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2022-06-17李楚洋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朱光潜匠人态度

李楚洋

谈到“美学”,我脑海中对它的定义是模糊、空泛的。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年代,“美学”这个词似乎被人们过度消费了。新开发的景点、新上市的产品,又或者是某位网红美女,不管什么样的乱象均以“XX美学”冠名,似乎“美学”无处不在。然而,“美”究竟是什么呢?最近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心中油然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

从第一感受而言,我们对于一首歌或者一个人的赞美,可以说是对“美”的一种极浅层次的认识。可如今我们的感官每天忙于接受各类信息,来不及过滤思考,来不及停歇驻留,甚至忘记细细品味那些转瞬即逝的美。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覆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上面这段话出自《谈美》第十五篇:《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它让我们看见:每个人的人生可以说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经过时间的洗礼,纸上的内容会愈加丰满起来。直到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每个人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这就是审美上的差异。

就像这样,朱光潜先生用精炼的文字,在薄薄的一本书中,用十五个话题,仿佛一位老友将美学知识与你细细分享。与此同时,他也在与你轻声细语地探讨人生百态。他讲述的这些美学知识并不晦涩难懂。纵览全书,朱光潜先生带着我们“深入浅出”,从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等诸多方面层层展开,娓娓道来。在如故事般的讲述中,他似乎不经意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美学”的大门。

美的创造。艺术家是美的创造者,绘画、音乐等之所以被称作艺术,是因为它们并不全然是生活中的实际图像与声音。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将生活中司空见惯易被忽视的事物融进自己的情感观念,加上艺术家自我的修养,从而体现出美的精华。朱光潜先生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这让我想到美术创作中“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易经·系辞》中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的是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用思维去认知世间万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西方稱之为“哲学”,常见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国称之为“道”。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尝试性对道的描述。“形而下”是指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类似实物性质的。中国文化称之为“器”,也就是世间万物的表层的“相”。我的想法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在作品中不仅要有“形而上”的“道”的层面的思考,也必须注重“形而下”的“技”的层面的锤炼。做到“知行合一、技道并重”才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美与距离。为什么我们总是羡慕他人的境遇?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遥远的陌生的地方是美的?陌生的环境一定比熟悉的环境美吗?并不是,是因为“距离产生美”。朱光潜先生说: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他说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陶渊明笔下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辛劳耕作的农人看来,大概很难做到如此悠然自得。“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你看,诗人纳兰性德曾经与妻子稀松平常的相处时光如今却成了幽幽的深情追忆。而这首诗也让我不由想起人们常说的那句话:“距离产生美。”这正如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的那样,熟悉的环境无风景,但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有一对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再由此谈到画家们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人们对周遭熟悉的风景常常视若无睹,心中总渴望千里之外的“桃花源”,然而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一个艺术家如果心中没有“源头活水”,那即使去再遥远的地方也不会找到真正美好的“天光云影”。而与自己现在的人生距离太近,就容易用实用的态度看待事物,容易引起欲望与憎恶。朱光潜先生还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需要跳开实用世界,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当生活本身就是美的追求、美的创造、美的风景,那一个人不管身处何方,都是属于他的“诗和远方”。何不妨“慢慢走,欣赏吧”。

美和角度。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篇中,朱光潜先生讲:对于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有多种,所生发出的现象也就有多种。随后,他举了画家、植物学家、木材商三个人看古松的例子,因为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所抱的目的不同,因而看到的古松的形象也不同。一棵古松,画家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看到了古松的苍劲挺拔,看到了表现古松的画意与技法;植物学家从植物研究的目的去看,看到了古松的枝干松叶、土壤水分;木材商从实用价值角度去看,想到了生产、价值、利用等等。这就是不同的人对待一棵古松的不同的态度。只有画家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古松的,这也是上文提到的朱光潜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用欣赏眼光去看它,在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美的理解。实用的态度以实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追求美为最高目的。而实用态度中,我们总追求事物产生的利益,总思索着创造利益最大化;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着眼于追求事物的本真,追求真理的价值;而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现,注重感官体验。真善美的价值是人所定义的,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写道:“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人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谈美》虽然只是一本五万多字的并不厚重的小书,内里却有着令人醍醐灌顶的大智慧,解答了我的诸多人生困顿。朱光潜先生从多维度讲述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我不由想,其实无论是从事的工作还是日常的生活,我们都应把生命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对待,用心去欣赏其中的“美”,努力去追求理想与意趣。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朱光潜匠人态度
方学斌:以匠人之心 著华彩金银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怕站而不怕慢
青年匠人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神级”匠人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匠人?