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2022-06-24张哲

艺术评鉴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价值研究教学整合

张哲

摘要:传统建筑、民族服饰、扎染刺绣、民族织锦,还有绳编、竹编、年画、泥塑、皮影、风筝、剪纸等都是色彩艳丽、图案精美、造型各异,表现了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精巧绝伦。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表现的艺术语言,为后续的艺术发展演变与设计创新提供了内容形式极为丰富的艺术母题。美育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系到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改革的整体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  高校美育  教学整合  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0-0111-03

一、非遗视域下美育教学深度思考

(一)高校美育教學的重要性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美育教育能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能提升民族自信心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影响力,也能培养自身技能,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在传播与推广传统工艺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体验、想象和直觉能力,提升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美育教学的思想认识、情感心灵等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达到文化素养高尚、审美品格健全的教育目的。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推行美育教育是高校良性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专业能力、注重文化内涵的汲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传统工艺与时代特征结合,使其精髓充分融入到高等院校美育教学现代设计中,并与同市场、同企业接轨,实现“知识”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传承模式的探究提供了可能,也为其开发文创产品提供了便利,这是高校教育传承与推动传统工艺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二)高校美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校美育教学中,普遍开设了一些艺术选修课程,开设这一系列理论课程目的都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但从整体授课情况看,高校美育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能结合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开展创新实践型的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内容同质化严重,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校和授课教师应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减少理论课程的数量,以理论为辅,逐渐加强体验创新环节的实践教学操作;2.课程类型避免单一化,理论赏析课限制了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拓展,学生面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3.不能结合学生的审美兴趣需求,创新美育范围内的教学内容;4.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缺少实训场地和相应的设备。

(三)美育价值在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梁启超曾提出:“通过趣味、情感、境界等的提升,加深体验人生的审美价值,排拒假恶丑的侵蚀,努力进入真善美的境界,为人为文,都力求振作、进取和升华,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变化。”这论述了以“新民说”为核心的美育思想。美育价值是各种价值形态中的一种,各类关于美育价值内涵的观点中,都是关于“美育的作用与功能”的深入讨论。美育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体素质层面的内在功能。美育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非专业、智力与非智力之间达到协调发展,进而完善学生人格的情感性、融合性、超越性与创造性。美育可以陶冶情操、怡情悦性;培养与完善个人的品格、激励个体创造性发展。教育家蔡元培曾说:“纯粹之美育,陶养吾人之感情,使之具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第二,社会关系层面的外在功能。美育教育具有调节社会关系、培养社会性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通过美育素质培养,学生可以在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同时,培养自身发现美、欣赏美、分析美、研究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互联时代对美育教育的冲击

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带动各种科技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带来很多影响。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身心还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对是非明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因缺乏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沉迷于一些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从而迷失自己。如果让这种现象延续,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最后荒废学业,断送未来。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互联网时代应重视加强美育教育,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也为高校美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阻碍和机遇。

二、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美育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大众百姓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如实地反映了民众阶层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期望,从穿着打扮、生活工具、环境布置到地域习俗以及传统礼仪等方面,均体现出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历史情感与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通过不同造型工艺、视觉美感的工艺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观念意识、道德思想以及审美爱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张道一曾说:“就民间工艺美术整体而言,相对于宫廷、士大夫,它大多数是粗的、俗的、野的、土的,但粗非拙劣,俗非平庸,野非不驯,土非孤陋……也许正是在这种生产方式和结构中形成的粗、俗、野、土,才使民间工艺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一)多维度的民族文化形态体现

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源于满足大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手工艺品创作融为一体。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奇特优美、色彩搭配醒目,这些都承载着人民群众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无论是传统建筑、民族服饰、扎染刺绣、民族织锦,还是竹编、绳编、皮影、年画、泥塑、风筝、剪纸,均是图案精美、色彩艳丽、造型各异,表现了民间手工艺的精巧绝伦。民间工艺美术的美育价值要发挥“以美动人、以美育人、以美养德”的功能,民间工艺美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有三种存在形态:第一,三维形态为载体的造型工艺。第二,二维形态为载体的造型工艺。例如,以刺绣、织锦等为代表的民间女红;以年画、风筝、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美术等。第三,以空间形态为载体的审美形态。例如,年节习俗(庙会、秧歌、重阳等)等衍生的民间工艺美术。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代表着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审美理想。

(二)有效提升人文素养与文化内涵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美造型特征、夺目的颜色搭配体现的艺术内涵、表现风格等方面,都与专业艺术审美教学有一定差异。例如,造型怪异的巫傩面具,是人们祈求上天庇佑的希望与寄托;山西面塑工艺品都用了什么样的造型手法,面塑制品在哪些节日中出现。在传统民间工艺制品产生的背后,都饱含深厚而美好的文化内容,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灵感和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文化新视野和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将区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传统工艺文化融入当代创新设计中,不仅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独特视角,也能为美术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一条可行路径,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

