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比较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家文化安全

2022-07-14闫雨

创新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闫雨

[摘 要] 文化霸权是与经济霸权、政治霸权相当的一种霸权方式,在理论、文化外交、舆情实践等层面排斥和挤压他国文化,威胁他国文化安全。在文明比较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文化安全观的价值旨归,内含“和而不同”的文化秩序观,促进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中学、小学等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员、社团组织的学习教育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阐释与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中激活文化基因、凝聚共识,开展文明平等对话,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以文化共同发展促进文化共同安全,是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文化安全;文明比较视域;文化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120;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2)03-0067-07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历史表明,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殊背景和气质,文化丰富多彩是文明的表现形式。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霸权国利用各种手段向弱势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对此亟须在理论与现实层面开展探索与应对。

文化霸权与经济霸权、政治霸权一样,是强势国家为了达到同化和控制他国的目的,用以排斥和挤压他国文化的一种霸权方式。在理论层面,西方霸权国家提出“西方中心论”“种族优越论”“文化冲突论”等文化霸权理论,否定他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现代性、先进性。在文化外交层面,西方霸权国家奉行文化霸权主义政策,不顾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通过文化渗透,利用具体情境中的多种方式掩盖文化侵略实质。在舆情实践层面,西方霸权国家传媒集团运用一系列文化传媒传播手段向其他国家和民族输出文化价值观,阻碍其他民族文化的正常发展;利用自身先进文化传播媒介技术的优势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话语权加以控制,试图使整个世界的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

当前西方文化霸权体现在西方文化入侵文化弱势国家,甚至在这些国家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文化霸权的目的性越来越明显,形式越来越多样,渗透力量越来越强势,手段越来越隐蔽。媒介霸权成为霸权国家文化霸权的技术基础,形成隐性的话语霸权,潜移默化地威胁他国的文化安全,只为最终实现其文化霸权的目的。

因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治理中的文化因素不断上升,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文明比较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蕴的文化安全旨归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含的文化安全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1]全球治理失衡的现状表明,由资本逻辑所主导的世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形成新型文明观,赋予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主体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文化自信亟待增强,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国家文化安全的地位,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视域中开展思想的交流和理论的创新,不断激发自身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对于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承认世界文明多元性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机统一不同层次的共同体思想。当多元文明在历史的潮流中遭遇威胁、冲突、挑战,甚至濒临消亡之时,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为不同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发展繁荣的文化基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生不息的文化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破近代以来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区别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立足于多元文明共存的视野,提出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正确主张,提出一种新型秩序观、文明观,它指明了国际关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新型文化安全观,提供了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大发展与大跨越的实践指南。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安全价值旨归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大同”的价值观念,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为具有世界现实意义的伟大理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和持续繁荣提供了现实指南。着眼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真正价值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必然的统一。

人民至上,为文化安全提供价值指引。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越性的根本在于人民至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文化使命为人类文明交融注入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未来图景奠定了坚实有力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治理基础,丰富了人类文明内涵,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思想指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秩序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应对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的中国智慧,展现了新型国际秩序观。中国传统天下观、天下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相互汇合,形成了人類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而不同”“和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核,重构了国际文化秩序观。中华传统文化重视整体利益,维护整体的和谐统一,是化解人类生存厄运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发展节点作出了准确判断,为解决新时代全球文化治理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文化安全提供了战略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文明所坚持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一脉相承,其实质是构建一种新型世界关系。这一理念不仅能有效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建设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捍卫经济全球化建设成果,而且能带动整个世界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共建“一带一路”是有效的多边治理现实路径,蕴涵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主旨是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安全研究

在文明比较研究视域中,文化安全研究着眼世界问题,关注中外学者的多元观点,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审视中国研究,开展理论创新与完善,实现世界文明的对话。因此,文明比较研究必然跳出固化的单一思维方式和学科研究模式,开拓多种研究视角。文明比较研究应全面吸收借鉴比较哲学、比较政治学、比较社会学等更广阔领域的思想方法,综合运用跨文化、跨周期和跨时空等研究方法,客观把握各区域、各民族、各时代文明的基本模式与典型特质,为域外优秀成果的本土应用提供文化研究支撑,超越抽象观念论和表象经验主义的偏误,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描绘出文明演进路径与方向,使研究更加切实、真实、可证、可信,提升研究成果的现实性。

