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岗融通”的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2022-06-17韦娜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以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分析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岗融通”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岗融通”的实施路径:拓展教育资源,加强“课岗融通”教学保障;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课岗融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推动“课岗融通”实践教学;优化教学评价,检验“课岗融通”实际效果。

【关键词】课岗融通 高职高专院校 思政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2-0024-05

新时代背景下,为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高专院校应大胆探索思政课“课岗融通”教学改革,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分析“课岗融通”要求下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成因,并提出推进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岗融通”的实施路径。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岗融通”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就业岗位相通相融,一直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思政课“课岗融通”实施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进程。持续深入开展基于“课岗融通”的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改革,既要找出问题所在,更要深入分析成因,以制订更精准的应对办法。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岗融通”面临的问题

1.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学情特殊性掌握不够

学生是思政课的授课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授课要以学情为依据。高职高专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其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他们在面临思想困惑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这是教师容易忽略的学情特殊性。此外,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如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体育专业学生,他们在思政学习中关注点不尽相同,他们了解信息的途径也具有较大差异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倾向、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此类学情教师不易掌握。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部分学生在刚选择专业时倾向服务家乡地区的幼儿园,在择业时却更多选择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园,这也是学情的一种,教师把握不好,会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说服力不够

教学设计包括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从理论教学来看,思政课统一使用教材,教学对象针对全国大学生,没有区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情。在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授课时,教师如果直接照搬教材内容,不进行“精加工”,那么思政课会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学生学习收效不大。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职业道德”板块主要强调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列举的职业典型包括医生、工人、科学家等,涉及的岗位种类有限。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点、岗位需求设计相应的教案,甚至在教学中没有联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谈一谈,或者添加相关案例補充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说服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向上的职业观,也难以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

3.思政课与专业课凝聚力不够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思政课与专业课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专业课更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略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部分师生看来,高职高专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专业课程,尤其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学生未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关键因素。这种“重专业、轻思政”的思想逐渐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种风气,导致思政课成为“闲科”,专业课挤占思政课的课时,把思政课安排到晚上或周末的情况时有发生。思政课的作用被削弱,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职业观,间接促使个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岗后出现职业道德问题。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甚少,对专业课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因此不能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实施思政教育,难以达到“课岗融通”的目标与要求。

(二)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岗融通”问题成因

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专业技能

“培养什么人”关乎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问题,关乎服务国家的使命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逐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一方面提升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实力,一方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显著提升,这意味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更加精细。当下,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不够深入,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学校和专业课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

2.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活动趋于复杂多变

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取决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多元化。过去社会环境相对封闭和单一,人们思想也比较纯朴、简单。但当前社会改革全面深化,加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社会环境越来越开放,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高职高专学生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且其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在进行信息分析和筛选时缺乏独立的比较鉴别能力,思想活动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这给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思政课教师素质故步自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的关键性,提到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对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然而,以往高校只对教材的使用做统一规定,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效果都没有很明晰的要求,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中小学有升学考试,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有所松懈,长期采用同一个教学方案、固定的教学模式以及“一张试卷考到底”的考核评价方式。长此以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既不能提升课程的价值,也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推进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岗融通”的实施路径

在高职高专持续扩招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改革需不断探索“课岗融通”的新路径。以下,笔者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拓展教育资源,加强“课岗融通”教学保障

推进高职思政课“课岗融通”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加强学校、用人单位、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资源统合,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第一,学校坚持整体贯通、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做好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工作,关注“课岗融通”理念实施的效果。一方面要重视引导专业课教师和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育人、用人理念,发挥好“课岗融通”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指导实施具体的教学工作,协调各方力量更大效度地发挥能动性。如学校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由教务处牵头,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指导,组织各二级学院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等进行深入研究,追踪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以及实际效果,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性。

第二,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能只考虑普遍职业素养的培养,还要结合专业和岗位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主动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加快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把它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当中,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而行,实现思政教学与职业岗位的相融相通。

第三,用人单位和思政课教师加强协同育人。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只负责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并且在实践考核时着重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已经改变了用人标准,对学生的职后能力和职后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表现。为此,学校应引导思政课教师增强与用人单位协同育人的意识,加强对实习学生或者定岗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考核。

(二)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课岗融通”课程体系

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高职高专思政课要实现“课岗融通”,关键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以及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研究用人单位调查报告,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水平以及到岗表现,基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特殊学情,再结合思政课内在要求确定“课岗融通”教学目标,在保证思政课政治性和价值性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基于“课岗融通”的教学内容改革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内容所示,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构建“课岗融通”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综合考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向,思政课教师在设计“课岗融通”教学目标时既要服务好学科要求,又要服务好社会发展需求。从学科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学目标必须坚持理论性,坚持对学生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的引领,思政课教师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牺牲学科目标,而要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各章节的重难点。另外,思政课教师还要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尤其把握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需求,真正做到为社会发展服务。相对而言,幼儿园比较注重教师的师德、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高职高专学生到岗后师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現为不能吃苦、态度浮躁、缺乏服务意识等。基于此,设置教学目标须有针对性,如设定的岗位目标是帮助学生增进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提升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

