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视角下图书借阅行为分析

2022-07-21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类图书人文图书

张 红

(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阜阳 236037)

人文素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对人的命运、尊严关怀和维护的一种价值体现,是对人类自古存在和积累的精神文化的肯定[1]。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体贴,具有塑造人性和改进社会的作用。图书文献是人类文化知识的总结和积累,是当代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来源[2]。良好的图书阅读习惯和行为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人文素养[3]。基于此,本文从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的视角,分析和探讨借阅行为、特征和偏好,从而优化图书管理和服务,为规范大学生借阅行为提供有益指导,更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塑造提供可能的参考途径。

一、人文素养塑造中的借阅行为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和借阅中的广泛应用,大量图书借阅数据在借阅后台数据库被记录和集合,为深入研究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提供了数据和资源支持[4]。本文以安徽省××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图书流通和借阅数据,探讨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下面从图书借阅分类和二级学院两个层面分析大生图书借阅行为,探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大学生阅读特征。

(一)不同图书类别的借阅情况分析

从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图书借阅情况,可以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差异性及阅读偏好。表1是××师范大学各年级学生2020-2021年度主要图书借阅分类统计数据。在数据整理中排除四年级借阅水平数据(毕业班学生借阅情况受毕业实习、就业等情况影响,借阅行为不能真实反映其阅读兴趣和偏好)。通过考察2020-2021年度该校图书馆图书文献流通和服务提供情况 (表1所示),可以看出,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图书流通率最高的为I文学类图书,稳居高校图书流通第一 (需要说明的是,人文科学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经济、政治、法律、历史等学科,但人文素养不等于文学素养。比如,通过科普读物的阅读和学习加深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和认识也是人文素养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发现,越是低年级学生文学类图书借阅量越高,2020级占当年借图书借阅量的41.13%,可能的原因是低年级同学还没大量接触专业核心课程,有较多闲暇时间阅读休闲文学类图书。占外借图书数量第二位的是K地理、历史类图书,占总外借量的7.61%。占第三位的是G文化科学类图书。重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类图书的借阅,说明大学生存在拓展知识视野、提升学业外阅读兴趣的诉求和愿望。表1数据还显示,大部分专业类图书借阅水平差异不大,大学生对专业类图书的借阅需求存在一定稳定性。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高年级专业图书借阅量明显高于一年级借阅量,其主要原因应是高年级同学专业课程学习,需借阅相关专业参考图书。

表1 ××师范大学各年级学生2020-2021年主要图书借阅分类统计

(二)不同学院大学生借阅行为分析

现阶段,我国本科教育还主要是以专业化教育模式为主。就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而言,公众认为专业教育效果高于通识教育。这就意味着,作为承担专业教育重任的二级学院,对大学生图书阅读偏好和借阅数量的引导和重视可以增大专业教育的成绩和效果。作为高校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保障机构,大学图书馆在专业课知识传承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师范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重视本科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学院层面的借阅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差别,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各学院本科生借阅行为差异较大,其原因推测是本科生的借阅行为受个人阅读兴趣和专业需求影响较大,由此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生均借阅量较大,而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及音乐舞蹈学院的图书借阅量明显低于其他学院。可能的原因是上述三个学院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式更偏重于肢体活动和技巧训练,降低了学生对图书阅读的预期和需求。同时,由于当代资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课业的繁重及课余生活的丰富性使得大学生整体图书借阅量呈下降趋势,无形中影响到专业知识的深化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人文素养塑造中大学生阅读行为存在问题分析

历年来我国高校都较为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师范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图书流通服务及大学生借阅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引导,以促进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一)图书阅读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培养需求

大学时光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积累阅读知识的重要时期。事实上,部分大学生图书阅读量不尽如人意。根据表2数据,推算出该校本科生年均图书借阅量为8.96册 (基于表2各个学院第一学期1-10周生均阅读量数据,粗略推算出该校学生的年平均阅读量),虽高于我国年人均图书借阅量4.25册[5],但对于正处于知识传承、学习和积累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显然借阅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需要。部分大学生并不清楚图书阅读对积极乐观、健康理性的性格形成、精神塑造的重要意义,缺乏对图书借阅的激情和意念。甚至个别同学大学四年图书借阅数据为零,人文素养培育从何而来?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可见,公众阅读活动已被放到民族复兴、提升公众精神文化层面。对大学生而言,图书阅读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系统的阅读,就不能保证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承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人文素养得不到综合保障,也就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优质人才。

(二)图书阅读倾向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

当代社会的就业环境、人才需求导向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无疑影响大学生阅读倾向。就业市场过度看重各种考级资格证书,使得大学生为未来就业岗位和薪酬收入的考虑,进入大学之后不得不忙于准备各种专业资格证书考级,除了文学消遣类图书,和外语、计算机、会计等考级资格证书有关的图书成为他们主要借阅用书。那些与短期提升证书考级关系不大的人文经典(并非休闲、消遣类的文学书目)、科普书籍等图书自然无法进入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甚至专业课学习也让位于证书考级的时间安排。而部分地方高校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则强化了大学生图书阅读的实用性和功利性[6]。事实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市场化需求,无可厚非。但大学过度追求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度,注重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资格证书获得的重要性,给学生施加了无形的就业压力和考证需求。借阅人文经典、科普、文化类等人文社科图书,短期内并无助于增加学生就业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受到冷落和无视,其阅读时间和空间被不断压缩。这种过于关注短期效果,忽视人文知识传授和引导,会导致大学人文素养培育的缺失和轻视,也不利于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