开展文明比较视域下的文化安全研究,应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新型文明观的理论本质、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充分证明社会发展内在的机理,阐发其对于世界价值观、文明观的引领意义,发掘蕴含其中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新时代国情、世情,体现了对国际文化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的应对,促进了伟大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为基底,引领全球治理理念变革,提供了抵御文化霸权的方向、目标与文化内核。人类文明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安全研究应以文明比較视域的研究视角,吸取和借鉴优秀文化成果;引入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研究,以量化、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文化安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发挥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强大作用,全方位地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对文化霸权浪潮。

三、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分析

(一)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中学、小学等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员、社团组织的学习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和平发展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自觉的精神营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中学、小学等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增强思想引领,在纷繁的文化景象中坚定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确立思想基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开阔视野,在文明比较分析的视域下深入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青少年对多元文明的了解,在文明比较教学研究中提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准认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融入所有党员学习教育的全过程及民主生活会与日常活动中。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宣传贯彻其执政理念的一项最重要最关键的措施。这项措施的执行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主旨依归,把党的思想、理念贯穿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部环节和全部领域中,以集体学习的方式有效增强党员的共同体意识,增强党政工作水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融入所有社会社团、社会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社会团体极易迷茫,而成为多元社会思潮渗透传播的平台,需将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纳入集体培训教学范畴,夯实社团组织的思想根基,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牢牢占据思想阵地,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强化核心价值共识。

发动全社会践行文化安全。在网络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泛滥,需要从思想观念、理论旨趣与价值追求等层面进行反思澄明,在文明比较研究的视域下建设话语体系,运用网络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道路,提升全民思想政治意识。在对外信息交流中,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让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长远考量,汇聚起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力量,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二)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阐释与传播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海外学者评价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海外学界研究的热点,形成了积极解读与误读曲解两类评价。

法国国际问题专家高大伟强调,天下大同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21世纪的中国对“大同”的重新诠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饱含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对世界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2]。

在以“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海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基石,更是联结世界人民命运的文化纽带,它在改变社会力量、全球心态(教育和政治层面的伦理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思想家和决策者提供了经验,以此促进和谐国家关系的建构,改善世界秩序。“礼之用,和为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温良恭俭让”等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3]。但是,亦有部分西方学者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曲解为“输出论”“威胁论”等。国际学术界在世界秩序、格局、权力、权利、道德、利益、国家战略等多个维度上展开讨论,这要求学科间建立必要的逻辑联系,以全方位抗衡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

2017年初,根据一份在美国1011份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美国民众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发现美国民众对该理念的赞同率为23.7%,还存在提升空间[4]。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实践来看,相关国际报道中绝大多数相关帖文都来自中国媒体,外国媒体的参与度一直较低,这种局面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难以成为平台用户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不利于提高该理念的国际传播效果;大多数报道都处在政治议题之下,与各类国际论坛会议以及外事活动的新闻报道绑定,这样的议题设置导致受众群体较为单一,难以触及对政治议题关注度较低的群体。另外,美国媒体报道带有明显的叙事框架。在这套框架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叙述为极具意识形态特点的国家战略,并认为美国等其他国家将受其威胁。但由于美国的报道数量极少,因此,并未影响国际媒体整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中性偏正向的态度[5]。

从目前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对华策略来看,其将中国视为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与前一届政府将中国视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相比,其本质没有改变。可以预见,在制度和价值观方面,换届后的美国政府与中国的冲突并未削减。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仍持续在国际舆论场上制造对中国不利的言论,借助文化媒介和信息技术制造谣言,从而达到污名化中国的目的。

