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地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浅议

2022-07-10李进兴红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学前教育舞蹈

李进兴 红涛

摘  要: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而在高原边疆地区,由于生源基础薄弱、教学资源稀缺、课程设置偏差等问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技能、教师授课能力薄弱。本文从高原地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地域特色,总结出对应的舞蹈课程设置对策,以期推动舞蹈学科在高原地区高师层面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准确定位,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助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055-04

根据西藏2020年区直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岗位计划表,高原边疆地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岗位需求非常大。学龄前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幼儿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整个教育成长背景将起到奠基作用。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科设置已经从中专层面贯穿到研究生层面,但教育师资主要来源是各类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高低就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由于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也造就了各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的差异化[1]。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从幼儿的特点出发,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对智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职业教育和舞蹈专业教育都有一定的研究,也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科的专业教材,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专门研究体系。

一、高原地区高师原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现状

目前,在西藏自治区各市(地)的职业技術学校都开设了中专起点的学前教育专业。而在拉萨市师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三年制和“1+1”模式的大专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约600人,其中“1+1”模式的生源以各市(地)职业技术学校中专起点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三年制的学生来自没有舞蹈基础的高中生源。本文中所提到的舞蹈课程设置以普高生源的三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一)生源舞蹈基础薄弱

西藏地域辽阔,教育资源稀缺,农牧民孩子上学的过程异常艰辛。虽然他们天生能歌善舞,但除了熟悉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舞蹈外,并没有机会接触系统的舞蹈教育,也不具备相应的舞蹈理论知识。所以他们和内地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有着很大差别。内地舞蹈培训普及率较高,所以在进入职业教育学习之前,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舞蹈,对芭蕾、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爵士舞等有概念性的理解,少部分人甚至接受过单一舞种的系统训练。但是对藏区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舞蹈的概念就是在田间地头围成圆圈自由地跳动,对于舞蹈种类认知也只有藏族和本地民间舞蹈。

(二)教育资源的稀缺

教育资源的稀缺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材内容、教学设备三个方面。2021年之前,拉萨师专在编的专业舞蹈教师只有1位,而且是与艺术系共有。其余皆靠外聘藏区高校的学生或者教师兼职,导致师资流动性很大。目前与艺术系共有3位专业舞蹈教师。其次,教材内容单一,教材运用统一订购的《舞蹈基础》教材,并没有根据学生基础、地区特点和就业需求而进行因材施教的校本教材开发或者融合。教学设备不足,无论在老校区还是搬迁后的新校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班级一起共用一个舞蹈教室,而且只在该班级上课时间开放。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学生要在三年(实际学习时间2年)里学习音乐、舞蹈、美术、钢琴等专业课程,以及幼儿心理学、教师口语、藏文、英语等公共课程,所以,第一年舞蹈课程只安排了一周2课时,且课程名称为“形体训练”的舞蹈课程。教学过程往往偏向艺术院校专业舞蹈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片面理解舞蹈的概念,无法应用到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而在二年级直接将舞蹈课程改成少儿舞蹈编导,让学生跳跃式被动接受教育,完全找不到方向,不清楚自己所学的舞蹈技能是否能直接应用于工作教学中。在第三年,学生的专业学习基本结束,进入实习阶段。

(四)教学评价单一

现在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对学生的考核往往也是以课堂表现和课堂考试相结合作为评判标准。这样不仅让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过分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会导致学生对舞蹈学科失去兴趣,使得评价方向单一,评价标准死板[2]。

二、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问题的策略

(一)填补基础舞蹈理论知识

拉萨地区学生对舞蹈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对其进行基础性的舞蹈理论知识填补非常必要。通过图表讲解和多媒体视频方式直观地给学生讲述清楚舞蹈教育几个层面、舞蹈种类区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另外也要通过理论层面灌输给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学习内容,如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组合学习、幼儿和少儿舞蹈、简单的儿童舞蹈编创技法等。经过学习后能对舞蹈有概念性的认知理解,舞蹈理论图表可以参考如图1、表1。

(二)教学资源要丰富

首先要在师资力量上进行填充,不仅是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质的改变。高校应根据在校学生的人数合理配齐配全全职教师。不仅要求这些教师专业技能要求过硬,更应要求其具备科研能力,不断走出去,纵向横向地深入各个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科学习,而后能够根据本校的生源基础、办学条件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进而应用到学科专业的教学中。在教材方面,不能依赖校订教材,要放眼校外,了解社会动态和前沿需要。国家现在在大力推广美育,社会上的幼儿、少儿舞蹈教材开发种类繁多,层次各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学习或者融合,以弥补教材单一的不足。舞蹈教室要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合理配备,不限时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其可以利用周末和晚上空闲时间自行复习、练习[3]。

(三)课程设置要合理、优化

上文已经提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学制三年,学习科目繁多。舞蹈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在有限时间应该进行如下合理、优化地排列。

第一学年上学期,应以基本功训练课为主,配以舞蹈理论课为辅,每周两次课4课时。舞蹈任课教师在前面几周将舞蹈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进行融合,先灌输基础理论概念,再进行专业实操。而一周两次课的基本功训练课既可以达到基本解决学生身体“软、开、立”形体和能力问题的目的,又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性、协调性等方面的能力。一周两次课,共4课时,对于学生来说,一次课可以温故知新,不断进行巩固,对于教师来说,另外一次课可以推进新的课程内容。然而根据现实教学情况得知,一周一次课的两节课时量,相隔时间太长,导致学生不上心,能力匮乏,课程进度非常缓慢。本学期的基本功课主要的训练目的是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个训练动作或组合的名称、来源、规格、要求,甚至要理解透彻哪些是解决年龄为18岁左右的高师学生本身的身体能力问题,哪些是合适3—5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些任课教师都要在课堂上分析透彻,避免学生在后来的工作中出现教学事故。

