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略读成为“悦”读

2022-07-02周莉

教育界·A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要】略读课文教学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单元语文素养,弄清教什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钻研学什么;基于文前的导读提示,设计怎么学;基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训练怎么学。

【关键词】略读教学;小学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作者简介:周莉(1977—),女,江苏省南京市梅山第一小学。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略读课文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笔者对小学三至六年级略读课文在整本书中的占比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见,略读课文在教材中的平均占比约为25%,在整本书中占据一席之地。再看略读课文的编排位置,一般是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置于精读课文之后。随着年级的增高,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其中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有两篇是略读课文。在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中,也出现一个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的编排,略读课文的占比明显上升。

如果按照精读课文的方式来教学略读课文,时间不允许;若是弃于课外,有许多略读课文都是美文,弃之可惜。略读课文怎么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的阅读目标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评价建议指出:“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根据课程标准以及评价建议,笔者结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浅谈在小学中年级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二)案例描述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有人称它为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就画的作者、创作年代、内容和目前保存情况等作了简单介绍,接着详细介绍了画上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一处热闹的街市,还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描写,最后简单写了画的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更是一幅名画,由于三年级学生对画的欣赏能力有限,笔者采用“读中感悟,读中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寻找、发现、了解《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首先,初读课文。让学生尝试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默读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整体感知后,学生发现《清明上河图》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画涉及了三百六十个行业,有热闹的街市,更有具体的场景……

接着,教师以课文的第二小节为范例,教授品读感悟文章的方法。学生先找到了这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功夫,让学生看看画家下了哪些功夫。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这幅画上,张择端画了许多行业。通过观看《清明上河图》的动画版,学生发现文章描写的这些行业,只是画中的冰山一角。然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读到的,把自己的感想分享出来。学生分享感受时,不禁啧啧称赞。这时,笔者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重新朗读这段文字,这次学生读的感受与一开始读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随即,品读文章的方法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图文结合—感情朗读。

接着,笔者让班上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法迁移,体会《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了解作者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最后,笔者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画作,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此时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来进行介绍,还学会在介绍时融合自己对文章、对画的真实感受。

(三)案例反思

略读课文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为此,笔者在上这节课之前,不仅学习了新课标,还翻阅了一些教学名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解读。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学生可将从精读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做到一课一得就可以。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略读教学应着眼于阅读技能的巩固和

运用。

从教学名师的观点可见,略读课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进行迁移。如果精读是范例,那么略读就是运用。因此,对于一课时的略读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懂得取舍。教师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去赏读课文,在赏读的过程中凸显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还应让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采用自主学习、交流的方式进行迁移和运用。对此,笔者结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谈谈自己从备课到上课的心得。

二、以《一幅名揚中外的画》为例的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分析

(一)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单元语文素养,弄清教什么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问世,教学领域诞生了一个新名词—语文要素。什么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学生语文发展的目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它一下子成为统编版教材的教学指南,解决了一线教师的一些困惑—“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5D35C1B3-EFB2-4DC6-B895-33CFFD48FFEB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上文案例中,笔者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清明上河图》的确称得上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找到“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这一关键句,此句中的关键词是“功夫”。学生通过看图读文的方式,感受到张择端的绘画是那样的贴近生活,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囊括其中。画中,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物的神态、动作都各不相同。作者对场景中的房屋、树木、船只、车马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作画之前,张择端肯定进行了细心观察,用心布局,足可见他下了一番功夫。这时,教师总结出学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图文结合—感情朗读,为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钻研学什么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曾教授“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而且在教学精读课文《赵州桥》时,笔者重点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教学。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笔者重点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把新课文的学习与学过的旧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课文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时,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其中,“热闹”是该句的关键词。学生能根据画上的信息立刻描绘出形态各异的人物。此时,笔者不再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而是借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令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本课的教学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完成句子填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 通过看、想、填,街市热闹的场面立刻浮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和赏析名画的兴趣。

“画上有多少人物,这些人物的尺寸有多大呢?”此时,笔者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把重心放在了后面的学习上—“画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学生边读课文,边拿出尺子进行測量。有的学生说:“能画出这么小的人物,可见张择端下了一番功夫。”有的说:“张择端的画技十分高超!”还有的说:“他怎么能画出这么小的人呢?而且还清清楚楚,太不可思议了!”笔者顺势总结:“在这么小的地方,能把人物画得如此清楚,可见张择端画技十分精湛,他可是下了一番功夫啊!”最后,学生再读这段文字时,流露出的是敬佩之情。

由此可见,教师采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基于文前的导读提示,设计怎么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从这一观点来看,精读课文是例题,略读课文是练习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阅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鼓励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中去。

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文前导读提示是这样的: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

河图》。

本课的导读提示紧扣小学中年段学生训练目标之一—默读。由此可见,学生除了要学会朗读,更要学会默读。首先,学会默读,是中年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它可以帮助学生大量阅读,博览群书。其次,学生在默读时,可以静静地思考、细细地揣摩、反复地推敲,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停下或继续,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如本课教学中,学生边读课文,边看着课文配的插图,在默读中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它与别的画有哪些不同?是人物?是场景?是技艺?是……”每读到一处,学生都会在课文上圈圈、点点、画画、写写,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疑惑,在阅读过程中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行思想的碰撞。

(四)基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训练怎么学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新课标可以看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含很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尤为重要。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导向,开展略读课文教学。

首先,走进文本,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在教学前,笔者以“读中感悟,读中欣赏”为基调,让学生由初读课文到带着问题默读,由全文浏览到细读自己感兴趣的一小节内容,由读课文内容到读课外素材,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式之一。

其次,走出文本,自由表达。学生从读文章内容到观察插图、观看视频,进行自由想象,使静止的画面通过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变为具体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生动的语言,使自己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语言描述逐渐变得立体和形象。然后,笔者让学生以做解说员的方式,在全班师生面前介绍《清明上河图》。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源于教学的由扶到放,源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方法的教授,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源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体会。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堂教学的解读,分析了本篇课文的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环节。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需求,使略读课文教学与精读课文教学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在享受略读带来的收获的同时,真正实现“悦”读。

【参考文献】

[1]倪静川.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怀念钱正权先生[J].小学语文教学,2014(06):63-64.

[2]刘川江.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有整合意识: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的启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04):56-60.5D35C1B3-EFB2-4DC6-B895-33CFFD48FFEB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