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2-06-30薛叶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文科困境教学改革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变革,媒介生态的演变,都昭示着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时代接轨。2020年11月,我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其中对为何发展新文科、怎样发展新文科以及新文科建设的总体任务作出了明确要求。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在新闻理论这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其中,成为探讨的重点。文章以新闻专业基础课程——新闻理论为个案,紧抓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从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分析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境,特别是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面呈现的特点,并对其提出应对举措,从而为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专业;新闻理论课程;困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201-03

新闻理论是新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后期新闻采、写、编、评等课程的先导性课程,处于整个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地位。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概念,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与社会功能,厘清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操作原则,从而有效指导今后的新闻实践。

一、新文科教育理念為新闻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契机

专业课程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新闻专业来说,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我们认识到“新”的具体指向。

(一)新时期有了新变化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传播力关乎影响力,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正如《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指出的,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在2021年《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晚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徐泽宇分享到,不是只有枪林弹雨、战火硝烟的才是战场,国际新闻舆论场也是战场,在面对西方媒体断章取义的灰黑滤镜时,中国记者同样也是战士,要用自己笔下的文字、记录的镜头,要用别人能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坚决回击,打碎他们的灰黑滤镜。

(二)媒介技术日新月异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这一经典论断,当前VI、AR、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达99.7%[1]。即时通信应用基本得到普及,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应用的快速增长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媒介环境的不断演变必将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人才需求新转型

时代在变,媒介环境在变,与之对应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转变。《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从“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这一表述可见,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突破专业壁垒,要走交叉融合的道路。

二、当前新闻理论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

(一)教学理念模式化

教学理念存在模式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者的实质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本教师应承担起课堂指导者、协调者这样的角色,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和理论之余,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以及协作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度的问题。举例来说,传统的讲授法在当前课堂上仍采用居多,即教师通过语言叙述的方式向学生阐述事实、解释概念、分析规律,而这种教师纯讲解的时长通常占据总课堂时长的四分之三左右。

另一方面是对理论课程认知的局限性。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36个课时,其中理论课时36个、实践课时0个。在这里,须转变的理念在于没有实践课时并不等于在课程中不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反而应该更加巧妙地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项目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内容与新时代联系不足

现阶段,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旧艰巨繁重,伴随着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媒介技术迭代融合发展迅速。由此教学内容必然要与新时代、新的媒介环境联系起来,但当前课程内容与新时代的联系度还存在距离。主要表现如下:

1.教师对增强课程时代感的意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如何以案例或其他方式贯穿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的思考有待加强。新文科教育理念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立体、真实地了解中国,能够明辨是非、懂得民族大义,能够开阔视野,自觉用所学本领服务党和国家、服务社会,因此只有知道自己的过去、知道自己的现状,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2.作为与大数据、AI、VR、云计算等技术关联较为紧密的学科,新闻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相对滞后,忽视了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特征的解读。例如,我们看到的机器新闻,它是依据大量标准化的数据信息,挖掘背后隐藏的新闻价值点,从而确定报道角度与内容的。虽然它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工作量、精准度的层面来看,它大大缩减了时间成本,对新闻从业者来说必然是一种压力。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今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移动终端,而移动端媒介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是分离的,它们基于算法机制向受众推送其关注的信息,这就使内容的推送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对信息提供的要求规格越高,对其提供者本身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就更要走杂家型与专家型并行的道路,以满足受众多样的信息需求。

(三)教学设计意识不足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资源与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性决策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构想。”[3]不同教师在讲授相同的课程时,由于对课堂、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在当前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不足。

1.统筹缺失,不成体系。教学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要形成体系。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与整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统一。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设计为了设计而设计,忽视了与教学目标的联系,如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了一组生动有趣的图片,虽然引发了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点,但是它与后续要讲的知识点关联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这种链接很突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应贯穿整堂课、整门课程,这就需要对整门课程的章节、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作系统的分析与安排。

2.按部就班,缺乏新意。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够多元化。由于新闻学本身与政治学、史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理论知识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具有抽象化的特征,因此授课方式更应该多元化。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还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的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课堂提问法多以辅助形式出现,缺乏创新。

