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快速康复外科流程中的应用

2022-09-21林海琴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4期
关键词:手术临床护理

林海琴

(南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南昌县血防站)院感科,江西 南昌 330200)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下文简称巨脾型晚血)是临床上较为特殊的一种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类型,病发后以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等为典型表现[1-2]。目前临床针对巨脾型晚血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首选方案,通过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均较为确切,是当前针对巨脾型晚血医疗救治的推荐术式[3]。但受到患者自身及临床治疗操作、护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难以完全避免[4];而且受到疾病困扰及手术干预,患者治疗期间多会伴有一定的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这也导致其治疗配合度有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率。既往文献报道也显示,巨脾型晚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除了与手术部位、方式及患者自身条件存在紧密关联外,与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也有紧密关联[5]。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近几年引进自国外的一种诊疗护理模式,其能够通过标准化、流程化、个性化的诊疗护理方案,充分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兼顾护理效益成本,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照护的同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支持,达到预期护理效果[6-7]。对此,文章主要分析予以巨脾型晚血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辅助护理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0例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将入院患者以1/1的比例纳入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女比为19/16;年龄35~71岁,平均(48.75±6.35)岁;肝功能分级为A级、B级、C级分别12例、20例、3例。观察组男女比为20/15;年龄35~67岁,平均(48.59±6.27)岁;肝功能分级为A级、B级、C级分别13例、19例、3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数据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此次研究内容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均接受手术治疗,无相关禁忌证;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无精神系统疾病或意识障碍;无凝血障碍。排除中途退出研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伴有视听障碍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外科流程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包含术前宣教、病情评估、常规检查、肠道准备等,嘱咐患者术前12 h禁食、6 h禁水;术中常规留置胃管、尿管。术后在患者恢复肛门排气后指导其进流质食,并结合患者自身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术后24 h将胃管拔除,48 h将尿管拔除。

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建立康复护理小组,纳入科主任、责任医师、护士长、营养师、责任护士等人员,结合快速康复理念与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要点,查阅文献、总结经验、咨询专家,制定护理路径表。②护理实施: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负责按照护理路径表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流程投入实际应用前,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统一培训。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为其发放路径表,并以此为其讲解路径内容、实施目的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并结合当日路径表内容予以患者治疗、护理、观察、康复指导及健康指导等,并就实际护理工作做好相应记录。由护士长进行随机检查、评价,对流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讨论整改,保证护理流程能够顺利完成。

护理路径表具体流程及内容如下:①术前1~3 d: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入院,为其介绍科室情况、评估患者健康情,开展健康宣教。以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测。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并就其心理评估结果予以个体化术前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护理计划及具体治疗过程。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术后康复锻炼等,如有效咳嗽、床上主被动运动、束腹胸式深呼吸、吹气球等,2~3次/d。另外,术前还需予以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术前1 d指导患者口服番泻叶,禁食、禁水时间分别调整为8 h、3 h,术前1晚予以800 mL流质营养物质。②手术当日:术前嘱咐患者饮用400 mL葡萄糖(10%),术前2 h备皮,麻醉后置胃管、尿管。术中持续予以氧气支持、保温护理、液体输入限制等,手术结束时拔除胃管;术后指导患者以低枕平卧,休息6 h,期间注意保暖并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予以自控镇痛泵48 h;引流管、尿管需妥善固定,并随时观察引流情况。术后6 h开始协助患者翻身并鼓励其进行肢体活动。麻醉苏醒且恢复肠鸣音后予以少量温水,在无异常反应后12 h可少量进食清流质食物。③术后1~2 d:开展健康指导及心理干预;术后24 h拔除尿管,协助患者保持清洁卫生。24 h后进流食,结合患者恢复以少量、一半、全量的方式逐渐增加。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每日1~2次,此后结合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深呼吸。术后24 h开始进行吹气球练习。严密监测患者呼吸、体温、疼痛及切口恢复情况,确保腹腔引流管道通畅。④术后3~4 d:指导患者逐步适应自理,增加室外运动次数。继续开展咳嗽、排痰、深呼吸等练习。引流量<100 mL/d时(一般术后2~4 d)拔除腹腔引流管。饮食转变为半流质饮食,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控制盐分摄入。⑤术后5~8 d: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宜。第5天开始进软食,逐步增加食量,控制输液量。并以SAS、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⑥术后9~12 d:出院指导,告知患者离院后饮食、运动方式及注意事项等。出院2周电话回访,并耐心解答患者存在的疑问,予以专业的健康指导。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恢复指标、生活质量。①并发症指标包含肺部并发症、腹腔出血、上消化道出血。②预后恢复指标包含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流质饮食、术后补液、拔除腹腔引流管以及住院时间。③生活质量在术后1周以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估,量表涉及内容包含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精力(VT)、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每项评分均为百分制,最终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表述为()形式,行t检验;计数数据表述为%形式,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预后恢复指标对比 观察组预后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恢复指标对比(d,)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恢复指标对比(d,)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 论

血吸虫病发生时多有潜伏期,发病初期多会出现发热现象,且伴有丘疹现象;病情进展到晚期则会有严重损伤出现,引发巨脾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8]。目前临床针对巨脾型晚血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干预能够有效解除患者机体症状,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9]。但手术治疗本身属于创伤性操作,对患者身心健康均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因而需要配合一定的护理干预。临床路径是近几年形成的一种规范性护理措施,其能够在充分结合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制定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护理流程,使得临床护理过程井井有条,实现最优化护理[10]。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以图表形式制定护理流程,其能够将护理内容与各个诊疗时段相对应,进而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护理质量提升的同时保障临床工作经济性、最优性[11]。对比常规护理模式可见,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尤其对术后并发症的防范具有较好的效果[12-13]。对于采取手术治疗的巨脾型晚血患者来说,常见手术术式主要为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采取脾切除术后,患者易出现腹腔出血、发热、脾静脉血栓、血小板增多、胸腔积液等一系列并发症,并以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最高,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引发肺不张、痰液淤积等症状,诱发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4]。本次研究显示,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巨脾型晚血手术患者护理中,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指标比对照组(常规康复外科流程)均更具优势,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也有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可见,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下,能够在患者治疗期间依据时间顺序展开针对性护理,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规范地开展,从而弥补常规护理模式预见性、系统性的不足。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下,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及病症特点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病情监测、呼吸功能锻炼、饮食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指导,及时防范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预防或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预后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综上可见,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巨脾型晚血手术患者护理中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实施。

猜你喜欢

手术临床护理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临床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