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孟英对痰热证的舌诊认识及诊治思路探究*

2022-11-07吴亦荷吴亦枫蒲亦乐张皓倩

中医药导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医案王氏气机

吴亦荷,吴亦枫,金 琦,蒲亦乐,张皓倩,关 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王世雄(1808-1868年),字孟英,浙江钱塘人,是晚清著名的中医学家,尤精于温病学,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并称为“温病四大家”。舌诊是温病学诊法中的重要内容,王孟英继承了叶天士等医家有关舌诊的经验与理论,结合其自身的临床经验发挥创新,集19世纪60年代前温病学理论之大成,对温病舌诊的发展做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1]。王孟英生活于清代末年,当时因温补学派遗留滥用温补之风,加之过食肥甘厚味,痰热之证颇为多见。《王氏医案续编》[2]中载有眉批:“孟英于温热痰饮,独有心得”,可见王孟英对于痰热证的治疗具有借鉴意义。此外,痰热因素在当代中医临床辨证中亦有重要价值。现代研究表明[3-7],失眠、郁证等多种神经精神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都与痰热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本研究在仔细研读王孟英所载医案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王孟英医案临床症状、舌象、用药数据表,并借助相关软件,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临床症状、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总结王孟英运用舌诊辨证处方用药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其对痰热证的诊疗思路,以期有益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本研究以《王孟英医学全书》[2]中《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为数据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共载医案600余则,按以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通过手工检索的方式,最终纳入分析的医案共计78则。

纳入标准:(1)医案完整,记录有完整的临床表现、方药信息;(2)医案中明确记载有舌象;(3)医案中提及“痰热”“痰湿热阻”等类似辨证,或参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8-10]辨为痰热证的医案;(4)复诊医案中有新舌象并予新方治疗者,按新的医案记录。

排除标准:(1)重复记载的医案;(2)方药记录不明确者,如“承气汤”、药物组成出现“等”者;(3)舌象记录不明确者,如仅记载“舌苔渐退”“苔退未尽”“苔蒙茸”等;(4)治疗无效或患者死亡病例。

1.3 数据规范与录入对纳入的医案进行编号,提取医案中患者临床症状、舌象、方药信息,并对舌象信息按舌体(舌色、舌态、舌形)、舌苔(苔色、苔质)进行特征分解,作为基础数据。使用Excel 2019软件录入提取的信息,建立王孟英痰热证舌诊医案原始数据库。

由于医案中对临床症状、舌象、药物的描述丰富多样,为了不影响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在建立正式数据库之前,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按照《中医诊断学》[11]、《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2]将临床症状和舌象进行标准化,如将“大便不通”统一为“便秘”,将“小溲全无”统一为“癃闭”,将“苔色转黑”统一为“黑苔”,将“苔色黄腻”统一为“腻苔”“黄苔”。按照《中药学》[13]将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去除炮制方法、产地等词,如“川连”统一为“黄连”,将简写的药名补充完整,如将“芩”补充为“黄芩”,将“斛”补充为“石斛”。

1.4 数据分析

1.4.1 数据赋值和录入 数据录入采用二分类的赋值方法(有=1,无=0),对以上拆分后并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转换,将具体的临床症状、舌象、药物名称作为类别,根据原始数据库中的信息,按照医案编号,在相应的类别下记录1或0,如此条医案中包含此项类别,计为1,否则计为0,得到量化的最终数据库。

1.4.2 描述性统计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利用频数统计方法,对数据库中的临床症状、舌色、舌态、舌形、苔色、苔质、用药等变量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绘制常见舌象的雷达图。

1.4.3 舌体与舌苔的关联性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舌体与舌苔之间的关联性分析,选择频数≥5的舌象共6项,其中舌体1项,舌苔5项,将最低条件支持度设为20,最小规则置信度设为24%,最大前项数设为1,运行算法,得到相关性结果。

1.4.4 舌象与临床症状、用药的关联性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利用Apriori算法,将关联分析到的复合舌象与临床症状、用药之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由于数据量较大,全部统计可行性较差,因此选择频数≥6的临床症状共24项,频数≥10的用药共26项,作为研究对象。将最低条件支持度设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设为10%,最大前项数设为1,运行算法之后进行筛选,得到关联性结果。使用Cytoscape3.6.0将分析的结果可视化,绘制出关系图。

1.4.5 常用药物的聚类分析 使用SPSS Statistics20软件,利用聚类分析功能,采用ward方法,对26种频数≥10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到分散性较好,组内药物关系紧密,且符合王孟英著作中思想和医案中实践记录的聚类结果。

2 结 果

2.1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原始舌象记录分布《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中,属于痰热证的医案共78则,医案中的原始舌象记录及医案出处见表1。

表1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的原始舌象记录

2.2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中舌象、临床症状及用药频数统计

2.2.1 常见舌象 纳入医案中频数≥5的舌象共6种,其中舌体仅绛舌出现率高,其余5种常见舌象均为舌苔。以黄苔、绛舌等邪热炽盛之象和腻苔、厚苔等痰浊壅盛之象为多见。(图1、见表2)

