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题材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演变

2022-07-16张丽花廖冰凌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演变

张丽花 廖冰凌

关键词: 乡村题材 农村女性形象 演变

本文重点选取了20 世纪80 年代至今以乡村女性人物为主人公或内容中有反映乡村女性生存状态、意识转变等问题的电影20 余部,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乡村题材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演变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影视剧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意识的发展和稳定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一、乡村题材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身份类型

(一)传统乡村女性形象

我国乡村题材电影中传统乡村女性的形象主要有贤妻良母、留守女性、留守女童三种,反映的是时代背景下传统乡村女性的德性与负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以及女性本身柔弱、忍让的特性,让电影创作常常将女性塑造为苦难的承受者形象,直接原因在于旧社会思想特别是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旧时期的农村根深蒂固,这使得乡村女性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成为封建伦理的牺牲品,给这类乡村女性形象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贤妻良母的农村女性形象在影视剧中多是无言承受、默默奉献的群体,勤劳、善良、无私、隐忍、坚毅,一定时期内甚至成为颂扬女性的标准,虽有对东方传统美德的赞颂,但也可以看出夫权与父权的时代特征。以电影《过年》为例,这是一部讲述春节期间东北普通农村家庭内部矛盾爆发最后不欢而散的悲喜剧,剧中的母亲是恪守传统贤良的典范,为了家人和谐相聚一直温良忍让,但最后仍以家庭分崩离析收场,让我们看到由于人性的丑陋和自私,贤妻良母往往秉持道德深陷泥潭,难以走上自主道路。

留守女性则是丈夫外出务工、独自留下维系家庭的农村女性形象,与我国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有关。这样的农村女性往往要担负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不仅要做好自己和丈夫的家庭生计安排,还要兼顾老人和子女,生活压力大,而且很难有机会和空间自我提升。电影中的这类女性形象往往在家庭生活、情感生活、双亲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有很多冲突矛盾,导致她们或是忍气吞声坚持名存实亡的婚姻,或是因性压抑而红杏出墙,或是被迫离婚,或是最终挣脱牢笼。公益微电影《刘玫》深刻反映了城市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的真实生活,女主人公与丈夫常年两地分居,生活上虽然波澜不惊,但精神世界空虚,存在性压抑。虽然结局以道德战胜理智收场,但一定层面上,女主人公也褪去了封建意识中男性对于女性身体的拥有权。作品虽然运用了戏剧化的夸张表现,但是也反映出了时代对于女性道德观念的严苛。

留守女童是乡村电影题材中一类特殊的农村女性形象,以她们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以往寥寥无几,近些年随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以及乡村教育的发展,相关题材的电影逐渐增多,如《背起爸爸上学》《上学路上》《深情约定》和性侵公益电影《如果树知道》等。这些电影以留守女童的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安全问题为讨论重点,相对于农村留守男童而言,留守女童是处于更加不利境地的弱势群体,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女童在农村家庭往往被忽视,男童可以享受更多的生活资源和教育资源,女童则往往成为陪衬,甚至成为男童的垫脚石和牺牲品。如何解决女童在生活和教育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是电影留给我们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二)由乡入城的农村女性形象

我国乡村题材电影中由乡入城的农村女性形象主要有打工妹、风尘女和泼妇三种,她们多与困难羁绊,进城的经历时刻提醒自己与城市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是存在于城市边缘、社会底层的苦命人。

打工妹的农村女性形象多见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乡村题材电影中,她们多在城市中从事社会地位低的工作,形象上保有农民工的轮廓,被塑造成没有文化的城市外来者、容易被骗的受害者、顽强不息投身市场经济一线的奋斗者等形象。例如电影《工地上的女人》,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城市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即反映出当代农村女性在城市社会中面临的苦楚。其实,城市边缘化女性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特别是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无数农村女性奔赴城市,她们普遍踏实肯干、天然纯朴,却很难融入绚丽纷繁的城市生活,亦缺乏社会保障,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风尘女是指从事陪侍工作,通过性互动获取利益的女性群体。由于生理因素,进城务工的农村女性就业范围相对狭窄,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加之市场经济冲击、社会物欲横流等因素影响,使得一些农村女性开始在法律的边缘游走试探,以身体为代价换得在城市中生存。这是一群在不公平性别界限中挣扎的农村女性,她们的这种经历说明,城市化建设给人们寻求就业、改善生活创造了机会,但同时城市也在不断消耗着他们,特别是农村女性,进城打工要面临严峻苛责,可谓困苦艰难,稍有不慎,将陷入万丈深渊。

