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07-21徐小雁毛晓群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课程

徐小雁 毛晓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580)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增多,国内外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升级优化,从培养单一的技能型语言人才到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为国际贸易、对外交流以及国内科技、商务、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输送了大批外语人才。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受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影响力等政策的倡导,外语人才的培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热度也持续升温。鉴于目前国内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变化趋势、研究热点等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将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切入,采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厘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促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在高级检索中以“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检索主题词,论文起始年份不做限制,终止年份为2021年,语言限定为中文,共获取1036篇相关文献作为有效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5.8 R3),该工具被广泛用于探索学科知识领域发展及其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1]。将所有文献导入CiteSpace,时间区间设置为1996年-2021年(因搜索到的第一篇相关文献始于1996年),时间切片为一年,节点类型依次设置为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生成作者知识图谱、研究机构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时区图以及关键词突现,并对相应图谱进行分析。

二、发文概况

(一)年度发文趋势

年度发文量的基本概况能大致反映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将数据源中不同年份的发文数量进行了历时统计。从图1来看,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国内学者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情不断提升。国内学者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发展期(1996-1999),迅速发展期(2000-2011)和稳定繁荣期(2012-2021)。具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末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1996年到1999年间总发文量仅为9篇。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2000年-2011年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总发文量达到327篇,年均发文量27篇。近十年,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入稳定繁荣期,年平均发文量达70篇。究其原因,2012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英语列入就业红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同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校教育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把英语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 “英语专业人才”[2],外国语言文学由原来的36个本科专业增加到62个本科专业,多元人才观逐渐确立,我国外语教育进入新发展时期[3]。

图1 历年发文量

(二)高产期刊分布

为了解各个刊物刊载量,我们对论文发表的期刊名称进行统计,从表1来看,发表相关论文超过5篇的期刊为 《外语界》《中国大学教学》《外语教学》《中国教育学刊》以及《山东外语教学》,均为外语类或教育类核心期刊。然而,这五种期刊的发文量仅占文献总量的3.5%,这表明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期刊群。此外,经过初步统计,发表在核心期刊或CSSCI上的相关论文仅占总发文量的17%,可见关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 高产发文期刊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的被引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文献的质量与价值以及同行反响的程度[4]。为了解国内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代表性文献,我们对被引排名前十的文章进行汇总(见表2)。由表2可知,被引频次最高的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仲伟合和穆雷(2008)合作的文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2006年教育部批准的首批三个翻译本科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率先提出完整建构翻译教学体系的构想,起草了《翻译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大纲》,为全国的翻译教学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文中,作者针对翻译专业本硕博不同阶段,提出多层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5],为后续学者对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罗世平(2000)、杜瑞清(1997)和汪家树(2002)倡导“外语+X”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外语学科”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6][7][8]。就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高翔、穆从军(2002)提出三阶段培养途径,即外语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分流培养阶段——实习或联系工作阶段[9]。蔡伟良(2009)提倡搭建教授、实践、自主学习三位一体培养平台[10]。张绍杰、杨忠(2000)认为,课程结构调整为基础课+知识课+能力课,以满足复合型、应用型高尖端外语人才培养规格[11]。进入外语教育发展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仲伟合教授(2014)提出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多元人才培养模式[12]。此外,曹德明(2011)和陈欣(2012)强调外语人才培养改革应以“国际化”为主线,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观念和民族情怀的新型外语人才[13][14]。从以上高被引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多层次外语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及多元化、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呈现出较高的关注度。

表2 高被引文献

(四)高产作者及机构统计

作者和机构知识图谱分析能够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作者、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发文数量以及主要研究机构和团队。在CiteSpace中,将节点类型依次设置为作者和机构,得到图2和图3。一个节点代表作者的名字或机构名称,节点或字体越大,表明发文量越多。连线表示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合作越密切。

图2 高产作者图谱

从图2来看,发文量居前的作者分别为孙继红(6 篇)、李明秋(6 篇)、郑素杰(4 篇)、仲伟合(4篇)、周柳琴(3 篇)、刘小艳(3 篇)、常智勇(3 篇)和吴明宇(3篇)。可见学者个人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此外,研究者合作网络密度低(Density=0.001),存在合作关系的作者仅有四组,这表明国内学者的研究相对独立,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据图3可知,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依次是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9篇)、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7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篇)、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6篇)和上海外国语大学(6篇)等。各研究机构节点之间没有连线,整体网络结构极其松散,说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态势尚未形成。

图3 高产机构图谱

三、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一)关键词统计

关键词是论文内容主题的高度凝练,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时被称为关键词共现。通过对领域关键词的共词分析,能够掌握该领域的热点内容、主题分布等[15]。因此,我们利用CiteSpace,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从图中可以得出,除培养模式、外语人才、人才培养、外语专业等与检索主题密切相关的词语外,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是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热点。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更直观地呈现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CiteSpace,分别统计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出现的关键词及词频,并对含义重复项进行合并,得到表3。下面将围绕三个阶段的关键词,对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进行详细分析,探析不同时期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及培养措施。

第一阶段(1996年-1999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起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只有300多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1998年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已增加到790所[16]。1999年高校扩招,英语专业热度持续增长,也暴露出外语教学中过分强调专业化、专业设置偏狭、自然学科意识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17],因此如何保证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渐引起学界讨论。从表3可见,该阶段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改革以及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等问题,但尚未形成比较聚焦的研究热点。