国际舆论场是一个多种观点、多种力量、多种实践相互作用的领域,政治、经济、文化议题相互叠加,冲突与对抗成为常态,因此,增进相互理解,寻求理论共识,化解矛盾,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3.激活文化基因,凝聚共识

文化国际化传播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舆论边界日渐模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在得到加强的同时,也降低了各个文化的安全系数,增加了文化渗透的风险。

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共处”,尊重文化多元,根植于这种包容性的思想可以激活各民族的优秀基因,为我国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机会。在文化全球化日益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共存问题,是建立“一带一路”文化共享机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创新我国文化共享合作发展战略,成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必行之举。

中国文明具有“和谐共处”的特质,具有文化整合能力,可将多元文明的文化基因组合优化为具有整体性、结构化的文化力量,不断为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注入活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蕴着中国文明的这种特质,倡导在对外交流中不断完善创新,在文化自信中开放交流,在开放交流中进行文化创新与传承。

中国始终是和平的文明型国家,中国所走的道路与列强争霸的道路截然不同。从文明比较的视域来看,从古丝绸之路的形成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其中都蕴含了互利共赢的愿景,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中,需要完善对外话语体系,融合世界多元文明,运用国际大众理解的表达方式,掌握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更好地引导国际舆论,阐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三)开展文明平等对话

通过对话的方式将文化交流的双方放在地位对等的平台,尊重文化主体的独立性和主权,保障文化交流主体的独特性。在平等对话式的文化交流中,将中华文化置于文化安全的核心地位,保证本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不丢失,并且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须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以此避免文化霸权国家有目的的文化输出。

文化交流在保持本民族文化先进性的同时,以求同存异为原则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在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部分,用不断创新的姿态发展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择善而从,坚持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从多样化发展中寻求自身突破的机遇,将适合我国国情现实的文化成果积极吸收并转化应用。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大力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辩证分析西方文明,大力吸收接纳其中的合理因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文化交流对话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有力地支撑起中国的文化自信。

(四)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

西方文化霸权威胁和谐世界的构建,影响了全世界多元文明共同发展进步,如不能有效应对,将会导致世界文化生态的失衡。因此,在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同时,应积极推进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改善不平等的国际文化旧秩序,促进国际文化新秩序朝向平等、民主、繁荣、和谐、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

加强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联合,构建文化共同体,改变目前国际文化秩序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设置和掌控的格局,抵御西方文化渗透,改变不利处境。加强“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合作,争取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以集体的力量反对文化霸权,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五)以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文化共同安全

作為富有远见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任重道远。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实践创新相继施行,中国已经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走出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间交往的多边外交之路,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但不同文化往往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了解而难以沟通合作,误读现象时有发生,甚至相互提防、猜疑,产生矛盾。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而不同”,在实践中鼓励不同文化在和平共处的同时保留自身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特征,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中促进文化共存共荣。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上升,中国突破传统安全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引入可持续发展、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理念,赋予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等理念全新的意义,强调安全与发展的相互促进,极大更新了传统的安全观念,营造新型安全格局。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倡议全球和区域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倾斜,以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安全。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正在形成一种以多元主义为基础的秩序,世界各国应共同努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迎接来自不同文化的挑战,不断突破自身的限制,丰富自身的认识,适应新的共存共荣的文化环境,创造一种基于对话和协同的参与性的国际文化秩序,以文化的交融互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各种文化体系的比较和交流中汲取智慧,丰富和发展自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和而不同原则,无疑是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文化多元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全球化时代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7(2).

[2] 应强,金正,王乃水,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塑全球治理新局面:海外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8-06-24)[2022-01-15].http: //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6 /24 /c_1123028396.htm.

[3] 赵秋丽,李钰.儒家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综述[N].光明日报,2017-09-28(13).

[4] 杨臻.“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困境与策略述评[J].新闻研究导刊,2020(3):80,82.

[5] 刘滢,蒲昳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社交媒体呈现:基于Twitter平台的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1(6):87-90.

[责任编辑:杨彧  见习编辑:李妍]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