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术中护理中的作用

2022-09-21张洁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4期
关键词:预见性脑血管例数

张洁静

(辽宁中医院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脑血管介入术通常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是利用特别的医疗器械,通过股动脉(通常选择右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主动脉等),得出全脑血管的造影检查结果,以此预判患者是否存在梗死、动脉瘤、血管瘤等疾病,再选择应用特别的器械,包括弹簧圈、支架等,通过硅胶进行栓塞,应用弹簧圈进行填塞,应用支架取栓。此术式不同于开颅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1-2]。作为微创术式,大部分患者均可经此术式取得理想疗效,但毕竟其属于侵入式手术操作,患者术中仍存在较大的并发症风险,其中尿潴留、皮下血肿、再出血、感染等均为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且上述并发症多因患者术中防护不到位引起。因此,加强患者的术中干预,最大程度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保障手术疗效及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十分重要[3]。而常规的术中护理干预,缺乏对患者的并发症评估,未针对患者的并发症诱因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因此,对防控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应用价值不高[4]。预见性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重点,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需求采取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起到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的应用价值,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就将其用于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0例需进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术中护理中,分析其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0例需进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所有患者以术中护理差异分为常规组与预见组。常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段在50~80岁,平均(67.32±12.01)岁;发病1~7 h,平均(4.68±1.22)h;疾病类型:急性脑梗死14例、脑动脉狭窄5例、颈动脉狭窄5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预见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段在50~80岁,平均(67.08±11.54)岁;发病1~7 h,平均(4.55±1.09)h;疾病类型:急性脑梗死15例、脑动脉狭窄5例、颈动脉狭窄4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相关协议。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经颅内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血管阻塞患者,且均满足《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5];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介入术指征;所有患者为首次进行脑血管介入术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肝脏功能受损,全身炎性反应或存在明确感染病灶的患者;排除入组前1年有颅内手术史患者;排除沟通、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1.2.1 介入治疗 所选研究对象均行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后,经导管将尿激酶注入病灶部位使其闭塞血管再通;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则在术前、局部麻醉后,在微导丝引导下,选择合适的自膨式支架放置到狭窄部位,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主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对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后,实施介入栓塞治疗。

1.2.2 常规组 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术中护理,即患者手术期间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及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

1.2.3 预见组 对预见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正式开展护理服务前,应以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首组建一队脑血管介入术预见性护理小组,组长带领组员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病情、既往史、手术流程等)与国内外脑血管介入术经典病例,两相结合制订针对性脑血管介入术预见性护理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以确保手术成功率与提高手术安全为目的为患者提供术中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第一,术前2 h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手术相关流程、风险、疗效及护理措施,尤其重点告知其术后康复锻炼对缩短卧床时间及对改善预后的优势,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视。并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对存在负面情绪或心理负担的患者,给予个性化心理安抚,促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手术,避免患者产生应激反应。

第二,术前30 min提前进入手术室清点手术所需药品、纱布及医疗器械等,重点查看相关器械的消毒日志,核对消毒时间。调节手术室温湿度(27 ℃/60%),并提前将补液从冰库中取出,在室温下回暖。在患者进行麻醉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并告知患者,护理人员会全程陪伴在其身边,进一步安抚患者的紧张及恐惧情绪。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应一次成功,避免对患者静脉血管造成不必要损伤。

第三,术中密切配合医师操作,准确传递所需器械及物品,同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最大程度保障手术安全。

第四,术中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瞳孔、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患者症状突然加重,如出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异常、躁动不安、剧烈头痛、脉搏减慢、脉压增大呕吐等颅内压升高表现时,应立即上报医师,并配合医师采取相应措施,尤其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操作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寒战、发热等情况。

第五,手术完成后,加强患者的麻醉苏醒期护理,如有必要可利用约束带避免患者坠床等,并对等候家属进行手术结果告知。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皮下血肿、再出血、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②康复锻炼依从性优良率调查表:以康复锻炼依从性量表对出院1个月后的两组患者进行调查,此量表共分为Ⅰ、Ⅱ、Ⅲ 3级,该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16,具有较高的信度。Ⅲ级(完全依从):患者严格遵循护理人员指导,积极配合完成锻炼项目;Ⅱ级(部分依从):患者在护理人员、家属劝导、鼓励下勉强完成锻炼项目;Ⅰ级(不依从):患者强烈抵触并拒绝康复锻炼。优良率=(Ⅲ级例数+Ⅱ级例数)/所有例数×100%。③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ICU入住率、置管时长、卧床时长、住院时长等临床指标。④以本院自制百分制护理干预满意度评分量表在患者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评分与满意度成正比;其中,满意≥90分;较好89~80分;一般79~61分;较差≤60分;总满意率=(满意例数+较好例数+一般例数)/所有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0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根据P值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常规组和预见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6/30)、3.33%(1/30),预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优良率分析 常规组和预见组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优良率分别为70.00%(21/30)、93.33%(28/30),预见组的康复锻炼依从性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优良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分析 预见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对比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常规组和预见组患者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73.33%(22/30)、93.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脑血管疾病死亡或致残的患者人数也随之上升[6]。随着介入诊疗器材和技术理念的不断成熟进步,手术安全性逐渐提高,大部分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此对症治疗均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可因多种因素引起相关并发症,导致不同程度的手术疗效降低,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保障患者手术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是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护理重点[7]。

当前临床针对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的常规术中护理过于单一,不仅缺乏对患者术前的健康宣教和指导,且忽视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焦虑等情绪,而其负面情绪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行为异常或术中生命体征及血运异常等情况,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效果[8]。因此,优化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术中护理模式,在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同样重要[9]。而预见性护理是当前临床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强调的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情绪状态等各方面,来找出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护理人员在通过合理运用相关医护知识、护理技能,以用预见性的方式来为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来降低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实现预防的作用[10]。将其用于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的术中护理中,可有效弥补常规护理服务的局限,提升手术成功率及有效率[11]。

本文研究发现,预见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康复锻炼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临床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判断,提前预知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从而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的护理模式,通过组建预见性护理小组,收集患者个体差异、制订针对性护理计划及培训等,可以此积累经验,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思维判断能力,提高其工作效果及整体护理质量,通过明确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危险,并以此采取高效措施[12-13]。其中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在术前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以及术前的有效沟通,可有效缓解或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促使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避免了身心应激,进而保障了手术安全,此外,健康宣教有效提升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和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视,这对促使患者术后积极配合康复锻炼指导及缩短卧床时长等临床指标具有积极意义[14-15]。且预见性护理通过提前对手术室温湿度调节、准备物品的清点及消毒日志核对等,降低了术中低温症及感染风险,且有效避免术中药物或纱布不足等延长手术时间的不良事件发生,这对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促使患者术后开展早期锻炼等均具有积极意义[16]。其次,预见性护理全程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通过术前安抚患者的情绪,拉近护患关系,并通过为患者术中树立心理支持等方式,有效建立良好的护患桥梁,这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高手术疗效具有积极应用价值,且对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打下基础,以此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17-18]。由此可见,在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术中护理中,采取预见性护理,落实术中可能出现的和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规避其危险因素,在最大程度保障手术安全与疗效的同时,还可通过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并以此提升其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

综上所述,将预见性护理服务用于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的术中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促进患快速康复均具有积极应用价值,并可以此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脑血管例数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体检别忘查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