第二阶段(2000年-2011年):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迅速发展期。从表3来看,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本时期研究的热点主题。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念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8],改革开放初期到1999年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形成阶段。进入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正式确立,此后十多年逐渐走向成熟。因此,该时期围绕“什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国内学者进行了大讨论。罗世平将复合型外语人才定义为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语的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6]。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21世纪外语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由此,“外语+X”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确立。通过学者不断地探索,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外语+辅修专业、外语+第二学位等培养模式在各高校展开实践。例如,西北政法学院采用的“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18];山东大学开设“英语+法学”和“英语+国际政治”五年制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19]。

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是落实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从表3的关键词词频来看,“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可见这一时期的学者多以此为落脚点,探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式。首先,在教学模式方面,主要聚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革新。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性、思辨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联网运用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强调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外语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多学科跨专业课程,开设国际经贸、法律、金融等辅修课;全面实行学分管理制度,调整辅修课学分比例;在复合型外语人才课程模式构建上,有学者建议将其划分为语言实践课程模块、语言理论课程模块、实用语言课程模块、文化辅修课程模块和跨学科课程模块[20]。

第三阶段(2012年-2021):国内外语人才培养研究进入稳定繁荣期。由表3来看,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明显增多,复合型、创新型、“一带一路”、国际化、应用型、校企合作等关键词出现频率高,体现了学界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百家争鸣、趋于多元。外语专业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尽管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但也暴露出一定问题,诸如冲击外语学科传统、学科属性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教育缺失;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同质化严重、学生创新和思辨性不足;高水平师资力量缺乏等[2][12]。

表3 高频关键词

因此,国内学者对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何去何从的讨论和研究出现分化。一方面,部分学者仍然倡导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蔡基刚认为,“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特色院校的英语专业,要么关门,要么转型到与他们学校定位一致的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培养这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21]。针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存在的问题,刘菁蓉提出“2+X”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2”指的是外语语言课程和通识课程,“X”指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22]。另一方面,根据国内社会和国际大环境发展新需求,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逐渐确立,即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多样性外语人才[23]。创新型、“一带一路”、国际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等关键词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新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参与全球化治理,离不开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引起学者广泛关注。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技能、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治理和竞争的多元化综合素质[24]。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阶段,不同的高校类型,如地方高校、外语院校、高职院校等关键词也较为突出。由此可见,国内学者意识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要结合学校的性质和办学层次,明确发展定位,突出本校特色,采取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避免外语人才同质化。

(二)研究趋势

为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研究的历时性演化路径,我们利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5)。观察图5可知,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越来越聚焦。从初期笼统地探究外语教学方法、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等问题,到强调商务外语、旅游英语、翻译等具体学科分支的人才培养模式,再到以产业需求、“一带一路”、“互联网+”为定位,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和产教融合。此外,随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家发展战略、新文科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由图可知,新文科、课程思政、多语种+、中国情怀、传统文化等作为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研究的新兴关键词,有望发展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图5 关键词时区图谱

(三)研究前沿

突现关键词是某一阶段内在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体现了该阶段研究热点的活跃程度,同时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25]。利用CiteSpace生成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6),以探究该领域的前沿方向及变化。图6可见,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期,国内学者重点从外语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层面探讨外语人才培养,尤其是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自2016年以来,跨境电商、“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等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尤其是 “跨境电商”和“一带一路”,其研究热度一直持续至今,并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升温。随着“互联网+”时代席卷而来,中国跨境电商高歌猛进。据报道,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7亿元,同比增长24%。同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促使跨境电商战略调整转型。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为商务英语(跨境电商行业招聘最多的三大专业之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促使学者们开始探索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问题[26],成为近五年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之一。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迫在眉睫的是人才培养问题,而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是各种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因此,语言人才是第一位的人才问题[27]。目前,已有学者就“一带一路”背景下茶贸易文化、中医药文化、轨道交通建设等具体领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或结合“一带一路”涉及的具体省份,如山东、陕西、海南、黑龙江等,提出符合区域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

图6 关键词突现

(四)不足与展望

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分析显示,我国学者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取得一定成就,研究内容不断深化、视角呈现多元化。但是,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聚焦英语学科,其他学科处于研究边缘,而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小语种高端外语人才稀缺,如何培养小语种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其次,多数研究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缺乏实证性。大部分研究仅仅提出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和建议,而是否切实可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在部分院校开展试点试验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实施的必要途径。再次,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均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未来的研究要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合作,在相互借鉴和交流中,因校制宜地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语言人才的培养需要平衡国家需要、外语学习规律和学生个人发展三要素之间的关系[28]。

从上述分析来看,近年来,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家需要”因素有所偏向。未来,在满足国家顶层战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学者也可以深入探索其他两个因素,促使三者并驾齐驱,探讨更科学合理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结 语

以中国知网1996-2021年间收录的有关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中文期刊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总体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三个时期;国内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由复合型人才向创新型、国际化等多元人才培养观演进。近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为聚焦,“一带一路”、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以及外语人才如何 “发挥专业优势,传播中国声音”成为研究热点领域。希望未来学者可以尝试对近年来的研究前沿进行微观分析,并增加实证研究,助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课程
人才云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