(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审美认同感

传统的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纵观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形成历史不难发现,一些民俗活动、手工技艺、传统艺术演绎等都是在劳动生活中提炼形成的艺术形式,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具有多元化、丰富性的艺术特征,例如,传统剪纸或雕刻艺术中造型夸张的主体形象;具有独特标志性特征的地方建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与视觉审美的扎染与刺绣技术;独具匠心、造型精美的编织工艺等。这些工艺精美、底蕴深厚的传统手工艺术品,能在展现自身魅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辨别能力和感知能力。

三、有效弘扬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的美育教学策略

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根源,例如,江门开平碉楼建筑、东北满族民间刺绣、陕西皮影雕刻、景德镇手工制磁、贵州苗寨扎染等一些具有地方代表性或地域性特色的手工艺制作技术。将祖国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术品与高校美育教学内容相整合,形成具有多样化、创新性、传播性和引导性的综合课程,从而夯实美育教育的各项教学目标。

(一)改革创新教学理念

高校美育教学活动,基于课程开辟的美育实践基地,为学校的美育工作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在美育评估工作中支撑了相关指标。通过持续完善相关课程,能将其打造成以人文和审美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课程。

高校美育教学的教学形式中,近年来的“工匠精神”就是一个由传统文化进入到美学层面的概念名词,进而形成“工匠文化”,“中华工匠文化是中华工匠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工匠区域性集丛文化体系,它的周边聚集了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工匠精神等四种数量相互关联的特质文化,从而建构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四位一体’的中华工匠文化知识体系。”在面临多种文化冲击的环境下,这种工匠精神对培养现代大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多样教学策略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在校大学生喜爱的多种信息传播媒介,全方位地展示传统民间手工艺及中华文化中手工艺术品的魅力。开展“传统民间工艺”为主题的竞赛、作品展示,例如,民间美术类和艺术设计类的创意大赛、挑战杯等,搭建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形成以赛促学、学研双驱的教学机制,在竞赛项目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具有的交互性、非线性和虚拟性等艺术表现特征,立体呈现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从而带动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数字信息背景下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三)线上线下的宣传与互动

线上开发 VR 展览及在线 DIY 设计产品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提升民间传统工艺的社会效应和文化价值,结合大数据运营模式,采集用户数据,刻画用户画像,改变观众对传统工艺文化产品陈旧的看法;使用点击分流和数据挖掘,让产品和服务被精准地推送至用户,增强大众对传统工艺文化及相关产品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扩大传播范围,加强其影响力;考量如何流量变现,实现把线上用户引导至线下,开展“一期一会”文化快闪店或生活体验馆,店里不仅陈设可供近距离触碰及使用的传统艺术品,还有可提供学习及亲身制作的工作坊等,增强交互性,形成线上线下的传播闭环,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以及加深对传统工艺品艺术性的感受与理解。

(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整合传统民间工艺融合美育教学资源,发挥社团、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等多个平台,实现多元联动。将所有教学资料上传至职教云平台,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线下再面授强化,并检查学习效果。

(五)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当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详细介绍较少,大学生对民间手工艺的了解和认知相对更少。与工艺美术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民间美术家到校举办艺术讲座,运用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自发成立民间艺术社团,拓展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知识。在学校建立作坊式工作室,让学生在实践劳动的教学过程中,体验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

产教融合的实践与革新由政府扶持的传统民间文艺家协会牵头开展技术培训,本地各大企业提供边角料等原材料,学校配合提供培训场地与学员,开展第二课堂;三方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结合民间工艺传统技艺的革新,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或想要尝试创业的社会人士提供良好的创业基础。

四、结语

将民间手工技艺与高校美育教学整合创新,在弘扬与发展传统技艺文化的同时,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努力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在美育教学中,突出强化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推行工匠精神,学生也能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孙凌云.浅谈美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科技展望,2017(09):337.

[2]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3]周媛.历史参照下的高校美育内涵发展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3):127-130.

[4]肖牡丹.区域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学教育(下),2018(12):98-99.

[5]王郡娜.浅谈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与思考[J].北方文学,2019(24).

[6]吴海波,陆莹,卢宗业,等.基于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少数民族地区家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5):127-128.

[7]高兆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审美艺术的结合[J].神州,2017(11).

[8]孙文舒.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J].美术文献,2020(12).

猜你喜欢

价值研究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关于篮球游戏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浅谈古典文学与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初探
走进学生心灵,整合英语教学
探析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