有效地将各篇文章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聚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个性化言语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黄启良.寓德育渗透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

[2]王菲.中职语文教育功能再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杨秀娟.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1(46).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中职学校耕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1B172)、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向突破、三全混合’中职语文专题教学‘课程示范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1B171)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滕传姮(1979— ),广西玉林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