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伤寒论》独取期门穴治疗谵语

2022-08-30钟晓玲惠倩倩童伯瑛游世晶

福建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少阳伤寒论阳明

钟晓玲,惠倩倩,童伯瑛,游世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经络腧穴学》载:期门穴是肝经募穴,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的交会穴,位于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胸胁胀痛、呃逆、腹泻等肝胃病证以及热入血室等病证[1]。在《伤寒论》独取期门穴治疗谵语症状的4条原文中,抓住不同证型特点,在临床运用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今详述如下。

1《伤寒论》中谵语的证治

1.1 阳明病谵语 阳明经证多用清法,阳明腑证多用下法。《伤寒论》谈及谵语多为阳明致病,热燥伤津,热扰心神。第219条言:“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虽三阳合病,但阳明邪热偏重,用清法以泻阳明之热。当邪滞于内,腑气不通,上扰神明,发为谵语,则用下法。如第213条言“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2]。再出现心烦症状,则用大承气汤攻坚破结。《中国医学大辞典》[3]言:“谵语即谵言,谵言较谵妄略轻,皆阳证胃热症也。”但这种解释将谵语皆归为阳明,过于局限,少阳胆热与少阴病变亦发谵语。

1.2 少阳胆热谵语 少阳胆热多用和解泄热之法。“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文107条)。”少阳病为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本无谵语。若伤寒误下,热邪入内,上到胸中,可见心烦;胆火上炎,兼胃热上蒸,重则谵语。此症因误下而病邪弥漫全身,其病理仍为少阳火郁[4]。此外,当出现脉弦细,头痛发热,为少阳受寒邪侵袭之时,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5]。

1.3 少阴病变证谵语“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原文284条)。”咳而下利、发汗,损伤阴液,阴虚阳亢,热扰心神,故见谵语,皆因强发少阴之汗,治以滋阴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发汗还需注意“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生”(原文211条)。此为发汗重,津液亏损,心阳外越,而发谵语。若脉短者,则阳主生发、温煦功能散失,使脏腑失去动力,故当先回阳固脱,方用四逆汤。

2《伤寒论》取期门穴治疗谵语原文及释义

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期门穴治疗谵语有5条条文,常见肝热郁结的病理机制[6],其中病见“谵语”的条文分别属于肝邪乘脾证、太阳少阳并病、太阳病、阳明病证,用“实则泻之”之法治之。见表1。

表1《伤寒论》中独取期门穴治疗谵语条文

2.1 肝邪乘脾证谵语 《伤寒论》原文108条明确谵语与肝相关,但脉与证相矛盾。《医门棒喝》[7]曰:“腹满谵语,阳明之里证也,脉浮而紧,太阳之表脉也,脉证不合,必当求其故矣。”不过《注解伤寒论》[2]载:“浮而紧者名曰弦。”且《脉经·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8]言:“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故原文中“脉浮而紧”为“脉弦”之意。因肝经实热之邪侵袭脾胃而见“腹满”之症。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木克土太过致木乘土,治法上应予以泻肝胆之热。期门穴作为肝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会之穴,刺之可疏泄肝木,运化脾土,邪去正安。

2.2 太阳少阳并病谵语《伤寒论》原文142条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为太阳表邪未解,又有少阳之症“眩冒”,少阳经不合,疏泄失常,固有“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既有太阳经证,又有少阳经证,“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以解太阳经之邪,刺“肝俞”以解少阳之邪。邪侵少阳之时,不可发汗。若误用发汗之法,易伤胃之津液,使土虚木乘,则出现“谵语”。《灵枢·经别》有言:“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心”[9],胃络通于心,胃伤心扰则导致谵语的发生。因是少阳为病致疏泄失常,可刺其表里经之期门穴以泻胆经实邪。

2.3 太阳病谵语 《伤寒论》原文143条记载太阳病可出现热入血室谵语。热随血入室使肝疏泄功能受损出现少阳病病症,表现为“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原文143条与142条不同的是,在太阳中风时适逢行经,虽身体转凉,脉由搏转弱,病似已愈。但表热已乘虚下入血室,导致“胸胁满如结胸状”与“谵语”两种症状。如柯琴云言:“血病则魂无所归,心神无主,谵语必发。要知此非胃实,因热入血室而肝实也。”[10]又因肝藏血,血室隶属肝脉,故刺肝经之期门穴以解“胸胁下满”与“谵语”之症。

2.4 阳明病谵语 《伤寒论》原文216条为阳明热入血室的证治,为血分之热上扰于心,而发谵语。由于邪热炽盛,迫血下行,故下血。血热相争,血中之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此虽为阳明病谵语,但病机为热入血室,血热互结而非胃家实所致谵语,故取肝经期门穴以疏泄实邪,汗出邪去,营卫调和,头汗可止,切不可攻下。

3 刺期门穴医案

案一,《伤寒九十论》记载:“丁未岁,一妇患伤寒,寒热,夜则谵语,目中见鬼,狂躁不宁,其夫访予询其治法。予曰若经水适来适断,恐是热入血室也,越日亟告曰:已作结胸之状矣……刺期门穴……如教而得愈。”[11]此医案为妇人热入血室证,患者出现谵语;又因少阳厥阴,表里同气,少阳经下胸贯隔循胁里,状如结胸。许叔微独取期门穴诊治,效如桴鼓。

案二,刘强[12]在《热入血室》文中记载:患者初病发热恶寒时,适逢月经来潮,胸胁胀满,心烦意乱,耳中如闻异声,眼中如见鬼神,狂言乱语,惶恐不安,入夜尤甚,神志失常,谵语如狂,时作推人之势,并有恐惧不安之象。患者六脉弦数,舌红苔黄。据此脉症,刘强诊其为热入血室证,用小柴胡汤加味并刺期门、百会、风池、阳白、印堂、内关、神门诸穴。小柴胡汤加味祛内陷之邪热,针刺期门等穴以泻肝清热,安神定志。治后诸证顿减。

4 小 结

纵观《伤寒论》中谵语的辨证施治,其病机为肝邪乘脾、热入血室或太阳少阳并病误汗引起的谵语,考虑刺期门穴。其他证之谵语则用方药治之效果更佳:如阳明腑实证治以大承气汤(原文215条);表证误下而出现谵语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文107条);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治以白虎汤(原文219条)。谵语作为热入血室的常见症状,入血室患者若出现原文第145条“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的症状而无寒热往来,无原文第143条“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等症状,则不必刺期门穴而可自愈。医者应“无犯胃气及上二焦”[13],不可轻易用汗、吐、下法治疗,否则易变生他证。邪热入血室患者若出现原文第144条“如疟状,发作有时”症状,可用小柴胡汤以解其邪。可见张仲景治疗诸病证引起的谵语时辨证严谨,用思精微,值得我们学习。综上,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谵语证治的典型条文及比较用期门穴治疗谵语的原文,则知阳明腑实、热入血室、肝邪乘脾、少阳枢机不利等皆可诱发谵语。由表1可知,《伤寒论》独取期门穴治谵语时患者常伴有“脉弦”“腹满”“胸胁下满”或“但头汗出”等表现,其病机为肝邪乘脾、妇人经期中风热入血室或阳明病热入血室、太阳少阳并病误汗引起少阳枢机不利。

猜你喜欢

少阳伤寒论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约会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