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2-06-20赵炎

曲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马季铁道兵曲艺

赵炎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进入到中央广播说唱团,一直跟随马季先生学习相声。在此之前,王金宝先生与马季先生相识已久,所以前期与王金宝有过几次接触,在王金宝从铁道兵文工团正式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后,我与他交往才更加密切了。

早年时期,王金宝对相声十分感兴趣,不仅在闲暇之余观看相声表演,自己还经常琢磨相声。不久,王金宝所在部队进行改制,成为铁道兵文工团,他被顺利分配到曲艺团从事表演工作。他不仅会演,而且更善创作,尤其“文化大革命”后,很多的相声创作,都有王金宝的功劳。其中《高原彩虹》就是王金宝在铁道兵文工团时,根据部队生活创作出的相声节目。当时王金宝带着作品来找马季,马季看后非常喜欢,王金宝用自己的军营生活作为创作原型,用艺术手段再现曾经的铁血生涯,一字一句尽显军人本色,不过缺少些相声表演技巧。马季精心修改文本后,邀請唐杰忠一起,为全国观众送上了一场精彩表演,《高原彩虹》一经登台,蜚声全国,红极一时。当时部队的相声基本以歌颂性为主,作为现实生活题材的《高原彩虹》,对当时曲艺创作和表演形式的创新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马季非常欣赏王金宝的创作才华,并热情邀请王金宝到中央广播说唱团工作,当时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对相声演员来说是相声艺术的最高殿堂,所以王金宝也非常愿意。就这样,王金宝从铁道兵文工团正式调入了中央广播说唱团。

王金宝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后,我与他在艺术、生活上有了更多交流。王金宝在相声创作方面非常刻苦钻研,创作思路素材广泛,他经常随身携带一个用铁夹子夹的活页纸小本子,在大街小巷上听到有意思的笑话、语言,新闻时事热点,都事无巨细地用圆珠笔记录下来。他一天要记录好多页纸,晚上回去将这些笔记整理好,作为相声创作上的素材包袱留存,大到各类社会新闻,小到身边人的生活琐事。在我与他相处共事的几十年里,他每日如此,从不间断。正是由于这样的日积月累,使得他生活底蕴非常丰富,创作的相声更接地气。

王金宝先生与马季先生拥有同样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力求创新。不仅是题材的创新、节目的创新,更多聚焦到艺术形式如何创新。《五官争功》最初是我与马季以对口相声形式呈现的,但在排练的时候发现,一个人又要饰演“鼻子”“嘴巴”,还要饰演“耳朵”,不仅角色饰演混乱,观众也不好分辨。后来依旧以对口形式呈现,不过改为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减少了角色数量,但在排练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角色混乱问题。最终,为了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楚,演员饰演的角色更加生动鲜明,王金宝与马季决定改为一人饰演一个角色,就这样,《五官争功》在全国观众面前呈现,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开拓了相声表演新形式,群口相声逐渐进入全国观众视野。王金宝在这部作品中扮演“鼻子”,与其他的三个五官部位进行辩论,语言风趣,表演风格十分独特,他的那句“我鼻子招谁惹谁了”至今仍是一代人难以忘却的记忆,王金宝在作品中出神入化的演技,让他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在和马季的合作中,王金宝从不贪功争利,比起那些急于冒进的人,他显得十分豁达,他一有闲暇便会躲在剧团办公室仔细琢磨段子的内容,并将主创的思路一比一还原,形成完整脉络,降低二次创作的难度。虽然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曲艺作品,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尤其在创作打磨《一仆二主》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文本创作与舞台表演不同,文本写得再理想,包袱写得再好,一到舞台就会截然不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演员在舞台上反复去“撞”,去磨合。如果说高质量的文本创作是整个作品的70%,剩余的 30%要靠后期不断的排练、打磨、修改来完善。王金宝作为文本创作主笔,文学造诣极深,但在舞台方面,较他人稍弱些,但他从来不会固执己见,而是虚心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耐心地通过一次次舞台磨合,不断调整修改文本,直到真正适合舞台呈现风格。

与王金宝先生相处共事几十年,细想他对相声事业作出的贡献,可谓成绩斐然。他不仅在曲艺创作表演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曲艺作品,在相声理论的总结、编撰方面,王金宝先生也做了很多实际性工作和实践。2001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因相声历来都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缺少较为系统的相声艺术理论体系,冯巩找到王金宝,想让他为学生们编撰教材,王金宝听后便立即动笔,将相声这种历史悠长、包罗万象的有声艺术凝练融化为系统性的相声基础理论,成为曲艺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后来,王金宝先生受邀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相声班的一名教师,陆续培养出贾玲、贾旭明等众多知名青年相声演员,为中国相声事业蓬勃发展、阔步前行作出积极贡献。

王金宝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有困难不轻易跟别人说,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从没与人红过脸、吵过架,反而别人一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手帮助。他的女儿谈起爸爸常跟她们说的一句话,“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作为家训,始终鞭策着他的两位女儿。回想王金宝先生这一生,他也一直要求自己,宁愿自己吃点亏,宁愿自己受点累,也不愿麻烦别人。在他故去后,李增瑞写下这样的悼词:“王大爷爱集体,就是不爱他自己,他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好人。”我想,这就是王金宝先生这一生的定格。

尽管金宝先生离开了,但回顾他的一生,我们不禁要向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致敬。虽有波澜,但他从未放弃追寻梦想,面对名利诱惑,他一直坚守初心,不曾逾越半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将无尽的欢笑奉献给了人民。

(责任编辑/邵玉茹)1D7B60BB-4862-4EAF-A9D6-3BBFBA3C6F0E

猜你喜欢

马季铁道兵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渡江战役中的军事铁路运输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大师风范
军魂永在心间
我曾是一名铁道兵战士
从哈尔滨走出的铁道兵
电话里的单口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