表2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的舌象分布情况

图1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的舌象分布情况

2.2.2 常见临床症状 纳入的78则医案中,频数≥8的临床表现共18种,其中可见渴、不寐、发热、谵语、小便短赤等邪热炽盛之症,以及便秘、脘闷腹胀、气逆、不饥、痰多咳喘等痰气交阻之症。(见表3)

表3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的症状分布情况

2.2.3 常用药物 纳入医案中频数≥14的药物共16种,其中可见竹茹、半夏、石菖蒲、瓜蒌等化痰药,黄连、天花粉、知母等清热药,以及旋覆花等理气药。(见表4)

表4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的用药分布情况

2.3 舌体与舌苔特征的关联性分析舌苔之间的关联性较强,部分舌体与舌苔关联性不足,最常见的复合舌象为黄腻苔、舌绛无苔及白腻苔。(见表5)

表5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中舌体与舌苔特征的关联性

2.4 舌象与临床症状、用药的关联性分析最常见的复合舌象(黄腻苔、白腻苔、舌绛无苔)与临床症状及用药的关系见图2。黄腻苔常与渴、便秘、发热、呕吐等痰热壅滞胃肠的症状伴随出现,关联性较强的是黄连、知母、竹茹、芦根、冬瓜子等清热利湿化痰药;白腻苔常与咳痰、气逆、神昏、不寐等痰阻气机的症状伴随出现,关联性较强的是荸荠、苦杏仁、枇杷叶、黄芩等清肺理气化痰药;舌绛无苔常与面赤、自汗、不饥、小便短等营热气津两伤的症状伴随出现,关联性较强的是瓜蒌、竹茹、石菖蒲、旋覆花等理气化痰药。

图2 舌象与临床症状及药物的关系图

2.5 常用药物的聚类分析将78则痰热证医案中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分散度较好,且符合王孟英医案中论述和其他著作中思想的6组药物。(见图3)

图3 常用药物聚类图

C1组:甘草,竹叶,石膏,竹沥,金银花,犀牛角,玄参;C2组:苦杏仁,紫菀,荸荠,黄芩,栀子,石斛,贝母,枇杷叶;C3组:旋覆花,石菖蒲,瓜蒌,半夏,黄连;C4组:滑石,冬瓜子,芦根;C5组:知母,天花粉;C6组:竹茹。

3 讨 论

3.1 舌象特征不同、痰热证的病机及表现不同根据频数统计,王孟英的医案中痰热证常见的症状为渴、不寐、发热、谵语等邪热炽盛之症,以及便秘、脘闷腹胀、气逆、不饥等痰阻气机之症;常见舌象有黄腻苔、白腻苔、舌绛无苔3种,其病机特点、治法各有所不同,因此依据舌象对痰热证进行分类。

3.1.1 黄腻苔 王孟英的痰热证医案中黄腻苔为最常见的舌象,痰热胶结为主要病机,滥用滋腻温补为重要病因。王孟英在《王氏医案续编》中指出:“黄腻之苔……病属痰热轇轕”[2],常伴随渴、便秘、发热、呕吐等痰热壅滞中焦的症状,常有医者不辨寒热、滥用温补的病史[14-15]。纳入的78则医案中,有35则为误用温补。如《归砚录卷四》[2]中记载张氏产后瘫痪一案:患者素有“气升眩晕之疾”,产后“温补率投”导致“延已五年,久卧于床”。王氏视其“苔甚黄腻”,伴“面有赤色,溲热易汗”等症状,辨为“风阳内炽,搏液成痰之证”,予“清火降痰之剂”。患者服药五剂,即能扶杖而出。“痰热为补药所遏,一身之气机窒痹而不行也”[2],补则中焦不运气滞津停,温则风阳内动炼液成痰,津液既为邪热灼烁成痰,而痰反即为邪热之山险也[16],形成“邪热-痰”的病理循环[17],终成痰热胶结之证。

3.1.2 白腻苔 王孟英认为痰热证可还表现出白腻苔,病机为痰阻气机、热郁于内。与普遍认为的苔白腻为寒、黄腻为热不同,王孟英在《温热经纬》[2]中讨论白腻苔时提到“苔虽白而不燥……如口中自觉粘腻,则湿渐化热……口中苦渴者,邪已化热”。他认为苔的黄白颜色不是化热与否的鉴别标准,痰湿热阻其气化流行之道,邪热郁闭于内,热象不外显,也可出现白腻苔,需结合口渴、小便赤等伴随症状加以鉴别。关联规则显示:与白腻苔关联性强的症状不仅有咳痰、喘、神昏、不寐等痰阻气机之症,还有小便赤、面赤等热闭于内之症。结合医案可知,此时投以清热涤痰理气之剂,患者常“大吐胶痰”,痰浊排出后,苔色转黄,热象方显。如《王氏医案三编》[2]中德清徐子瑞令正患疟案(3-077):患者“气郁痰凝,苔色白腻,上焦邪实,补且缓商,先予小陷胸合蠲饮六神汤,加雪羹开痰行气……三服便通,胸不拒按,苔化黄色”,可见,痰热证确可见白腻苔,为痰阻气机,热郁于内之证。