3.考核形式单一,激励不足。新闻理论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中考勤10%、课堂表现15%,平时作业15%,期末成绩以试卷的形式测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关键概念、理论以及典型的新闻活动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对课堂表现的测量没有量化,容易有失公允,其次理论课程的学习难度系数较高,目前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文科理念下新闻理论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打破理念束缚,激发教学新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不断改进教学理念。首先,要摒弃课堂上教师主角的身份,要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明确自身在课堂中应承担的引导角色,要把握讲授知识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度的关系,杜绝教师满堂灌的现象”[4];另一方面,转变理论课就是没有实践的错误认识,要创新教学方法,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机会,如通过设定项目,划分不同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感以及对课程学习的信心。

(二)与时代接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新闻理论课程开设于大学一年级,它是学生认识和了解该专业的一个重要窗口,其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特别是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日趋复杂,在讲授理论课程时,一定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用学生听得懂的方式去解读枯燥的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维度把握,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与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操作原则。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新闻实务的操作技能、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素质目标是引领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学生树立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理想信念”[5]。因此,结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可通过下列途径更新升级教学内容。

1.巧妙地将教学知识点与国家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明白所学的课程是研究什么的,学习它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作用,它不是束之高阁的冰冷事物,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例如在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的平台和渠道,但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发表言论的门槛越来越低,大量的谣言不胫而走。面对此类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期待,适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筛选案例,及时更新。首先,筛选案例时要秉持典型性、接近性、时代性等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时候教师认为比较好的案例,学生未必感兴趣,主要原因是选择的案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选择案例时要反复比较,慎重确定。其次,数量、品质与形式要充足。案例要丰富,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于每一个案例是否能把所要阐释的问题说清楚。笔者认为,一堂课(50分钟)最好不要超过3个;品质要精良,图片案例、视频案例的清晰度一定要高,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觉冲击;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文字(切忌篇幅过长)、图片、视频、动画、故事等,多元的呈现方式可以豐富学生的体验。

(三)完善教学设计,以信息化活跃课堂

教学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也是对教师的一项重要考验。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持续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以及对这门课程或学科的兴趣。这里要强调的是持续性,一堂课50分钟,一门课程10讲内容,教学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体系的搭建。在新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50分钟的课堂要进行总体设计,如课程导入要采用什么方式,目的是什么,大概需要的时间,从导入过渡到知识内容的讲解如何自然一点,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如何做到有效衔接,是通过案例、讨论、演讲、辩论、情景模拟还是其他方式进行。

此外,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教学APP活跃课堂氛围。通过使用雨课堂,可以实现课堂上与学生的实时互动;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线回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弹幕生成词云,找到一些关键词,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通过大数据统计功能还可以对参与的学生进行评分,这样平时的课堂表现就实现了量化,更具公平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制作短视频的方式反馈学习成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厘清所学知识要点,也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的课程学习氛围。

(四)优化教师团队,提升综合素养

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教师,更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实现:一是学院要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注重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才,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队伍。二是要支持教师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三是要强化再培训,特别是要鼓励交叉学科的再培训,健全业务培训的各项制度。四是加强与业界的联系,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邀请业界的资深人士举办讲座,分享交流成果,此外,做好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保障也尤为关键。

四、结语

当前新闻理论课程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面临着教学理念模式化、教学内容与新时代联系不足、教学设计意识不足等问题,新文科教育理念为新闻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只有真正做到以新时代文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束缚,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现实需要,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2-25.

[2] 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2):16-21.

[3] 郭元祥,刘艳.我国教学设计发展20年:演进、逻辑与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8):3-14.

[4] 赵红勋,冯奕翡.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逻辑[J].中国编辑,2021(1):78-81.

[5] 孔令顺,王晓冬.新文科背景下的传媒教育转型[J].教育传媒研究,2020(2):19-22.

作者简介?薛叶,硕士,助教,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猜你喜欢

新文科困境教学改革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跟踪导练(一)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