泼妇通常指行为上蛮横无理的女性,可见于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近现代的影视剧作中也有大量以泼妇示人的农村女性形象,观众对她们的态度多兼具爱与恨的双重性。泼妇是反对男权主义的一种极致手段,如电影《最爱》中的粮房婶,作者虽刻画出她自私自利、虚荣势力的泼妇一面,让人感到厌恶,但同时也深刻的展现了她作为农村女性特有的勤劳与坚忍,人物形象饱满又真实,不禁让人心生感慨,进而深刻思考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觉醒。

(三)乡村新女性形象

我国乡村题材电影中的新女性形象主要有女村官和创业女强人两种,反映的是农村女性的坚守与新生,与新时代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有关。这些作品将农村女性塑造成视野开阔、文化先进的正能量女性,她们独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形象受到广泛喜爱,也赢得了男性的认可。这样的形象实现了区别男性的社会价值,开始在电影中构建女强男弱的人物關系,也肯定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

女性村官多见于以新乡村建设为题材的电影中,她们拥有进步思想,大力投身社会生产建设中,摆脱了男性附属品的地位,甚至带领男性开展新乡村建设,实现自我价值。《巧凤》是我国第一部以女村官为主角的电影,主人公带领村民集体养猪,凭借顽强意志、坚定决心及不懈努力,最终达成目标,完成使命,撑起了属于女人的一片天,呈现出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此外,创业女强人也是新农村的代言人,她们往往眼光长远、个性成熟、精明能干,思想觉悟、精神境界以及能力地位高于身边男性。通常情况下这类女性角色最初都有着悲剧性的命运,但最终通过个人努力,成长为具有革新精神的女性精英,反映出新世纪我国农村女性自我意识的变迁。

二、乡村题材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的变迁过程

(一) 80年代“无我”的顺从者形象

20 世纪80 年代,聚焦农村女性的电影较少,农村女性形象往往作为配角,依附于男性角色,鲜有独立描述女性角色的故事线,女性的形象设计也较为局限,角色重复率高,呈现出标签化、扁平化的态势。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讲述了女主人公荒妹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时代背景色彩浓厚,虽然批判了买卖婚姻,突破了旧时代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限制,但仍未能真正展现农村女性个体的觉醒。此外,《黄土坡上的婆姨们》《野山》等电影也是侧重展现时代变革而不是讴歌女性,女性形象在这些电影作品中依旧是单薄的。我国经历了漫长的男权社会,女性千年来一直依附男性,特别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没有权利和地位,饱受剥削和压迫。而由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我国农村又有着相对封闭的文化特征,这就使得传统农村女性的社会身份更加固化,更加依附男权文化,从而成为“无我”的顺从者。

(二) 90年代“知我”的抗争者形象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社会加大了对女性群体的关注,女性群体的社会地位也开始不断提升。这一阶段,我国的电影事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电影表现形式不断丰富,缤彩纷呈,乡村题材电影对于农村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更加开放和多元,打破了传统乡村女性需要依附男性的形象设计,她们开始从顺从者向抗争者转变。电影《秋菊打官司》讲述了女主人公为了讨要说法反复上诉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秋菊的形象依旧淳朴善良,但一改传统农村女性保守柔弱的设定,被赋予了顽强、独立的现代精神品质,能够让观众体会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從一个颇为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时代背景下农村女性的心理反应。当时的我国正处于乡村社会转型期,农村女性已经作为重要生产力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力,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以往相比明显提高,因此精神上也更加独立。剧中,秋菊找村长说理不成,就去乡政府寻求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经济损失却将赔偿款扔在了地上,秋菊没有捡钱反而踏上漫漫告状路途,最后向人民法院起诉。从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农村女性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抵抗,已经逐渐认识到自我权利和尊严,进而成为一名反抗者、斗争者,这是女性对传统男权至上文化思想的抵抗,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农村女性形象已经初步解放思想、有了觉醒意识的表现,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 21世纪“自我”的独立者形象

