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前奏曲《月色满亭台》的演奏诠释

2022-06-24龙菲

艺术评鉴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德彪西演奏

龙菲

摘要:德彪西是20世纪初在音乐创作上独树一帜的作曲家,钢琴《前奏曲》集是他的印象主义代表作。笔者选取前奏曲之一《月色满亭台》,对作曲家的音乐特点、作品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能对演奏此曲提供更好的思路和可供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德彪西  月色满亭台  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0-0081-03

一、德彪西的生平简介和音乐风格

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罗德·德彪西(1862—1918)是一位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独创性的20世纪音乐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极少有19世纪浪漫主义痕迹,独辟蹊径,开创出“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对后世的音乐创作者有巨大的影响。

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在法国枫丹白露地区出生,父母并不从事音乐职业。童年时期,德彪西父亲因为工作变动而举家搬迁到巴黎居住。在巴黎,德彪西遇到了一位欣赏他音乐才能并教他钢琴的女士,并在她的帮助和鼓励下,11—12岁的小德彪西去报考巴黎音乐学院,并顺利被录取。他在音乐学院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性反叛的德彪西常常不按老师说的规则去做,特别是和声课,他会按自己对音响的直观感受,创作出巧妙新颖的和声效果。对传统的不盲目顺从,忠于自身的感受,在德彪西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经过3年的努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以便得到评审们的青睐,1884年德彪西终于凭借《浪子》(康塔塔)和以巴比埃诗歌为蓝本的《春》(合唱)获得罗马奖的一等奖,次年前往罗马潜心创作。在罗马的前两年,德彪西过得并不自在,他非常想念巴黎,以至于在第一年结束,向法兰西学院院长恳求回到巴黎小住几周。1887年底,德彪西交上了第二份作品——交响乐《春天》,但评委会的评价一般。德彪西几经思索和挣扎,最终还是坚持自我,第三年进修尚未到期便从罗马返回巴黎。

1888年和1889年德彪西连续两年去德国拜鲁伊特参加他当时崇拜的作曲家瓦格纳的音乐节。瓦格纳也影响了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当然,影响他作品的远远不只有瓦格纳。德彪西在1889年开展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见识到印度、爪哇和中国的舞蹈与戏剧,这对他后期的创作多有影响,如《月色满庭台》中就有印度音乐的色彩。与此同时,德彪西经常参加象征主义诗歌诗人马拉美的聚会,结识了不少艺术界的画家和文人,共同讨论艺术和各自的美学观点。文学上的象征主义,明显表现在1894年底首演的《牧神的午后》交响诗上。这部作品至今仍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在法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德彪西的创作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影响德彪西的还有当时绘画界所兴起的“印象主义”风潮。印象主义一般是指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新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先在法国美术界兴起,标志性事件是1874年,包括了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等一批画家举办独立画展,评论家们不太欣赏,戏称这些画家是“印象派”,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印象主义绘画特点是表现大自然中物体或人物的瞬间印象,使用自由的笔触,不强调勾勒轮廓,区别于以往写实派绘画,特别注重描绘大自然光线变化的流动感,以及由光线改变而带来的色彩明暗微妙变动,对大自然中的水、光、雾气尤为敏感。

而同在巴黎生活的德彪西也受到了启发,用音乐去展现一幅幅的瞬间画面。他打破传统和声常规,巧妙运用富有色彩的和声和多变的音色,注重气氛的渲染。清晰,连贯,绵长的旋律线条很少出现在他的作品里,和声和音色显得更为重要。最为重要的代表作是1905年10月首演的《大海》交响诗和1903年的钢琴组曲《版画集》。这一时期的德彪西应报纸和杂志邀请,开始撰写音乐专栏,一开始使用克罗士先生笔名写作,不久就改回德彪西本人之名,评论当时的音乐活动、作品和音乐家,言辞犀利,对巴黎整体的音乐风气多有批评之语,因此得罪不少同行。但现在的我们却能从他的文字中了解他的音乐思想、作曲的思路以及对其他作曲家的好恶,甚至于能从文章中看到他本人并不喜爱和认同“他是一位印象主义作曲家”的说法。

