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的临床分析

2022-06-25郭家燕黄永杰

智慧健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脑瘫痉挛偏瘫

郭家燕,黄永杰

(1.惠东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儿童康复中心,广东 惠州 516300;2.惠东县人民医院 康复科,广东 惠州 516300)

0 引言

脑瘫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见于婴幼儿中,临床上脑瘫可分为不同种类,其中比较典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即为痉挛偏瘫型脑瘫,约占全部病例的34%,对患儿的危害性最大,往往会给患儿的成长以及发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认为[2],为痉挛型脑瘫患儿提供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还需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共同进行干预[3]。临床专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医,其中针灸作为中医最常见的外治疗法,经研究发现,其对促进脑功能恢复和改善患儿肢体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著功效[4]。对此,本研究现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50例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将针灸治疗与康复训练联合用于小儿脑瘫患儿的治疗,观察其对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痉挛偏瘫型脑瘫儿50例,将入选患儿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2岁,平均(1.41±0.27)岁;体重9.8~19.5kg,平均(12.17±2.75)kg。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2岁,平均(1.43±0.36)岁;体重9.8~19.5kg,平均(12.24±2.68)kg。两组患儿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组标准:①入组患儿均经《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5]中小儿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与分型;②存在偏瘫症状;③年龄2岁以下;④患儿家属对实验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实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癫痫、精神疾病的患儿;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③伴有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干预,非运动治疗时间时患儿采用抗痉挛体位摆放;根据患儿具体的病情和运动能力选择适宜的康复训练方案,如屈髋屈膝屈踝运动和搭桥样动作练习,用于伸展脑瘫患儿的伸展髋关节,立位时,外展髋关节伸张膝关节,并实施双膝伸展运动下的搭桥运动,用于提高步行支撑期下肢支撑性;同时还可选择翻身训练、竖头训练、坐位训练、爬行训练、站立和行走训练等,以此锻炼患儿的运动功能。患儿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时长在半小时至1小时,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个月。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选用头针和体针联合治疗的方式,其中头针的位置选取双侧顶颞前斜线和顶中线;而体针则分上肢和下肢,上肢选取曲池穴、合谷穴、肩髃穴和手三里穴;下肢选取昆仑穴、伏兔穴、环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针灸治疗开始前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平刺方法对头针穴位进行治疗,进针深度大约在0.5~0.8寸;采用直刺方法对体针穴位进行治疗,进针深度大约在0.5~1寸。每间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次留针30min,同样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1)采用关节角度测量仪评定患侧腘窝角与足背屈角角度变化情况。

(2)痉挛情况:分别于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参考痉挛指数评分(CSI)评价其痉挛情况[6],具体包括腱反射、肌张力和阵挛三个维度,其中腱反射分别以0~4分表示无反射以及反射减弱、正常、活跃和亢进;肌张力分别以0分、2分、4分、6分和8分表示无阻力以及阻力降低、正常、轻度增加和中度增加;阵挛则分别以1~4分表示无阵挛及阵挛1~2次、2次以上和持续时间>30秒。分值越低表示痉挛症状越轻,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

(3)运动功能:①分别于患儿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共包含88项,内容分为5个维度,每项采取0~3分评估,分值与肢体功能成正比[7];②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定2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情况,同样有5个能区,每项采取0~3分评估,通过量表提供的分值转换表可将原始总分转换为精细运动能力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与精细运动功能成正比[8]。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计算,所有统计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根据资料类型,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采用F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痉挛情况

两组治疗前痉挛情况各方面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方面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痉挛情况(±s,分)

表1 对比两组痉挛情况(±s,分)

2.2 对比两组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变化

两组治疗前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变化(±s,°)

表2 对比两组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变化(±s,°)

2.3 对比两组运动功能

两组治疗前GMFM、FMFM各方面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方面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运动功能(±s,分)

表3 对比两组运动功能(±s,分)

3 讨论

小儿脑瘫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是由于妊娠期间至新生儿期间某种因素而致,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与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等,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9]。而痉挛偏瘫型脑瘫是其常见类型之一,此类患儿常因肌张力过高,导致下肢站立与步行障碍,从而诱发关节及肌肉挛缩、变形,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构成极大的影响,为此给予早期干预治疗,提升治疗效果极为重要[10-11]。目前,临床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通常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但研究指出,单纯依靠康复功能训练难以使患儿恢复到理想状态,还需配合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12]。

近年来,中医中药用于治疗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在促进脑损伤康复方面的功效更具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其中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外治疗法现已被证实有助于改善脑损伤患儿的脑部代谢情况,降低机体的自由基,并通过对神经元的调节作用促进患儿突触的形成和生长,从而有效保护患儿的脑组织[13]。中医将小儿脑瘫归属于“五软”“五迟”“无硬”范畴中,同时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宜,造成气虚血瘀、肝肾亏虚,从而导致筋脉肌肉失养。该病病变部位在头部,古书《素问》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头是诸阳之会,是气血汇集的重要部位,内含脑髓,主神明而统领全身。同时,该病与肾脏、肝脏、脾脏息息相关,经络内联脏腑,外连接五官九窍,故脑通过经络、脏腑五官相连,起到主导作用。针灸治疗作为中医最常见的外治疗法,经临床研究证实,其具备补益先天、补肾填精、益气生血、舒筋活络和活血化瘀的功效[14]。现本研究将其运用于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治疗中,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腱反射、肌张力和阵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痉挛状况。推测其原因可能与患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有关。本研究采用的头针治疗有助于促进患儿脑血细胞功能的代谢,帮助患儿重建神经元网络,借助对气血的调节有效促进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痉挛症状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5]。另外调查两组治疗后的GMFM与FMFM评分发现,研究组各运动功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理想的康复训练,患体感觉传入升级,有效刺激缺损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坚持反复训练,受损的中枢神经生成新的通路,产生新的反射弧,诱导中枢神经代偿。并且在运动干预下,患肢血运良好,可有效规避肌肉萎缩等问题。配合针灸发挥多层次多途径作用,改善患儿大脑血液供给,对脑细胞能量代谢进行调节,促使受损细胞得到修复,且能促使脑细胞分化、新生,有利于神经结构重塑,促进脑组织网络结构重建,为神经再生提供前提条件。同时,针灸能有效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改善脑细胞代偿能力、促使血液循环、有效调节肌张力,且对特定穴位针刺能利用肌肉收缩反馈深浅感觉冲动,改善患儿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治疗配合针灸治疗痉挛偏瘫型脑瘫可以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的痉挛症状,进而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脑瘫痉挛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漫画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