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初探

2022-07-18吴键

高考·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中历史

吴键

摘 要:新时代人们对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部强调要在大、中、小学中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历史学科中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劳动教育的渗透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教育

新时代党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要求在教育体系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1]。高中历史学科和劳动教育存在很多的契合点,历史学科主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进行研究,其中生产劳动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劳动教育的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渗透劳动教育。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依据

(一)新时代“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其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将“五育并举”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要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指出可以在历史、语文等学科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在化学、物理等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其他的学科也应该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现阶段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为了能够全面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相关的文件,要求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大、中、小学中,在文件中指出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树立积极的劳动精神。历史学科和劳动教育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具有良好的条件[2]。历史进程中有很多的劳动故事、劳动模范,这些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良好的素材,促进学生对文明形成、发展的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020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生产工具改进,以及生产方式的描述更加重视,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所增加和深化。比如:选择性必修2中在“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中关于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比较多,较为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食物采集、物种交流、食物生产,以及农业发展过程等相关的内容,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从食物的采集者慢慢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3]。《课标》增加了“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的表述,这也说明了历史学科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对劳动价值的关注。《课标》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风向标,其中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表述有所增加,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也要更为注重劳动教育,要适当开展劳动教育来让学生知道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核心素养近年来非常热门,各学科都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落实教学策略和方案。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是让学生掌握人類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观,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也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的素材和路径,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劳动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劳动过程,能够从中得到劳动感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让学生知道劳动的艰辛,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和需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太过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准定位历史学科的属性,对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没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历史学科知识的教授,以教材上的知识和内容为主,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历史学科的知识内涵深度挖掘,导致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比较狭义,劳动教育的观念缺失。很多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忽视历史学科知识蕴含的德育因素、劳动教育因素,知识教授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由于教师劳动教育观念和意识缺失,导致历史教学的劳动教育内容非常匮乏[4]。

凸显历史学科的劳动教育价值、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历史学科教学中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还要对劳动教育产生更深刻的认知。部分教师虽然也意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想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上,但因教师自身从历史教材中挖掘劳动教育因素的能力不足,没有掌握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无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渗透劳动教育,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度,有机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不喧宾夺主,又可以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的成效。

三、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聚焦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新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聚焦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教学目标能够为整个课堂教学提供导向,教师教学方案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课堂上组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所以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就一定要将劳动教育的目标纳入历史教学的目标中。教师要在历史学科和劳动教育之间找到契合点,可以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渗透劳动教育,通过劳动相关的史料实证来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意识。教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渗透其中。唯物史观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指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统编版历史教材在编写时将唯物史观作为原则,非常重视历史发展进程中劳动的重要性。

选择性必修2中“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中强调劳动实践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指出了劳动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5]。教材中也用了多个课时来表述劳动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教师要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来开展劳动教育,挖掘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事例,引入古今中外的文明进步来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弘扬劳动价值。教师在论证劳动价值观的科学性时,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文字等史料来论证,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充分利用历史素材来让学生分析、体验和感悟,通过史料来感悟劳动故事,让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意识和观念。

(二)丰富教材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要在历史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依赖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素材,发挥出历史学科的劳动教育功能。历史教材的篇幅有限,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国外历史,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介绍都点到为止,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来适当地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更好地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可以变得更加丰满。教师要通过多种路径获得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从相关的网站中获得可靠的资料,也可以从书籍、文献中获得相应的内容,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和生动。

教师还可以用历史人物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品质,挖掘历史人物背后的一些故事,对相关的事例或者人物深入剖析,带领学生来感受历史人物的劳动态度。比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李时珍、徐霞客等历史人物的事件。李时珍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将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相关内容渗透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述李时珍广泛收集各种医药书籍来对当时流行的药书中的一些谬误进行校正的故事。他亲自走进药材原种地来了解药材的生长环境,并绘制药材图形,亲自尝试新药来辨别药性,经历了二十七年才编著成《本草纲目》。通过李时珍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的劳动态度,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能够学习历史人物对待劳动的态度来形成劳动意识和观念。在学习“现代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米利肯、爱因斯坦的事例,通过挖掘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让学生知道这些伟大人物经历了几十年的学习、劳动才取得成就,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也能够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历史人物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利用劳动模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品质。

教师还可以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补充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再现历史场景,通过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来让学生知道劳动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相关的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历史细节,将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李四光、雷锋、王进喜等,让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的无私奉献、勤奋劳动来加强劳动教育,引领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产生劳动热情。

(三)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劳动情怀

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劳动情怀。历史学科的知识性非常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在课堂上会通过讲述的方式来复述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学过程比较生硬,难以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知识的主动建构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1.创设教学情境

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情怀,让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态度,要实现这一目标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怀非常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学习改革开放前后这一段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改变,通过真实的史料或者影视资源来展示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展示一些人们使用的各种票证,包括肉票、布票和粮票等,创设教学情境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然后展示当下的社会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情境,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并让学生思考这背后的改变劳动人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和心血,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怀[6]。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知识体系的建构来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怀,在古代经济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石器到铁农具使用、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中国的四大发明等,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情境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意识到这些文明成果都是劳动人民经过大量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有重复劳动,也有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2.开展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激发学生享受劳动的情怀。教师可以加强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整合来开展主题活动。比如:在学习“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工业革命时期中外科学对比”,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发展事件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搜集中外相同时期的发明家、科学家的相关内容,梳理科学家和发明家研究的过程以及带来的影响,在主题活动中深入学习教学知识,感受到科学家和发明家是怎样来开展创造性劳动的。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要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来分析、整合,或者搜集其他教材上没有的一些真实事件。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交换搜集到的资料和探究的结果,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刻苦钻研的事迹。

结束语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本身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这其中涉及人类劳动的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来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王永建,李春辉.高中历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深度、广度与高度[J].辽宁教育,2020(23):35-37.

[2]杨波.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1):47-49.

[3]陈培瑞.劳动教育:一项刻不容缓,必须强力落实的重大使命[J].现代教育,2020(10):24-26.

[4]陈祥龙.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劳动教育的因应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62-64.

[5]王晓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J].中小学管理,2019(5):5-7.

[6]郎宇飞.寓理于史 以史怡情:以中学历史学科劳动价值观教育为例[J].现代教学,2021(5):37-3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中历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