晚年的德彪西受到癌症的折磨,痛苦异常,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国内社会动荡,但他仍坚持创作《十二首鋼琴练习曲》《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1918年3月德彪西与世长辞,时年56岁。

德彪西本人是一位钢琴家,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十分丰富,贯穿其一生,早期有《两首阿拉伯风格》(1888年),《贝加莫组曲》(1890年),中期《为钢琴而作》(1900年),《意象集》(1905—1907年),晚期《十二首钢琴练习曲》(1915年)。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一大特点是喜爱使用“弱”这个力度区间,经常在曲谱上使用P、PP、Piu P等力度记号,寻求在微弱中朦胧、精细的音色变化。钢琴由于能演奏多声部音乐,音色变化多,力度幅度宽,而使用踏板能产生丰富的泛音,可以充分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二、《月色满庭台》创作背景简述

《前奏曲》分两册,共24首,每册12首,分别出版于1910年和1913年,是属于德彪西中年成熟时期的作品。

大部分作曲家创作的前奏曲是无标题的,就像肖邦的24首前奏曲,但德彪西所有的前奏曲都有标题,与许多标题音乐作品不同的是,作曲家把标题放到了乐曲的结尾,更像是给与演奏者一些诗意提示,让人们进入乐曲的意境。标题有大自然的元素—《原野上的风》,也有异国情调—《埃及古壶》,还有传说与想象合而为一的《水妖》。《月色满亭台》是属于文学和想象共同创作出来的标题。

《月色满庭台》是前奏曲第二册第七首的标题,法文原意为月光下观众的露台。音乐学家研究普遍认为此标题灵感源自于1912年出版的《印度帝国的来信》,皮奥描写一个神话中的宫殿时谈到《月色满庭台》,德彪西改变了冠词。此曲名中文翻译也曾译为《月坛》,这个译名更体现出宗教仪式感,但《月色满庭台》更贴近原文而为人所熟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约定俗成的中文版译名。029E7C61-BBEC-430D-9682-E1534AA009C9

三、《月色满庭台》曲式调性简析

《月色满庭台》全曲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1~12小节,第二部分为13~31小节,第三部分是32~45小节(包含4小节的尾声)。全曲调性多变,开头标注的调号为﹟F大调,持续到第9小节,第10~12小节,调性转为bB大调,在第13小节重新回到﹟F大调,继续前进,在25~27小节中調性短暂停留在bE大调,在27小节末尾再一次转变为C大调。28~31小节停留在C大调,从32小节起,回归﹟F大调至乐曲结束。

在和声上德彪西大量运用大小七和弦,减七和弦,属七,属九,属十一和弦以及三全音,多次使用平行和弦排列,半音化片段。乐曲虽多次远关系转调,但在听觉上调性感并不明显,反而有一种神秘感,朦胧和多变的色彩性,把月光的柔美、梦幻,忽明忽暗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四、《月色满庭台》演奏处理要点

(一)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

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详细认真的读谱是成功演奏的第一步。特别是德彪西在乐谱上用意大利文和法文标注了非常详细的音乐表情术语。我们必须了解全部术语的准确意义,这犹如作曲家向演奏者出了一个谜题,谜面是乐谱,而猜出谜底的关键是标注在谱面的术语。

(二)速度布局

《月色满庭台》的速度标记比较多,在45小节中有9次标注。总体来说,全曲速度以慢板为基调,速度轨迹:慢—逐渐一点点加快—慢—稍快—更慢,建议开头速度为  =66,第10~23小节逐步加快到  =75,在39小节回落到  =62。

(三)细节演奏处理

作品总的结构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由多个不同的乐思片段构成,全曲可分为9个片段。片段A(1~4小节)第1小节(谱例1)是由PP的力度开始,双手演奏和弦既有连线又有跳音的标记,应使用非连奏的运音法,注意声音整齐。手腕尽量放松,指尖稍放平触键,声音圆润、柔和,和弦最高音稍微突出,保持旋律线条的流动。

