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析

2022-06-17韦松吟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摘要】本文阐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因,提出以良好的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在生成机制形成、多方合力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外在培育机制完善等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养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2-0040-03

随着全球化浪潮、网络文化及新媒体技术对高等教育不断冲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面临诸多矛盾与危机。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肩负着建设社会、振兴民族的重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校、社会、家庭均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高校、社会、家庭三者应该形成教育合力,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笔者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内外因素,并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以期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积极面

总体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奋进。例如,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能积极、热情地投身国家建设,部分毕业生自愿赴偏远的山区支教;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00后”的大学生能够为国家分忧、不畏牺牲,奔赴国家需要的抗疫一线;在2021年鸿星尔克企业为河南水灾捐款的事件中,国货的支持者里就有很多大学生,他们能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上海交通大学的汪顺和清华大学的杨倩能够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为国家争光;北京大学的高明投笔从戎,他说“当兵就是义务和责任,此事无关富贵”。大学生种种负责任的行为及其积极的、正面的思想情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消极面

当前,全球经济和网络文化在不断发展深化中,这既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也让诸多新的价值观念或准则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影响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够深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出现了消极与不和谐的一面。

一是自我责任意识弱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较弱,自我责任感缺失。大学阶段就像人生的大熔炉,大学生需要面对诸多的考验和历练。然而,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无目标与规划,内心时常焦虑不安,受到挫折首先选择逃避和抱怨,没有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部分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态度很消极,过度关注负面信息,使自己逐渐陷入萎靡不振的境地,形成悲观消极的个性。

二是家庭责任意识匮乏。父母是子女成长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质的形成非常重要。然而,家长大多将精力和关注点放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对子女人文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也促使子女过度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学习成绩,对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漠不关心,包括缺乏对家庭的关注。另外,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子女,舍不得放手让子女做自己力所能及和应该做的事情,这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活的磨炼;子女长期依赖父母和对父母习惯性地索取,也致使许多大学生不懂得付出和担当,这是造成他们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根源。

三是集体责任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服务和学校集体活动,他们认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优秀的学生或者有才能的学生做的事情。当下,许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提出参加特定的集体活动可以加综合测评分这一意见。两相比较,有加分的集体活动参与人数较多,而没有加分的集体活动参与人数较少,这说明在部分大学生眼里,没有加分就没有动力为班级或学校服务。大学生集体责任意识的缺失,使他们难以形成为学校、为社会、为集体多做贡献的理念。

四是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笔者在高校担任辅导员多年,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认识浅薄,认为国家大事离自己比较遥远,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对国家的培育缺乏感恩和回报之心,他们宁可把有限的时间消耗在打网络游戏、看小说、刷小视频上,也不愿花些时间关注社会新闻、国家大事。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不爱护公共物品、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讲社会公德等,缺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该有的素养与责任感。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这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根本原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以及心理成熟程度是关键的因素。大学生已经逐渐度过青春期,生理发展基本完成,但心理发展还处于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充满着复杂的冲突和矛盾,一方面是大学生来到相对自由且社会化较高的高校校园,遇到许多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盲目的自我膨胀感,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挫折,往往会抱怨与逃避;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高,所定目标脱离实际,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丧失斗志。心智发育不成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对社会责任认知水平低,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二)外部原因

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外部原因较多,一是家庭的原因。责任感是人的基本素养,应该从小培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有责任培養孩子的责任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族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不少家庭亲人之间沟通变少,尤其是许多家长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重视责任感之类的基本素养培养,导致大学生从小缺乏相应的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二是高校更注重学科专业的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不足。首先表现在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其次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片面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不关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导致学生难以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获得责任感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发展;最后表现在部分教师没有树立好榜样,在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的日常交际中说出或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语言或行为,间接影响了学生责任观念的形成。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主义、崇尚金钱的拜金主义、狭隘的个人主义等思潮影响着大学生,使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或他人之间的关系时,只以自我利益为准则,追求“实用、实惠、利用”,追逐个人价值和利益。此外,如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存在不正当竞争或其他不良现象,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导致他们的理想信念模糊、个人奋斗意识丧失。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一)以良好的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在生成机制形成

建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机制,须从内部原因着手,即从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寻找切入点。心理机制主要指个体的心理变化与情感变化。首先,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课、思政教育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懂得社会责任感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当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心理素质是培养他们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因此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或预防工作,以此为主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等实践,加强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培养;最后,任课教师或辅导员加强与学生沟通,密切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有心理困惑或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对其进行情绪疏导或心理干预,使学生吸收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遇到困难能积极主动克服与解决,培养良好的心态。

一般而言,大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关注社会和服务社会。由此,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机制,是保障其社会责任感内在生成机制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多方合力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外在培育机制完善

1.社会方面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尤其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应该建立相关的社会责任感制度,促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巩固。首先,要强化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使大学生坚信当今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例如,政府机构尽快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地落实,确保大学生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获得有力的制度保障;健全各项法律法规,避免法律上存在漏洞给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以可乘之机,也避免社会中不负责任的行为或现象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其次,统筹规划构建一个各级政府、大众传媒及社会各界力量相互联动的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如政府官媒加强正能量事件的宣传、树立时代先锋楷模,自媒体多发布一些正面的文章,社区或企业等对先进人物、优秀员工进行嘉奖,重视发挥人物典范作用。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人和事,从中感悟社会责任,由此逐渐影响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争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最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把社会责任当成自己的分内之事,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2.学校方面

学校是育人的关键场所,因此学校要加强教育,尤其注重将德育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首先,高校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线,其他专业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知识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责任感的教育内容要不断丰富,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使所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息息相关,并与时俱进融入一些社会热点事例,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感受社会责任感,从而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社会责任的相关知识的愿望。其次,高校除了要做好相关课程的建设,还要积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特有的展现人文价值和理念的活动,是学校对一个空间中一群人的行为方式的概况与总结。因此,在学校层面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社会服务性活动,如敬老助残爱心服务、扶贫支持社会人才服务、社区服务等,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使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有更深刻的体验与体会,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再次,高校需发挥思想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制订一套完善的社会行为奖惩机制,对类似赴偏远农村山区支教或为集体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为给予表彰,让大学生在荣誉感的激励下形成社会责任感;反之,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如在朋友圈发布一些对国家、社会不利的言论,或是在公众平台转发对国家、社会、学校不利的负面信息的行为,学校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奖惩机制科学、合理,才能使大学生遵纪守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最后,要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教師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高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提高教学技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待学生、所教学科的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非常重要,家庭的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子女品德的形成,这其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精华,形成新时代的家庭责任观,营造良好的家庭责任氛围。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子女不同的年龄阶段给其分配不同的家庭任务,鼓励子女用心完成,激发子女的家庭责任感,使子女养成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友爱手足的良好品质,为其将来在社会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家庭中通过做好负责任的表率,让子女感受家的温暖,感受家庭责任感带来的巨大力量;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子女传递负责任、忠诚、友善等观念,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到“小家”的爱,才有动力爱国家和社会这个“大家”。

新时代大学生是国之栋梁,肩负着建设社会、振兴民族的重任,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因此,高校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程玉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2]吴康妮.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刘鹏程,张达盼,刘玉卓,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注:本文系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校级研究课题“习近平责任担当思想对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启示研究”(GXYZ2018Y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松吟(1979— ),广西平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逻辑与进路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对于浅显易懂的文本我们还能给予学生什么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