(三)图书阅读类型的集中度过高,阅读结构有待完善

表1数据显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大学生大都偏爱和选择文学类图书,超过专业类图书的阅读比例,也高于历史、艺术、哲学类图书。通俗易懂的文学类图书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前提下,虽较符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预期,但其阅读动机更偏重于娱乐和精神消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养提升。况且,文学类图书的阅读偏好会对专业类图书阅读和学习产生 “时间挤出效应”,也会降低历史、艺术、哲学等其他人文社科图书的阅读诉求,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育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其实,大学不同专业课程都会有相当数量的人文社科书目和科普读物等经典文献值得推荐和学习,这些经典文献是改善阅读结构、培育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由于当代讯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经典书目并未受到热捧,一定程度上反而遭到无视。大学生文学类图书借阅集中度高,艺术、经济、历史等其他类别的社科图书及经典文献借阅需求不足,说明大学生借阅结构不尽合理,反映出大学生对经典文化知识传承的责任意识不高。学校对大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引导和宣传力度不够,也部分消解了人文素养培育的努力。

提升大学生阅读数量和改善阅读结构是大学图书馆服务教学和科研的核心工作[7]。如果大学生出于学业考虑,有获取专业知识需求,也会增加其专业图书的借阅愿望和阅读诉求,平衡图书借阅结构,缩小图书种类的借阅差距,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三、提升人文素养、完善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策略

通过对××师范大学学生借阅行为、阅读偏好和人文素养塑造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学校、图书馆、学生实际阅读情况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改善大学生阅读行为,以引导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一)重视阅读价值导向,营造人文阅读氛围,引导大学生重视图书阅读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塑造基地,大学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具有弘扬人文精神的功能,承担着“育人”的社会责任和基本使命。大学教育应区别于中学被动式单向知识传输模式,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改变中学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读书、读好书,体现出对知识、文化及历史传承的敬畏和尊重。二是作为承担主要教学和管理任务的二级学院,应根据教学和课程需要,制定相关阅读激励机制,定期开展读书月活动,为学生推荐图书阅读书目,引导本科生图书阅读习惯和兴趣,提高有效阅读。对勤于读书、热爱阅读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褒扬,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宽裕的课外阅读时间,提醒学生正确处理好图书阅读、课外活动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关系。鼓励文科生和理科生交叉阅读相关图书,完善阅读结构,共同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二)图书馆应提升人文关怀,满足学生图书借阅需求

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对本科生阅读需求的图书馆藏场所,需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服务于学生的图书借阅及承担人文素养塑造。一是要做好图书的导读工作,方便学生浏览图书借阅信息。图书馆应在每学年开学之初编制图书导读手册,对本学年内的图书推介、讲座安排、艺术观摩等进行提前规划和安排。二是图书资源采编部门注意各学科各专业图书借阅需求,重视新书采购质量和类型。三是图书馆为大学生图书阅读提供温馨、充满人文气息环境的学习场所,相关图书流通管理者、书库馆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人文情怀,给予学生良好的服务、体贴和照顾[8]。鉴于互联网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子文献相比于传统纸质文献阅读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图书馆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纸质文献的同时,也要合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电子文献,提高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率[9]。

(三)重视学术讲座对大学生人文塑造的作用

开办各种学术和专题讲座是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和塑造的主要手段之一。学术讲座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阅读欲望和自主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图书借阅中来。图书馆应该在专题讲座的策划和组织中承担重要的角色。一是注重讲座主题的规划和选择,特别要注重人文思想和教育主题选择,选择经典人文著作和文献作为大学生的阅读主题,把经典文献和著作的阅读作为大学生必修课来看待,提倡大学生的文献阅读的交流和讨论。二是提升本科生通识课程的比例。通过通识课程体系和人文社科经典的阅读,大学生对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史会有相对清晰的理解,有助于其世界观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自然而然将所学知识融入到人文思想和文化修养中。三是基于人文讲座选题,调整藏书比例。学术讲座只是提供一个人文知识的导读窗口和可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导向,并不能代替学生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知识吸纳,真正提升学生阅读激情还需提高相关经典文献资料的阅读比例。比如,针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经济学选题讲座,那就需要推荐一些经济管理类经典文献,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及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论》。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文素养教育项目

学校应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文素养教育项目,增强实践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一是图书馆需提供充足的中外数据库及文献资料,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为师生进行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为增加课程讨论素材及案例分析提供良好的文献支撑,使学生深度参与讨论的教学方式及面向实践应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更加有效;二是图书馆鼓励大学生利用图书文献,动手搜集资料、完成课后作业、开展讨论,培养他们的学术素质、文化修养及独立思考能力。一是可以基于人文素养相关评价指标,设立“本科生文献阅读奖”。制定详细的评定规则,对充分利用图书文献开展科学研究及探索并有一定成果产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和鼓励。二是开设一些线上素养培训课程。国内高校图书馆习惯于线下对大学生素养课程培训,但大学生人数众多,受限场地及日期安排限制,往往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参与课程培训。而线上素养课程培训可以解决人数、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使素养培训更加灵活多样,提升素养培训效果。

结 语

我国高校历来都较为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图书阅读是大学生汲取知识和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师范大学图书借阅数据和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分析,发现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基于大学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需求导向,大学生阅读行为出现实用性、娱乐性偏好,对综合人文素养培育造成一定消解,也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这就需要各高校培养大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利用教学和图书资源,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借阅需求和阅读行为,关注大学生的人文诉求,强化人文素养培育,满足大学生对人文素养塑造的预期和需求。

猜你喜欢

类图书人文图书
图书推荐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班里有个图书角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