第一学年的下学期,保持一周两次课4课时的课时量,在基本功训练课的基础上开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首先保留一周一次课2课时的基本训练课(四年制的舞蹈专业学生是连续四年基本功训练课,每周五天十节课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身体能力。舞蹈学习者的身体能力是第一位,没有软开度、肌肉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作为支撑,则无法进行舞蹈训练和表演。而且本学期根据整个班级的基本功的训练情况,可以融入一些较为简单的技术技巧,如大跳、平转、前后滚翻等,既可加大难度,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另外可以训练其表演的自信心和协调能力。对于专业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来说,四年的民族民间舞蹈专业课程大多是开满三年,一个学期学习某民族的主要舞种,三年学会藏、汉、蒙、维、苗(傣)、朝几大民族舞蹈主要舞种。而在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时、课时都不宽裕的前提下,可以只选择一两种学习该民族主要舞种的律动组合、风格组合等方面即可。根据民族地区特色,可以让学生多跳一些本民族的各大舞种,如:堆谐、热巴、果卓、甲谐、工步、牧区等等,这些舞蹈他们学起来不仅兴致高昂,而且得心应手,耗时很少。

第二学年的上学期,依然是一周两次课4课时。在基本功课和民族民间舞课的基础上增加一周一次2节课时的儿童舞蹈组合课程。基本功训练课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可以隔开一周交错进行,可以在保证身体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延续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学习。第二年的舞蹈课程重心主要放在了儿童舞蹈组合训练中,这也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技能之一。本课程区别于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按照儿童的心理、动作、节奏等特点进行组合性教学,既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儿童舞蹈的动作本质,也为后期少儿舞蹈编导的课程进行铺垫和准备。而且任课教师在刚开始授课的前期,也要在课堂上融合理论课程,阐明儿童舞蹈分为幼儿舞蹈和少儿舞蹈,两者在年龄段、舞蹈主题、作品结构、动作性(大关节运动和小关节运动)、形象情绪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课时量依然是一周两次课4课时,而民族民间舞蹈在学习一年后则可以结课。基本功训练课和儿童舞蹈组合训练课也是隔开一周交错进行。另外一次课2课时则改成儿童舞蹈成品排练课。如幼儿舞蹈作品《不听话的家伙》《咯吱咯吱我》《小小冠军梦》《学军》《宝宝会走了》《七彩小画笔》,还有少儿作品《珍惜》《卓玛 堆兹》《“泳”气》。这些作品都是在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作品展演上非常优秀的原创作品。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视频观看这些作品,对儿童舞蹈作品有直观、完整的感受,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之具备辨别作品好坏的能力;第二步,反复排练这些儿童舞蹈作品,加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形象想象力,对于后面的编导课程有所帮助;第三步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些作品,寻找规律,进一步深化印象,为后面的儿童舞蹈编导进行过渡;排练的这些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可以直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汇报演出,既能完成学业汇报又极具观赏性。

第三学年是以实习和毕业为主的学年,根据实际情况,见缝插针地进行儿童舞蹈编导课程的设置。其实这项技能专业性很强,在专业院校学习四年舞蹈编导专业的本科生都未必能编导出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4]。

(四)教学评价机制趋向多元化

评价机制不能停留在“教”和“学”上,要多元化多维度地综合评价,用灵活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科进步。如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专业性的舞蹈比赛获奖;教师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去到幼儿园实习、工作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进行评价等等。还包括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践等都纳入评价机制中。使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学科得以持续发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延展设想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利用信息网络和周边的文艺演出资源,并赏析舞蹈作品和舞蹈相关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既不占用课时量,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还能满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所提到的新时期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师德,更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即“具有响应的艺术欣赏和表现知识”。

高校可从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出发,组建学生舞蹈艺术团,在他们原本舞蹈课程的基础上,以择优录取的原则,挑选出条件优秀、努力刻苦的学生进行额外训练。即不耽误课程课时,又给在舞蹈方面有条件、刻苦的学生提供更大程度的提升机会,而且对于整个学科建设来说,有了拔尖奖励机制,能推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舞蹈学科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学生舞蹈团组建还将成为该专业一张靓丽的名片,可以代表学校进行各大层面的表演、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不断地向社会宣传推广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专业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往更高学历发展[5]。

四、结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基础教育中的学前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学校要与时俱进,贴合实际,从根本出发,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更新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系统、专业的教学方法,推动舞蹈学科在高原地区高师层面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准确定位,合理、优化课程设置,让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阳.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资讯,2019,17(19):122+124.

[2] 史懿. 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3] 陈思杨.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初探——以《幼儿舞蹈与创编》为例[J]. 北极光,2019(02):28-29.

[4] 陈育燕.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域性研究——以福建地域民间舞蹈进学前舞蹈课程為例[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1):114-118.

[5] 葛晓妮. 学前幼儿舞蹈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7):109-113.

作者简介:李进兴(1985—),男,硕士在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舞蹈编导;红涛(1968—),男,学士,西藏大学工会副主席,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藏民族民间舞蹈。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学前教育舞蹈
舞蹈课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