3.1.3 舌绛无苔 王孟英认为,舌绛无苔可见于营分有热挟痰,并非全为脱液之证。《温热经纬》[2]中论有“绛而泽者,虽为营热之征,实因有痰,故不甚干燥也”,结合“纯绛鲜泽者,言无苔色”的描述可知,“舌绛而泽”即是“舌绛无苔而不燥”。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与舌绛无苔伴随出现的症状有自汗、小便短、面赤等热劫营阴之症,还有不饥、疟等痰阻气机之症。王孟英认为“营热故舌绛也”[2],液为痰隔而不能上布,故不生苔,痰为水液所结,其潮气上腾,故舌不燥,因此无苔而不燥主挟痰之证。因此,舌绛与无苔同时出现可见于营分有热挟痰之证。

3.2 舌象特征不同、痰热证的治法用药不同痰热证的治疗方面,王孟英重视宣通祛邪,强调祛除有形痰浊,清解无形热邪,调畅愆滞之气机。常用药物包括竹茹、半夏、石菖蒲、瓜蒌等化痰药,黄连、天花粉、知母等清热药,以及旋覆花等理气药。针对痰热证的3种不同舌象,治法灵活,各有侧重。

3.2.1 黄腻苔 痰热证见黄腻苔时,王孟英认为痰热交阻,清之无益,温之助桀,故其主张清热与化痰并举。竹茹、黄连是最常用的药物,竹茹化痰热、除烦渴,黄连清湿热、厚肠胃,为治疗痰热证之佳品。其他常用药物包括瓜蒌、半夏、滑石等化痰利湿之品,以及知母、芦根等清热生津之品。结合药物聚类分析,黄腻苔常用的药物组合为C1、C4、C5组;C1组中竹沥涤痰开窍,竹叶、石膏、犀牛角、玄参气营两清,金银花透热转气;C4组中滑石、芦根、冬瓜子利湿不伤阴;C5组中知母、天花粉坚阴止渴,清热和化痰并举,同时给邪以出路,祛邪不伤正。3.2.2白腻苔 痰热证见白腻苔时,王孟英尤重视理气祛痰、斡旋气机。其认为[2]“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治宜“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痰诸法得力于枢机气化,“不论用补用、用清,悉以运枢机、通经络为妙用”。苔色虽尚未转黄,但病邪实已化热,王孟英弃辛燥之品不用,而以苦降、微凉为主[2]。结合图2和聚类分析可知,C2组为治疗痰热证白腻苔之常用配伍,紫菀、贝母、荸荠、枇杷叶清肺化痰,黄芩、栀子清解郁热,苦杏仁、旋覆花降逆理气。气机通畅则体内津液输布代谢正常,痰浊可去也,体现出其调气机、运枢机的治疗思想。

3.2.3 舌绛无苔 痰热证见舌绛无苔时,热邪已深入营血,但王孟英仍以化痰为要,强调欲清其热先去其依附之痰浊,治疗上不可遂施凉润,先宜开以辛通,使痰气先行。根据图2和药物聚类分析,C3组为治疗营分有热挟痰之常用配伍,以小陷胸汤荡涤痰热,旋覆花、石菖蒲理气化痰开窍,先去有形之痰浊,待痰浊已清,再改用清热养阴之法。如《王氏医案三编》[2]载有一案(3-050):“谢氏妇素体孱弱,暑疟久延,医投养血无功。王孟英认为舌虽无苔,色绛而泽,为痰盛于中、潮气上蒸之证,遂与茹、贝、菖、蒌、芩、桔、蛤粉、枇杷叶等药,痰果渐吐。三日后热减知饥,白苔渐布,改用养阴清热而瘳。”可见,孟英治疗营分有热挟痰之证重视治疗的先后次序,有形痰浊一去,无形邪热方能除,所伤之阴津方能复。

4 结 论

王孟英痰热证医案的3种舌象对诊断痰热证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即黄腻苔、白腻苔及舌绛无苔而泽。治则均以宣通祛邪为要,强调化痰、清热、理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尤重斡旋气机、去除有形痰邪。3种舌象治法有所不同,黄腻苔宜化痰与清热并举;白腻苔宜理气化痰,慎用温燥;舌绛无苔而泽应以化痰为先,继予清热养阴,标本清晰,层次分明。

王孟英诊治痰热证时,在继承温病学家清化热痰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临床经验进行创新,促进了温病舌诊的学术进步。尤其是舌诊在痰热证的诊断价值及其重视斡旋气机、层次分明的治疗原则,对现代痰热证的诊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医案王氏气机
算命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便携电子打气机
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1例
类风湿关节炎并寰枢关节脱位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梦里梦外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