21 世纪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不断破冰城乡壁垒,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现代化与工业化给农民带来了大量物质与新的社会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城镇化打破了固态的农村阶层,给农村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社会与家庭结构不断变迁,女性的身份结构从原有的男主内女主外和承担家庭繁衍转变为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使得许多农村女性放弃农民和家庭主妇的身份,外出打工,这也是农村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同时,农村女性的视野与眼界也在不断扩大,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也越来越高,自我追求也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身份和地位有了深刻反思,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反映出这一社会热点。电影《苹果》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位不被城市所接受的农村打工妹,在城市的边缘挣扎生存,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剧中的她酒醉状态下被迫与沐足馆老板发生关系并怀孕,同时事情被双方的爱人知晓,两家围绕孩子展开利益揪扯。在这一过程中,女主人公的丈夫想的不是如何反击和保护她,而是企图借此从沐足馆老板那里获取更多的利益。女主人公只能任由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摆布她的命运,自己则被甩到一边,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与同情。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女性来到城市打拼,充满无助,种种经历让她的生活信念崩塌,电影的结尾,女主人公毅然抱着孩子离开,最后涅槃重生,这也给农村女性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告诉她们觉醒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新时期乡村题材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塑造途径

(一)理性树立农村女性形象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新时期的乡村题材电影,可以展现现阶段我国乡村建设的变化,反映农村民众的群像特点,剧中设有很多不同境遇的农村女性形象,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观影感受。有些电影中的农村女性形象,可以让观影者体会到旧时代女性的心酸,从而深刻反思,感悟新时代的美好,更加珍惜当下。有些农村女性形象可以带给观影者正能量,从而激发自身拼搏奋斗的潜能。但是,有些电影则塑造出了一些经济变革中迷失自我的农村女性形象,如《 高兴》 中物质化、金钱化的乡村姑娘。目前,观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同时电影作品本身也具有教育功能,会影响观影者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乡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者们,在塑造农村女性形象时,应当思考作品可以给观众来带什么样的知识营养和教育意义,要塑造积极正面的女性形象,引导社会正向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二) 注重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现实化

由于商业化运作,我国乡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同其他类型电影一样,需要遵循影视制作的一般模式。而为了博取眼球、获取利益,有些电影创作者会进行套路化拍摄,或将个别现象扩大化、夸张化,设计一些猎奇的故事情节。城市边缘化的农村乡村女性是这类电影创作者热衷的目标,他们常以女性的迷茫和困惑为切入点,将很多城市边缘的农村女性故事拼凑在一起,看似披着底层人文关怀的外衣,实则是以她们的艰辛来吸引社会关注,情感升华不到位。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始终是站在第二视角的,并没有真正照进农村女性的生活现实中,虽然观看过后会让人在心底升腾悲凉和哀伤,但却难以唤起人们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层次思考。因此,电影对于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不能只注重刻画表象,更应该关注她们的内心和情感,突破固有人物塑造模式,挖掘乡村女性的真实和美好。

(三)关注农村女性意识的内面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在商业领域,有诸多事业型的成功女性成为人们的偶像,有些电影创作者抓住了人们的崇拜心理,将农村女性形象设定成这一身份,进而在作品中描绘出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在大城市立足的成功乡村女性形象。但事实上,这样的农村女性凤毛麟角,更多的农村女性是在城市中平凡付出,她们坚强隐忍、淳朴善良、甘于奉献,同样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主体性的实现和超越。虽然没有叱咤商业,但她们依旧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目前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塑造乡村题材电影中的农村女性角色,要尊重底层的社会体验,揭露他们的真实情况,特别注意挖掘和保留乡村女性的灵韵,塑造多样性的生命个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石,现代思潮下我国农村社会表现出激烈的价值冲突,农村女性的命运与精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社会和思想的变革,本文对我国乡村电影题材中的农村女性形象谱系进行梳理,可见无论是深受压迫的传统女性、处在夹层中的边缘女性,还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整体形象都趋于正面,能反映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来,农村女性也一定会进一步突破社会阻碍和桎梏,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