在第一小节第六拍开始长达7拍的32分音符半音向下行进,仿佛是月光洒在露台之上,力度标记ppp,右手弹得时候要以更轻柔的力度,连贯均匀,使用带有朦胧感的音色演奏。同时左手的八度要稍突出,与右手形成两个层次。

谱例1

在3~4小节,力度的变化最为微妙,连续3次“PP渐强”,每次渐强都更重一点,但也要及时回到PP,同时使用弱音踏板是极为合适的。左手持续音与和弦之间跨度大,准确快速移动的同时要控制好下键速度,声音要有弹性,不要生硬。

片段B(5~9小节)音乐素材与片段A大致相同,第7小节的和弦在高音区,声音要更明亮、通透些。第9小节和弦时值要弹满,音色仍旧较柔和,手型保持圆弧状,声音能更结实一些。

片段C(10~-12小节)(谱例2)是一个稍有些活跃的过渡段,应关注附点节奏是否准确,64分音符轻快灵动,如拨动琴弦一般。左手和弦稍稳重,借用小臂的力量慢慢地“推”着下键。

谱例2

片段D(13~19小节)速度比之前更快一些,13小节的PP (突然很弱)可运用弱音踏板,手指尽可能平放在琴键上来弹,音色就可以立刻暗下来,特别要注意保有节拍的准确性。

片段E(20~24小节)(谱例3)速度更快,右手高声部和弦弹得稍有厚度,左手低音八度音色更沉一些,而同样用左手弹的中声部则需要缥缈、洒脱的音色。运用手腕的左右横移连贯演奏双音,要在弹完之后迅速抬起。三个声部要层次分明,情绪上是越来越“热烈”的。

谱例3

片段F(25~31小节)速度回到作品最初的速度,力度也要比片段E更弱一些,中声部的装饰音弹得轻柔透明、灵活,与高、低声部的明亮饱满形成对比(谱例4)

谱例4

第28小节开始逐渐加快,达到乐曲的高潮。宽阔宏大,力度层层递进,达到极强,仿佛是满月时的光亮全部倾注在露台上,如同白昼。延音踏板需在和弦后迅速更换,保证音响的清晰度,同时手臂力量下沉,直达琴键底部,指尖与键盘角度约为60度,用指腹触键,避免发出过于坚硬、尖锐的音色。(谱例5)

谱例5

片段G(32~36小节)片段H(37~41小节)都运用了片段A的音乐材料,形成变化再现部。音色恢复到柔软朦胧,力度也回到P-PP这个区间。39小节的速度记号提醒我们应将速度再放慢一些,音色更加“模糊”。

片段I(42~45小节)连续的平行四六和弦将作品带入尾声。平行和弦空泛的音响效果像是空谷回声,时值要很准确,不用渐慢。44小节,注意德彪西注释,装饰音要弹得轻盈。45小节,高音八度微弱但有光彩。

(四)力度与音色

本曲标注的力度记号使用非常频密,45小节里有2个PPP,18个PP,2个PIU P ,4个P,3个f,另有多处渐强、渐弱标记。40小节都处于“弱”的力度范围。德彪西的创作意图很明确:一定的力度范围,通过不断变幻着的色彩,给人“瞬间印象”。犹如莫奈的多幅画作《睡莲》,同一场景由于大自然的光线变化而拥有了无数的奇异变化。运用细微调整的运音法,变换触键角度,下键力度的精确控制,考虑触键和离键的速度都有助于我们找到最适合的音色明暗变化,用钢琴创造出月夜中露台美景和梦幻飘渺的气氛。

《月色满庭台》是德彪西印象主义代表作之一,笔者针对作曲家的音乐特点、作品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应在遵循德彪西谱面的基础上,善用想象力与敏锐的听觉,不拘泥于传统演奏法,从而通往那迷离而美轮美奂的德彪西“印象主义”世界。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马塞尔·比奇.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刘翠翠.德彪西钢琴前奏曲《月色满庭台》的音乐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1).029E7C61-BBEC-430D-9682-E1534AA009C9

猜你喜欢

德彪西演奏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情感比较分析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午后的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