第二,合理规划理论要点。思政课理论内容繁多且复杂,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规划好理论要点是构建“课岗融通”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育人要素渗透在各个阶段,课程中的理论要点如不加规划和设计,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实现“课岗融通”的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必须综合考虑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学情。当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使用的是2021年版最新教材,包含绪论共设7个章节。根据教材组专家的教学建议,思政课教师要先罗列出每个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之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教学要点筛选。由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知识结构单一,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较弱,加上其对岗位能力的关注度极高,新一轮的教学要点筛选不仅要求与专业岗位相通,还要重点针对学生的“痛点”和“疑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案,化抽象为具体。例如绪论部分,筛选的理论内容是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学科角度看这是教学重点,但是从学情角度看学生并不能理解自己跟新时代的关系,不清楚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容易割裂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推进“课岗融通”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该版块内容时,既要关注理论内涵,也要关照学生的获得感,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学生家长访谈,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前景,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当下和未来应该如何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创新教学手段,推动“课岗融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能促进理论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实现“课岗融通”课程一体化的重要形式。《思想道德与法治》授课周期为1学年,每学期课堂实践8学时,校外实践不少于4学时。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实践模式时要综合考量任务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以及专业课程实践安排,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坚持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专业课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第一,“演、赛”丰富课堂实践。“课岗融通”背景下,思政课堂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应巧妙地将学前教育的专业要求融入思政课堂,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实践。由于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多变多动的特点,因此思政课堂实践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的应用。此外,幼儿园主要考查学生讲述故事、绘画、户外健康活动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教学实践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课堂上开展相关主题的表演和比赛活动,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绘画比赛、“广西红色故事大家讲”比赛、幼儿教师师德师风情景剧展演等。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既能将思政课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职业道德,又能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两资源”助推校外实践。校外实践是思政课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走向岗位的重要桥梁。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专业资源,拓展校外基地、搭建校外实践平台。一方面,可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广西革命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指导学生开展参观调研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依托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或支教等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到自治区各类示范幼儿园跟岗见实习,观摩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和保育员的日常工作,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明确奋斗的方向;又如带领学生到乡村幼儿园进行支教,让学生看到乡村学前教师的缺口、乡村儿童对学习的渴望,增强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巩固思政课理论教学成果。

(四)优化教学评价,检验“课岗融通”实际效果

高职高专思政课“课岗融通”的教学效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检验。高职高专思政课过去注重期末考试这一考核评价方式,该方式单一僵化,无法全面检验教学效果。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革学生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因此,“课岗融通”考核评价必须坚持以科学、客观、全面为原则,弥补传统评价手段对教学效果检验不足的缺陷,推动“课岗融通”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第一,扩大评价主体范围。以往思政课考核评价只有任课教师一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人考核难以做到全过程、客观、科学。为真正发挥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课岗融通”教學应把专业课教师、用人单位纳入考核评价主体范围。因为专业实践已形成长效机制,学生在用人单位见实习频率较高、周期较长,思政课教师将见实习表现列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版块考核,与专业课教师、用人单位一道追踪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思想道德表现、行为习惯等,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保证实践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此同时,扩大评价主体范围还能客观检验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绘画比赛,专业课教师和用人单位担任评委可结合岗位绘画能力需求给予专业建议,弥补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缺陷,同时能科学检验学生的实践表现。

第二,丰富过程性评价考核形式。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考核决不能局限于纸笔测试,还要考虑评价考核形式的多样性、专业性和全面性。但是,思政课理论性相对较强,改变评价考核形式不意味着忽略内容,理论传授和思维能力培养仍然非常重要,所以考试这一考核方式不可或缺,评价主体应注意补充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如“考试+日常表现”“考试+实践表现”“考试+实习表现”“专业技能+思政理论”等。此外,强调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日常表现评价环节,重点关注课堂表现(出勤率、回答问题表现等)、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等内容,对实践表现、实习表现的评价则重点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技能、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容。为最大限度发挥多方考核的评价优势,思政课教师需要协调好各方力量,统一评价理念和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坚持科学的评价观,不仅考虑知识目标,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和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破除“唯分数”论的评价观念。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程上,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挑战,时代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长期以来存在理论性过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育人实效的发挥。基于此背景,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探索与岗位需求的关系,积极推进“课岗融通”教学改革,在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全员育人的巨大潜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的路径研究”(2021LSZ064)、2020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2020KY2800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专项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GXYZ-XTHKC-2)、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精准供给’视域下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2020SZ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娜(1989— ),广西阳朔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基础会计》教学方法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英语的有效途径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